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是我大學時的同學,看到他寫的書能產生這樣的社會影響,我感到很高興、也很自豪。
書好,序言好。兩篇序言都對這本書作了很高、很中肯的評價。該談的話,序言全都談了。沒有多少新話可說,就談幾點讀后的感想。
一、個性突出特色鮮明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敢講真話,敢把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撕開來,讓人們看到其中的丑惡。作者哪來這樣的勇氣和膽識?尹維祖同志在序言里講的4點:敢講真話的求實精神;針砭時弊的戰斗精神;為民鼓吹的親民精神;精于思考的新聞素養。沒有這樣一些精神和素養,是寫不出這本書里的文章的。
除此之外,我在這本書里還看到了被人遺忘許久的知識階層或者一個真正知識分子的那種更可貴的獨立思考精神。就是不隨聲附和,不人云亦云,不因權威、官方、時勢的影響而放棄或改變自己的觀點,不做附庸,不迎合世俗,始終保持一種獨立的人格,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談真話,談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種精神可以說體現在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中,特別突出的像《當前如何科學認識毛澤東的新聞觀點》和有關批評《創業史》的幾篇文章。正因為有這種獨立精神,他才能比一般人更敏銳地洞察我們新聞事業管理上的一些弊端,和新聞活動中諸多不良現象,比如黨管報紙的問題。黨管報紙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這是由我們新聞事業的性質和新聞事業在我們整個事業中的作用、地位決定的,目的是保證報紙的方向目標和黨的方向目標的一致性。
在我們國家不論什么樣的報紙、刊物或其他傳媒,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黨的領導,服從和服務于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和執行,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一條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原則。這個原則體現在組織機構上,就是由各級黨委的宣傳部門,當然也包括書記按照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對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報紙的宣傳報道、經營活動進行控制、監督、指導,但不幸的是這種黨管報紙往往卻演變成了個人管報紙,報紙成了某些個人手中任意使用的武器。書中連續寫了六七篇文章揭露了這方面存在的弊病,其中有些文章的提法是相當尖銳、相當大膽。在揭露分析新聞事業管理上的弊端的同時,對新聞活動中導演新聞的問題、有償新聞的問題、廣告新聞的問題,以及低俗化、過度商業化和新聞界種種腐敗現象也進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評。這就使這本書打上了深深的個性印記。我的另一位老同學、《陜西日報》高級記者高彥明看了這本書后說:從來沒有人敢這樣寫過。這句話也說明這本書的個性品質。說實話是一種美德,歷史上敢說真話的人不少,但下場好的不多。我們今天能在這里座談蛟龍同志這本書,這要感謝我們這個時代,感謝改革開放。
二、針對性強,時代感厚重
韓西京同志在序言中說:“這本書是一部學術著作。”又說:“從某種角度講,這本書也是這個時期新聞界歷史的一個真實記錄。”這是對本書學術、歷史價值的肯定。
從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年代看,大體上是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這是一個什么歷史時期呢?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大轉型的年代,即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社會由封閉向開放變革轉型的年代。其中最根本的,決定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變革轉型。伴隨著這場大變革大轉型,我們的報紙一方面發揮了并繼續發揮著巨大的輿論推動作用,以真理標準討論為開端的思想大解放討論,就是由報紙發動起來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每當改革開放遭遇到阻力、遭遇到困難,都是報刊掃除障礙,開辟道路的;另一方面報刊本身也經歷了歷史的轉變,由原來的階級斗爭的工具轉變為社會輿論平臺,由政治宣傳轉變為訊息傳播,由輿論一體改變為輿論多元,由國家財政包干轉變為自負盈虧,由單一黨報轉變為多種媒體并存,由嚴肅轉向通俗這樣的過程。報紙上出現的問題,新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比如前面談到的有償新聞、廣告新聞、新聞炒作以及新聞傳媒、報紙過度的商業化、娛樂化、低級庸俗化等問題。其中有些現象在新聞史上就曾經發生過,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轉變為通俗報紙(當時叫便士報),報刊上大量出現了低級、媚俗、刺激性的東西。過去我們學新聞史,談資產階級記者樂于搞鎖眼新聞,談資產階級報紙一個版就登一個大茶壺,我們聽了覺得無聊、奇怪,現在我們一些報紙不是也這樣嗎?有的報紙幾十個版面,真正關注民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不多,就像書中所說的,靠枕頭、拳頭吸引一些人的眼球。這本書真實地記載了這段時間新聞界走過的歷程,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報紙要和地方黨委保持距離的觀點,媒體要和企業保持距離的觀點,新聞界首先要反自己的腐敗風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都對認識社會現狀有幫助,而且對以后編寫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新聞事業史,無論怎樣都有參考和借鑒價值。
