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進一步發展,許多傳統發生了變化,比如人們的交往方式、購物方式、發表言論的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語言作為一種人類首要的交往方式和文化傳承的手段也同樣面臨類似的挑戰,而這一挑戰就來源于近年來迅速流行的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是網絡時代新興的語言現象,被很多人稱為信息時代的“社會方言”。百度百科給予該詞條的解釋是: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它有兩大特征:一是年輕化,二是有文化。綜觀很多網絡流行語,它們背后大都存在一個為公眾所普遍關注的新聞事件,比如:“躲貓貓”是因看守所人員給出嫌疑人死亡原因是玩躲貓貓而得。“樓脆脆”是因上海一棟高樓整體倒覆而得。我們從中不難發現這些事件多為非常理的、關系重要群體或者重要社會制度的事件。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個居于終端的現實社會的人在支撐,而網絡流行語則是人們最真實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情感向背的反映。從這一角度來看,網絡流行語可視為社會監督力量不斷上升的體現。因此,網絡流行語的進步意義我們必須肯定。但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伴隨著利弊權衡,就像菜刀可用來切菜的同時也會成為兇器一樣。網絡流行語當然也不會例外。
語言是或大或小的人類群存在的標志,語言的產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而方言的出現則是地域差異的重要標志。語言的差異性是地域天然阻隔的必然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事實上,部落和方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那么反推之,如果誕生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存在于一部分群體中,那么這種語言必將導致這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的隔絕,從而形成意識上的“地域”。
網絡流行語正是“誕生的一種語言”,正如上文所言,網絡流行語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語言,是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的語言。雖然這里的“區域”帶有部分的虛擬色彩。此外年輕化、文化層次較高,再一次強化了這種語言誕生的“區域”差異,天然地將這部分人劃撥出來,使之成為“異族”。
但筆者認為百度百科給予該詞條的解釋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即網絡流行語不僅僅是在網絡上流傳的語言。網絡流行語流傳伊始確實依附于網絡,比如QQ聊天、MSN、微博、各種簽名、網帖等等,但此后,當一詞語切實成為了流行語后,它的傳播途徑就會大大超出網絡的范圍,而向現實生活滲透。也就是在這種轉移后問題出現了。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9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38億,領跑全球互聯網,但在喜人成績的背后另一數據不容忽視:中國大陸人口2009年接近14億,如此一算網民人數僅占到總人口23.9%。但網絡流行語僅僅是網民使用的語言。由此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第一,造成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不通暢。這些流行語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意義,大部分從語言規范的角度很難理解,如“7456(氣死我了)”、“木有(沒有)”、“拍磚頭(批評某帖)”等等,陳力丹先生在《精神交往論》中寫到“幾乎每個民族都常以為自己的語言十全十美而驕傲,只有十分清醒的人才會意識到本民族語言阻礙民族精神發展的另一面”。馬克思也說過“觀念必須先從本民族語言翻譯成別族語言才能流通,才能進行交流,這種場合的觀念才有較多的類似之處”。類比以上兩句話,筆者有理由擔心掌握網絡流行語的那部分人群,也會對該語言有很高的認同感,也會存在一種“十全十美的驕傲”,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率和場合在不斷地擴大,必然會影響到人們交往的質量,引發代際之間的隔閡,直至干擾到精神交往的實質內容,造成“地域”的隔絕,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第二,造成少年兒童語言學習的誤區。據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網民的年齡結構日趨低齡化,一些少年兒童在沒有形成完整、正確的語言體系之前就過早地接觸到了網絡流行語,加之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學習能力極強,因此這些通俗、宜記、有趣味的網絡流行語會很容易被接受。而網絡流行語是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也沒有古漢語的傳承,因此是不規范的漢語,過早地接觸會造成兒童語言體系的混亂。另外網絡流行語向日常生活滲透,使得日常生活中也廣泛存在網絡流行語的“場”,少年兒童處于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潛移默化必然會將這些流行語編制在自己的語言體系里,例如目前很多中小學老師批改學生作文時經常會發現“贊”、“頂”、“雷人”等詞語出現。
筆者認為,對這些隱患,應采用疏導的方式加以解決,禁止或強行壓制網絡流行語是斷不可行的。這就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廣大網民、少年兒童的監護人和老師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各司其責,精誠合作。
第一,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筆者認為網絡流行語大體可分為兩類即有益的和有害的。有益的一部分網絡流行語以其生動而富有個性的表達,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規范化語言的不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于這部分網絡流行語,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及早給予一個合適的身份,使之成為新的漢語規范的一部分,并通過廣闊的渠道定時向大眾普及,特別是要借助于一些傳統媒體,達到對非網民的普及目的。網絡流行語與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必然會呈現出優勝劣汰的趨勢,一些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流行語會存活下來,而一些低俗的流行語只是曇花一現。而對于后者,相關職能部門不可能要求網民不創造和傳播這些流行語,卻可以以一些合理的有效的措施加速這些流行語的滅亡,還網絡和社會一個純凈的語言環境。
第二,廣大網民的自知自覺。謀求事件的解決,必須關切事件的起因。謀求網絡流行語問題的解決之道,廣大網民才是問題關鍵。網絡流行語更多的是網民為網上交流方便,或因某個社會事件而創作的,創作之初或許只是出于無意、好玩等等,但一部分流行語確實存在很大問題。其中一類就是因書寫錯誤而形成的流行語,如“斑竹”是版主的筆誤。這類流行語是網絡“打字交流”的特性造成的,網民為了尋求速度,在打字中忙中出錯,無心之間產生了很多令人捧腹的詞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會影響到漢字的正確書寫。另一類則是“SB”、“TMD 、TNND”這些粗俗、沒有涵養的詞。第三類是顛覆傳統價值觀的流行語,如“有錢人終成眷屬”,會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網民在創作網絡詞語(有可能成為網絡流行語)時應負有責任感,更應在交流過程中自覺抵制不良的網絡流行語。
第三,監護人及其老師應加強對少年兒童的保護和引導。很多時候,孩子都是最脆弱、最易受到影響的一個群體。在網絡流行語這一問題中也不例外。監護人作為這一部分人群直接的保護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監護人應避免少年兒童過早涉及網絡,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日常語言環境,在孩子面前盡量不要使用網絡流行語,避免影響孩子良好語言系統的形成。老師作為少年兒童的教育者也同樣負有責任。學校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規范使用漢語言,及時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使學生從觀念上認識到規范語言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年,第1版
[2]石慶生:《傳播學原理》,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作者系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8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