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信息技術以電子計算機為主體、網絡為通道、數字化為靈魂,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迅速滲透到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催生了知識經濟,釀造了震撼世界的信息革命。
當代信息革命同以往科技革命掀起的陣陣經濟發展浪潮一樣,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新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新提升,奠定了當代國際戰略力量結構的基石和大國實力對比關系,對當代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故此,新聞媒體也正經歷著一場革命。
一、第四媒體的沖擊波,使中國媒體正從世界媒體大國走向世界媒體強國
當代,以因特網為龍頭的信息技術正在給新聞媒體帶來一場革命。這就是網絡傳播,被人們稱為的第四媒體。19世紀和20世紀初,報紙無疑是大眾媒體中的主角。20世紀的上半葉是廣播的天下,下半葉是電視的天下,甚至有人成了“電視動物”。然而還有比電視更讓人癡迷的媒體,這就是網絡。21世紀,通迅社、報刊、廣播、電視手機和網絡等媒體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融合為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新聞平臺,并與電子商務、電子銀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務等有交叉和融合的趨勢。21世紀的新聞媒體是信息社會的核心領域之一,是各國政治、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之一,是人們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與此同時,由信息技術發展引起的新聞媒體革命也提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諸如管理失控、網絡庸俗之風、色情暴力、信息泛濫、知識產權被侵犯、新聞職業道德受到沖擊、社會輿論力量失衡等等。面對由信息技術發展引發的新聞媒體革命,人們給予了高度重視,各國政府從國家利益出發紛紛調整和制定相應的戰略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以期在21世紀的新聞媒體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中國媒體,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它隨著改革開放的壯大,隨著經濟發展走向市場,正從小到大,一個世界媒體大國已屹立在東方,已踏上從弱國到強國的征程。
二、以網絡為基礎的多媒體新聞平臺呈現出新的特點
世界范圍內網絡正在改變媒體的格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網絡必將在一個平臺上統一,各種各樣的多媒體終端將紛紛問世。另外,以紙張為基礎的報刊前景也不容樂觀,紙張作為信息載體已“力不從心”,用它儲存信息不但笨重,而且容量小、成本高、復制困難、不易保存。另外,制造紙張還消耗大量寶貴資源,并且污染環境。國際紙漿和紙張聯合會的調查表明,目前全球木材產量的35%用于造紙。與紙張相比,電子媒體利用計算機技術存儲和處理信息,利用電信技術傳遞信息,它具有容量大、體積小、成本低、檢索快、易于復制和保存、易于處理和音像圖文并茂等優點,并且它消耗的資源很少,對環境的污染也較小。它屬于當今的低碳經濟范疇,發展潛力巨大。當前,科學家正在探討研制像報刊一樣的閱讀終端,如果這種終端問世,成本將進一步下降,目前的報刊將必然被邊緣化。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預測,盡管短期內數字化媒體還不可能把傳統媒體擠出歷史舞臺,但在21世紀及未來,目前的傳統媒體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這就像火車取代馬車、電燈取代油燈、激光照排取代鉛字排版一樣。
21世紀的多媒體新聞平臺應具有以下特點:(1)超大容量。以網絡為基礎的多媒體新聞平臺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而且存儲成本越來越低,目前十幾G的硬盤國內僅售1000元左右,但它的容量卻相當于一個小型圖書館。由此可以推算,由數字化存儲介質如硬盤、光盤等聯結成的網絡其容量是多么巨大。(2)隨時隨地傳輸信息。以網絡為基礎的多媒體(含手機傳播)新聞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把信息傳輸到用戶,特別是隨著全世界范圍內無線上網浪潮興起,這一設想正在變成現實。(3)智能性。只有對信息進行方便快捷的檢索,才能談得上對信息的有效利用。這就需要多媒體新聞平臺具有較高的智能性,能夠根據用戶的需要很方便地提供新聞。目前,上網的傳統媒體如美國《紐約時報》、CNN,英國的《泰晤士報》、BBC、路透社等,以及其他各類網站都提供了檢索和查詢服務。在中國,讀者在人民日報網站上可以查詢到《人民日報》自1995年1月1日至今,報系所屬六報六刊1998年10月1日以后以及某些重要專題的所有文章,尤其是一些重要專題的入庫,為讀者查詢某一方面的熱點問題提供了極大方便。(4)互動性。與傳統媒體的單向傳輸不同,多媒體新聞平臺上的信息傳輸是雙向的,具有互動性。用戶不僅可以接收信息,而且可以發出信息,甚至可以要求信息源提供用戶需要的信息,點播新聞將成為21世紀新聞媒體的一項基本服務。隨著因特網的進一步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網絡傳輸多媒體新聞的速度也將越來越快,屆時用幾秒的時間下載幾小時的廣播電視節目將成為現實,交互式網絡廣播電視節目也將走進千家萬戶。