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對中國新聞事業產生過深遠影響。中國新聞界系統學習列寧、斯大林的辦報思想和蘇聯新聞工作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建設中國新聞事業體制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然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發生巨變,使得俄羅斯的新聞業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我國的學者開始從俄羅斯媒體私有化、媒體寡頭化等諸多角度對轉型期的俄羅斯傳媒業進行關注,但是對俄羅斯現代新聞理論作整體梳理,并對中俄兩國新聞文體做系統比較研究,在國內則是一項空白。
200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俄新聞文體比較研究》以中俄兩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為大背景,從國家的宏觀角度出發,系統分析和比較當代中國和俄羅斯新聞文體的發展演變歷史,闡述中俄兩國新聞理論與實踐基礎,比較了兩國新聞文體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點,并詳細論證了此差異性產生的原因。
該著作的主體部分為三大章節:“中俄報刊文體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中俄報刊文章的共同特征”和“中俄報刊文章的不同特征”。對了解當代俄羅斯傳媒業和研究新聞寫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書的作者——張舉璽博士長期從事新聞理論與實務和跨文化傳播研究。現任河南大學教授,河南大學傳媒研究所所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史研究委員會理事、國家級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
該著作是他在俄羅斯工作留學期間與俄羅斯眾多媒介機構管理人、新聞人以及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對相關中俄傳媒發展的問題,進行探討、交流的理論成果之一。故本書視野廣闊,實證案例豐富,立論鮮明,對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別樣的理論視角: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透視中俄新聞文體的流變
美國一位文體學家曾經說過:“文體這個概念可以開辟出一個極其豐富的研究成果。”[1]誠然,新聞文體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載體。許多因素都會通過文體,進而影響新聞傳播效果,甚至反映整個大眾傳媒業的狀況。
作者從中俄新聞語言特征、語言游戲特征、新聞修辭、新聞作品的常用結構四大方面詳細論述了中俄報刊文體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透視中俄新聞文體的流變。
一是新聞語言的導向功能。由于中俄兩國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質的不同,其各自的報刊新聞文體的語言導向功能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俄羅斯的改制過渡時期,其新聞語言導向功能與蘇聯時期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有關道德標準和社會公議性的新聞語言。而中國新聞事業依然秉承社會主義的新聞功能,道德標準,新聞語言導向功能仍充分發揮褒貶有度、輿論監督得體的作用。
二是熱衷運用語言游戲、新聞修辭等手段。他們運用這些手段目的是提高新聞的可讀性,擴大傳播效果,展示新聞的社會性、交際性、間接性、政論性和形象性。中俄記者之所以喜歡運用這些手段,是因為隨時代社會的發展,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引起報紙新聞文體變化的重要原因,是中俄新聞文體流變的共性。但中俄兩國的文化環境、人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這些手段所表達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選擇何種的語言形式來加強新聞作品的表達效果,從不同的角度提高新聞語言的刻畫能力,這又是中俄新聞文體流變的個性。
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過:“文體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體里表現著整個的人;文體和個性、性格一樣永遠是獨創的。”[2]因此文體具有相對穩定性,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對比研究中俄新聞文體,不僅是一種跨地區、跨文化的研究,也是一種對跨地區、跨文化邊緣性傳播現象所進行的研究。
作者以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視角看待中俄新聞文體的流變,別出心裁。因為兩國的文化環境、意識形態的不同,所以中俄新聞文體有著各自的特征。若作者從自身文化的角度研究俄羅斯的文化,那么所做的觀察和結論無法客觀,無法認識到個性獨特性,更談不上找到中俄新聞文體的共性。因此,作者用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視角,客觀認識了中俄新聞文體各自的文化特征,始終保持開放的觀念透視著中俄新聞文體流變脈絡。
辯證的研究方法:用歷時和同時的哲學研究方法,對中俄新聞文體發展的不同軌跡進行縱向追溯,橫向比較,探討中俄新聞文體的共性與個性
該著作采用歷時研究方法對中俄新聞文體做靜態地、橫向地分析、比較、歸納。從新聞體裁劃分方法、新聞作品的特征、新聞作品的修辭方法、報刊詞匯種類和外來詞匯擴張問題進行研究中俄新聞文體的共性問題。
又運用同時研究方法對中俄新聞文體從動態的、縱向的角度分析兩國新聞文體處于不同時期的興替,即從中俄新聞功能、新聞作品的邏輯結構、記者的角色、寫作手法和新聞作品用引語說話方式研究中俄新聞文體的不同特征。
該著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宏觀上是用歷時與同時的研究方法將中俄新聞文體做縱橫分析比較。在微觀上,運用歷史比較、結構分析、體裁分析、修辭分析、邏輯分析和統計分析等方法對其進行嚴密論證。
比如,著作運用歷史比較法,詳細論證了中俄新聞功能的不同定位:中國新聞事業以宣傳為基本功能,在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媒體職能從附屬政府機關的宣傳機構轉換成為一個信息流通且守望環境的獨立階層,新聞的基本功能從單一宣傳轉變成為以信息傳播為主。中俄新聞功能的定位不同是造成中俄報刊文體不同特征的根本原因。
對比中俄新聞文體的共性與個性,讓我們了解到中俄新聞媒體在諸多領域都存在著共同點,而存在個性主要原因是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導致兩國的新聞功能產生了質的變化。因此了解當代俄羅斯傳媒業的現狀對處于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傳媒業具有頗多啟示和教益,也為讀者提供了多元的參考和借鑒。
豐富的新聞報道案例:研究中俄新聞寫作的重要讀物
本書作者在研究論證中,大量引用了中俄現代新聞報道做案例分析,體裁豐富,資料翔實。尤其是關于俄羅斯新聞案例的選擇,作者花費了很多心思,選用了俄羅斯大量知名的出版物,比如《事實與論據》周報、《消息報》、《職業》周刊、《焦點》周刊、《俄羅斯報》《獨立報》《莫斯科華人報》等當代報刊,保證了論證材料的權威性和典型性。
在分析比較中俄新聞作品的風格特征異同時,也再次展示了作者作為一位資深駐外記者的新聞專業素養。因為研究中俄新聞作品,受專業技術的限制較多,既要精通俄語,又要相當熟悉新聞寫作的理論知識與業務操作。在面對眾多的中俄新聞作品時,如何選擇典型的案例,需要一一研讀,比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然而作者在分析新聞作品時,游刃有余,條理清晰,層層深入,且深入到本質,語言表達上做到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可謂是研究中俄新聞作品的佳作。
正所謂“十年磨一劍”。該著作是作者在俄羅斯工作留學十多年積累的眾多學術理論成果之一,是作者大量撰寫論著和論文在“為研究中俄兩國的傳媒及傳媒文體奠定了科研基礎”之上著成的學術成果,該著作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中俄新聞文體比較研究》在我國學界具有一定程度的開創意義:以中俄新聞文體為對象進行對比研究,不管在中國還是在俄羅斯都屬首創,填補了中俄新聞學術交流的一項空白;對促進中俄新聞界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動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向前發展具有積極重要作用,也對新聞從業人員和愛好新聞寫作者研究新聞寫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樊凡:《中西新聞比較論》,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第193頁
[2]樊凡:《中西新聞比較論》,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第194頁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