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我先后被評為“寧夏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有一家報社要我寫幾句“獲獎感言”。寫點什么呢?我沒有過多思考,就想從“草根記者”的稱呼寫起。
記不得“草根記者”的稱呼從何而起。2007年,為迎接寧夏第十屆黨代會,《寧夏日報》集中宣傳了60位“塞上英才”。其中,關于我的報道用的標題就是:《莊電一:“草根記者”的無悔選擇》。2008年自治區50大慶,《中國民族》推出大慶專刊。其中的“燦爛人生”專欄,用幾十個頁碼介紹了寧夏50位各界人士,寫我的通訊題為《“草根記者”的情懷》。此前,《銀川晚報》在對我的整版報道也是以《高級草根記者的責任感》為題。
我是“草根記者”?老實說,此前我還不知道“草根記者”的確切含義,現在也不太清楚人們何以會稱我為“草根記者”。對我而言,稱呼什么都無所謂。不過,我對“草根記者”這一稱呼是認可的:我確實來自基層,沒有任何背景;我始終生活在基層,始終保持平民的生活;我的報道幾乎沒有脫離基層,基層是我取之不盡的寫作源泉。2007年,寧夏社會各界經過多輪評選,最終評定我為“寧夏當代名人”。2009年,有關部門要趕在新中國60年大慶之前將這些人名刻在石碑上。按計劃,他們要在每個人名后面加上幾個字。加上什么修飾語好呢?有關人員想用“草根記者”四個字,為此還征求過我的意見,我沒有表示異議。不知出于什么考慮,他們最后沒有用“草根記者”,而是用了“知名記者”四個字。但我覺得:我這輩子還是與“草根記者”結緣了。
昨天,我扎根基層,是個“草根記者”;今天,我獲得了崇高的榮譽,依然是“草根記者”!今天的我,仍然是昨天的我,我沒有任何改變,也沒有理由改變,也不想因此改變。老實說,我還很難接受這個事實,不敢將自己與“寧夏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這樣崇高的榮譽聯系起來,因為我的能力、水平、境界不會因獲獎而驟然提高,我也沒覺得自己就比沒獲這個獎的人高到哪里。不論是在光明日報社,還是在整個新聞界,比我優秀的記者有很多,我只是新聞界里普普通通的一員。如果說一定要有所改變的話,那就是我要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業務水平還要進一步提高,社會責任感還要進一步增強!
我慶幸:我是一個“草根記者”!我把我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的沃土里、扎在群眾中間,我從中吮吸了無窮無盡的營養、凝聚了用之不竭的力量、樹立了堅定不移的信念。群眾的創造給我提供素材,群眾的需求讓我奔走呼號,群眾的關注使我不敢懈怠,群眾的信任促我奮然前行。
我自豪:我是一個“草根記者”!我平凡而不平庸,弱小而不渺小,位卑而不自卑,水平低而理想不低,能力差而思想境界不差,我不因工作苦而苦惱,不因收入少而少付出,不因職位低而低三下四。別人尊重我,我不忘乎所以;別人輕視我,我不自輕自賤。在高官面前,我不卑不亢;在百姓面前,我不趾高氣揚。我以平民的視角觀察社會、俯瞰人生,我以平民的愿望為愿望,以平民的疾苦為疾苦,以助平民一臂之力為樂趣。
我決心:當一輩子“草根記者”!一刻也不脫離基層,一刻也不脫離實際,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永遠當一棵緊貼地面生長、不事張揚、不求聞達的小草!為大地增加一抹新綠、為空氣增添一點清新、為游人增多一絲愉悅,就是自己的生存價值。
春回大地,小草最先感知春的訊息;陽光和煦,小草吮吸著大地的營養壯大自己;寒風呼嘯,小草積蓄著力量期待來年。小草,是不應該被忽視的,是不能被輕視的!
我是“草根記者”,我甘當“草根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