《今傳媒》應該稱得上是中國期刊史上的“這一個”。它的前身是1992年元月創刊的《報刊之友》,其最初定位并經過十余年努力實踐探索,成為“我國惟一一份以報刊審讀為主的刊物”(梁衡先生語)。2004年中央整頓黨政部門辦報辦刊,它由陜西省新聞出版局主管并與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劃轉陜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辦,同時更名為《今傳媒》。幾年來,它從專項經費供給變為走市場自負盈虧,在摸爬滾打中堅守并塑造有利于與百余種同類刊物差異化競爭的宗旨和方向:傳承報刊批評的血脈,內容拓展為以媒介批評為主,彰顯審讀批判功能,對全國傳媒進行批評監督,致力于“用新(新觀點、新視角)解讀傳媒現象和傳播行為”,成為“一本在業界學界都比較有影響的學術期刊,在應用性學術和對實踐性工作的抽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為傳媒智慧的聚焦場,對學界很關注,是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一個很好的聯系紐帶。”(喻國明先生語)
《今傳媒》面世的7年,呈現出中國報刊史上少有的反差:人員很少,影響頗大。編輯部僅有幾名專職人員,其余皆為兼職。經費極度缺乏,所有期刊應有的保障幾乎都沒有,唯一富有的是每個人對這份雜志的熱愛、忠誠、執著與憧憬。正是靠著這份信念、理想和精神力量的支撐,大家“埋頭耕耘,不計報酬”,恪求用最小的成本產出最大的效益。

前幾天,我偶然發現科學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現把該報告中最近三年關于《今傳媒》的影響因子等摘錄整理如下:
近三年《今傳媒》影響因子排序
這些浸透著心血和汗水的數據,是對我們這個團隊及關心《今傳媒》的同仁、朋友們的精神慰藉和最好回報。
2010年第八期,到此我們這個團隊即完成使命。我們懷著感恩之心,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過《今傳媒》的廣大作者、讀者、學術顧問、理事會成員、廣告客戶、合作伙伴及各級領導、各界朋友,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謝意!
7年時光,我們用將近2500個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搭起了這架梯子,愿后來者踩著它繼續攀登。“只要是有抱負的進取;只要是有價值的探索;只要是合理的追求;只要是有益于社會”(伊人語),我們甘愿做好鋪路的工作,即使被歷史遺忘,又夫復何怨!祝愿《今傳媒》的明天更美好!
今傳媒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薛耀晗
2010年6月20日于悟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