這種新型電視播放方式最大的特點是告別了通常電視節目按固定節目單播放的規矩,而采用交互式方式,每個用戶都可看到自己喜愛的節目,并能避開自己不喜愛的節目。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因特網可以減少傳播的中間環節,使所有網上信息直接面向受眾,這一方面增強受眾選擇新聞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互動。最直接的反映是網上的在線調查和BBS論壇。現在又將論壇擴大為人民論壇,下設強國論壇、體育論壇、健康論壇、讀書論壇等,進一步加強了信息資源的直接傳遞和反饋。(5)個性化。每個人對新聞的需要是不同的,但傳統媒體信息傳輸的單向性使得受眾很難享受個性化服務,但這一服務對于多媒體新聞平臺來說將是一個基本項目。在某一網站選擇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訂一個屬于你自己的頻道。打開這樣的媒體,你會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因為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你所感興趣的。對媒體而言,信息的利用做到了最大化,對于用戶而言,充分享受了個性化服務的樂趣。
三、多媒體新聞平臺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21世紀的多媒體新聞平臺不但能提供聲像圖文并茂的新聞,而且還能提供電子商務、電子銀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務等多種服務。因此,一些專家把多媒體新聞平臺稱為21世紀信息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信息產業的發展已經歷了3次浪潮,即以硬件為核心的浪潮、以軟件為核心的浪潮和以網絡為核心的浪潮。這3次浪潮的代表是美國IBM、微軟、美國思科和美國在線。這3次浪潮完成的是信息的“修路、架橋”工作,目前需要“跑車”即提供信息,因此下一次浪潮應是信息采集、處理和傳播的浪潮,也就是以多媒體新聞為核心的多種信息服務崛起的浪潮。
我國新聞媒體網絡市場空間廣闊,已經加快了網站建設步伐,為用戶和網民提供權威的信息服務。中國媒體正面向市場,促進我國媒體追求利益最大化;資金融入,加速了我國媒體走向產業經營之路;集團運作,催生中國將成為世界媒體巨人。
四、新聞工作者工作方式和媒體管理方式發生的變革
(1)新聞工作者工作方式的變革
首先,是新聞采集工作的變化。隨著因特網的普及,一些記者已開始坐在家里縱觀天下事,因特網已成為他們采訪的好幫手。作為世界最大的信息網絡,因特網幾乎深入到世界各國的政府機構、大學、科研所、企業、城鄉和家庭中,在這些國家,幾乎所有大型組織、機構都進入了因特網,因特網用戶可直接與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組織、機構打交道。這些組織、機構除了將自己的詳細情況放到因特網上外,還大都開設了專為新聞機構服務的欄目,記者可以直接調閱新聞稿,這為新聞采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特網上的新聞素材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們幾乎可以在上面找到各國政府機構、各大組織、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新聞稿和背景材料。利用因特網一天則可瀏覽成百上千個新聞事件,獲取豐富的素材。電子信箱已成為繼郵政地址、電話之后的又一個重要通信手段,它為記者進一步采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利用因特網采寫新聞不但是西方新聞界的一種工作方法,也逐漸成為中國新聞界的一種重要的工作方法。
其次,新聞處理和傳播的方式將產生很大變化。未來多媒體新聞要求新聞工作者成為以新聞欄目主持人為核心工作的多面手,記者、編輯將由幕后走向前臺,為受眾提供直接的、互動的、個性化的新聞服務。
再次,新聞營銷方式將產生很大變化。新聞業除了利用網絡向用戶隨時隨地傳輸聲像圖文并茂的新聞外,還提供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務等多種服務。
(2)新聞媒體管理方式的變革
21世紀新聞媒體的管理方式將從宏觀上走向集團化,從微觀上走向機動化。前者是經濟發展全球化、網絡化的要求,后者是新聞互動化、個性化的要求。新聞媒體管理的這兩大趨勢在目前世界經濟領域也有所反映,一是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大公司兼并浪潮,二是基于零部件標準化的微型計算機生產方式的流行。這兩大趨勢在中國也有所表現,比如報業集團的形成和電視臺制播分離的嘗試。同其他行業一樣,媒體發展到相當程度出現集團化、規模化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制播分離是新聞發展的大趨勢??傊F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速崛起,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央實施了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在這一變革時代,國際輿論陣地的激烈爭奪,由信息技術導致的媒體革命撲面而來,對我國新聞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此,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群策群力,勇于開拓和創新,應采取對策,用戰略眼光審視我國新聞事業,落實網絡發展戰略,并大力構建和諧網絡文化,建立網絡道德和法紀體系,占據競爭制高點,占據未來的世界輿論陣地。
(作者單位:陜西省考試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