三、內容豐富、涵蓋面廣
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內容包括書記如何管好報紙,怎樣當好報紙的總編輯,怎樣當好記者,在哪里去找新聞,如何寫好新聞報道和如何寫好小言論,如何建設好新聞隊伍和如何經營發行報紙。這本書有問題的探討研究,有新聞工作經驗、寫作技巧方面的敘述,有新聞報道范文等等,林林總總,涉及新聞工作的各個方面。對新聞界的領導、對新聞從業人員、對媒體的管理者、對編輯記者、對新聞學研究和教育者以及新聞事業的學子都有幫助,都有參考價值和一定的指導作用。
就書記如何管好報紙來說,不管當然是不行的,問題是如何科學地管,管什么。是按照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和立黨為公的思維去管,還是按照自己的好惡、個人功利的思維去管。我想書記看了這本書會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書記應該怎樣科學管理報紙》一文被中國領導科學文庫收錄,并對這篇文章及其他文章作了“精髓所在,片言萬代”的評價,這樣的文章書記、部長看了能不動心?還有怎樣當好總編輯,作者在書中褒揚好的總編輯,也批評了一些不好的總編輯。我想過去的總編輯可能比現在的好當一些,那時是計劃經濟,每年報道都有計劃放在那里,你去執行就是了。現在是市場經濟,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都得靠總編輯自己去把握。書中《怎樣當好新時期黨報的總編輯》一文有普遍指導性。
我覺得現在的總編輯還有一些問題要考慮,就是如何處理好報紙與市場的關系。報紙不適應市場不行,現在是市場經濟,離開市場,就離開了現實,但盡力去迎合市場,完全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就會喪失報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形象,失去正確輿論導向的功能。這不只是報紙總編輯要考慮的,更是新聞教學、新聞學研究工作者要考慮的重大而現實的問題。是做黨的喉舌還是做錢的喉舌問題,黨報如何擺脫衰勢和困境的問題,非黨性傾向的問題,新聞改革的問題,等等。
從理論上講,我們的報紙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但為什么會變成錢的喉舌?這些都和把報紙推向市場有關。市場就是買賣,市場的本質是唯利的。過去發表文章要給稿酬,現在是誰給錢就給誰話語權,或者就替誰說話,不然報紙就無法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黨的機關報就處在很尷尬的地位。既不能像過去那樣吃皇糧,又不能像其他一些報紙那樣去迎合市場,只好靠強制發行來維持生計。蛟龍同志在《黨報如何擺脫衰勢和困境》一文中,提出通過報社內部改革來改變現狀,這不失為一種思路,但我覺得要改變現狀,一是對我們把報紙無一例外地推向市場的改革進行反思,你既要它做你的喉舌,又不給經費,要他自己經營創收,這在實踐中是很難的。二是進行大刀闊斧的新聞改革,改變目前黨報四平八穩的面貌,切切實實關注民生,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愿望和要求,真正成為黨和人民手中監督各級政府,監督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反腐倡廉的武器。改革開放初期,上海有一家報紙登了不少敢說真話、有分量的理論文章,非常受歡迎,發行量很大。如果我們的黨報能夠多關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觸及一些社會矛盾,說些老百姓想說而又沒地方說的話,我想這樣的報紙會受到讀者歡迎,會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要以為讀者就喜歡那些烏七八糟的刺激感官的東西,讀者真正關心的還是國家的前途,是自己的未來前景。如果老是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不著邊際的套話空話,登些領導的日常活動,即使強制發行,實際上看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新聞改革屬于政治改革的范疇,如果政治體制改革沒有邁開大的步伐,黨報的現狀也很難有大的改觀。
我過去在一些學校給新聞學的學生講《新聞概論》和《新聞史》,有一些同學覺得講的內容離現實太遠、不具體。現在看來,光講書本上的東西不行,要了解新聞學的現實狀況,結合實際來講,可能是提高講課水平的一個途徑。蛟龍同志的這本書正好給新聞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這樣的幫助。
至于新聞記者,新聞專業的學生,更應該看看這本書。這本書里集結了一個老新聞工作者四十多年的心血經驗。我的一個外孫在報社當見習記者,他不知道從哪里找新聞,我就給他看蛟龍這本書的有關文章,讓他知道新聞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身邊,問題看你有沒有新聞敏感,能不能抓住它。我想各行各業人士,讀了這本書都會受到不少啟迪。
四、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感人至深
蛟龍同志眼睛不好,現在成了盲人。過去我們同學在一起聚會,他老是坐在我旁邊,由我給他夾菜。我曾問他,你這樣的年紀,這樣的眼睛,自己掏錢雇人,你口述,讓人記錄,費錢費神,又惹得老伴生氣,究竟圖個什么?他只給我說了兩句話:一句是,他太愛新聞事業,太愛報紙,看到有毛病就想說,他盼望報紙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第二句是,他想把他知道的和了解的新聞界及新聞傳媒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給后人留下一段真正的新聞史。這兩句話體現了一個老新聞工作者強烈的政治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是很感人的。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些地方就常常被感動,這兩句話更是感人至深。我的這位老同學,不愧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一代新聞工作者中的佼佼者。
(作者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