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古玉?
中國古代人認為“石之美者”就是玉。很多初入門玩古玉的人,都有一大困擾,就是分不清楚古玉和新玉。不少人買到的是“舊玉新工”。其實,玉石經過相當時日才能形成,其“舊”是必然的。我們所指的新玉,是“新工”,不是舊工,未經人把玩,或未入土過,沒有天然色沁過,即近年來所制造的。而古玉則是有年代的(通常指漢代以前)。古玉的刀法比較精美,紋飾也較古樸,所以即使不是出土的古玉,而是傳世玉,也極為迷人。
何謂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就遺址分布的地理位而言,位于我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東北部、河北省北部、甚至天津市地區,但中心大約在大小凌河、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也就是遼西、冀北,及吉林西部到承德東北部。紅山文化包括的區域其實頗廣,像河北北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可說是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玉料與漢代不同,并非新疆和闐玉,而是東北遼寧省岫巖縣的岫巖玉(蛇紋)。那時沒有金屬,用的可能只是特硬的圓形石砣,一邊旋轉一邊帶動蘸水的金剛砂來進行打制。不過,我們仍只能推斷其方法,而不能肯定。大部份為動物造形,如鳥、蟬、豬龍、龜、蠶蛹等。
何謂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遺址主要在浙江省,余杭縣的反山墓地和瑤山墓地,形制頗多。主要有三叉形器(即山形器)、冠飾、半圓形飾、鐲子、串飾和牌飾等,時常可見獸面紋,成為良渚的一大特色。良渚的玉璧大多數沒有獸面紋,幾乎全是通體磨光的素璧,偶有立鳥紋;反而一些柱形器和冠形器,有很明顯的獸面紋。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色?
我們首先把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的共同點做一說明:這些玉器的材質,大多數是透閃石-陽起石系列(即十九世紀法國礦物學家阿勒克斯#8226;達密爾所稱的真玉或軟玉),包括有乳白色透閃石,紅色透閃石,淡綠色透閃石,含鐵份較高的陽起石等類,有一部份含有赤鐵礦摻雜,或相互共生的現象。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材質是大理石、瑪瑙、蛇紋石等美石類。出土玉琮都飾有獸面紋飾,并用方柱形的直角切面做面紋的中線,構思巧妙,制作精美,并有一節到多節之分,可能是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特殊禮器。良渚玉器還有一個特點是:在材質上有美石、岫巖、軟玉之類,并不是件件精美,但是,可以看出一個現象,就是作工精美,琢刻細致的,材質就比較好,顯示玉工的相玉選材,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從玉器出土墓葬的現象分析,部分玉器在入土后,有火燒墳墓再行覆土的情形,此類玉器分子中結晶水因受熱而被破壞,出土多呈雞骨白現象,有些鈣化嚴重,有些則有玻璃光。這也給舊時喪葬習俗的“火燒葬玉”找到了有力證據。
商代玉器的特色?
傳世與近年出土的商代玉器,以商中、晚期居多,商代早期鄭州地區遺址,玉器發現的不多,形制上有環、佩、玦等飾品,有少部分生肖器,但制作多粗糙不整,數量也少。
第一、商玉雕,已經有具體的紋飾規范,似乎有專業藝術修養的人,作審核或設計。
第二、商玉器雕工的順序。在作成粗胚后,先在預定的位置打孔,再用線鋸沾解玉砂作成器型,所以在鏤空部分,雖經修整,但仍可看到先打孔后鏤空的痕跡。在商大多數的人物、動物玉器圓雕造型中,形成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造型極寫實,刻虎似虎,雕象似象,琢人似人,但是,在造型表面,則刻上一些由卜兆紋組合而成的怪獸、圖騰圖案,與動物的毛色、人類的衣飾,毫無關連。
周代玉器的特色?
西周墓葬出土的玉器,材質多不佳,且傳世的西周玉器相當少。由殷商雙陰線或陰線減地的雕法,到西周演變成陰線斜刀的琢玉風格。以片狀玉作動物剪影形成的造型,還是承襲殷商而來,其中大部分為片狀玉器,僅有少數立體雕作玉器。紋飾的線條,流暢自然,布局均勻,在刀法上,使用斜刻的寬陰線與細陰線結合,使玉器紋飾有陰影的層次感,這都是西周初發展出來的新刀工,俗稱“大斜刀”。
春秋時代玉器的特色?
春秋時期玉器開片整齊,各并行線間,雕琢對稱,未有滑刀交叉之現象,顯示玉工技藝的成熟。刀法上,早期也采用西周玉雕中最常使用的“大斜刀”,(即凹下陰槽線,一側垂直,一側斜坡),而后各國形成各自的玉雕風格,紋飾有的用細陰線,有的用淺浮雕,有的則有強烈的立體感。春秋時期的玉雕,過渡的氣息很濃厚,但仍不失時代的獨特風格。
戰國時代玉器的特色?
戰國時代墓葬中所出土的玉器,可包括:一、以殮葬為主要用途的玉器,這類殮葬玉,材質不佳,刀工不整,甚至常有以大理石、滑石、粗陶、仿制璧、琮之屬,較不具文物價值。二、遵循儒家“事死如生”的觀念,將死者生前所寶愛的玩賞、收藏、配飾用玉,隨葬死者,這類玉器,足可代表戰國時期玉雕的風格與藝術品味,是真正戰國時期玉器的代表,但是,因為歷年的盜掘與流散,目前甚難得到佳作上品。三、為使葬式風光,于葬前臨時趕制的玉器,形式包羅各類,有實用器、配飾器、玩賞器、甚或一些與死者身份不相屬,明顯越禮的禮儀器等,這類玉器,雖非以殮葬為目的,但制作手法,多極粗糙,與殮葬用玉多相類似,未見使用痕跡,是這類玉器的重要特征。四、由于工具的進步,其鉆孔已甚平整,游絲雕亦甚精細,造形更是多樣化,為中國玉器史上一大高峰。
如何分辨仿古玉器?
由于玉材、玉皮硬度不同,仿古玉器之琢刀走過時,遇玉皮,則刀痕陷入較深,其刀工所過之處,有玉皮不連續現象,且有琢磨之新光澤;如老玉新工,則用放大鏡細審其沁色時,其沁色則因新工的雕作,而有不連續的現象,甚易分辨。偽作所留開窗部分,極不自然,略具經驗,細審不難分辨,由于是作偽,假沁皆浮于表面,不能真沁深入玉里。
什么是古玉的“皮殼”?
古玉特有的“皮殼”,即玉器長期與空氣接觸形成的類似“氧化膜”表層,并不平整,呈融蝕狀,視之微有溫潤的寶光,而新玉則因人工打磨的關系,光澤較亮,但多為浮光。
什么是水銀沁?
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黑漆古”,為長期受水銀沁蝕而成,所以,又稱此類玉沁為“水銀沁”,但并不完全正確,古玉形成黑色,有兩種因素:第一、為原玉質,即黑色玉(或稱黛玉)與一般白玉共生,被認為是沁色。第二、一些銀銅材與玉復合而成的釵及古玉器,與金屬接觸的部分,常使玉器形成黑色沁,其中,尤以銀、玉嵌合器所見較多,所形成的黑色也較深(但亦有不沁者),故而古玉中的黑色沁,應為玉器與有機金屬接觸所形成,不僅限于水銀。
什么是朱砂沁?
從沁色與質變狀況觀察,朱砂中的大量氧化汞,對玉器形成的質變多于沁色。玉器與朱砂長期裹合,出土后,尚有部分朱砂附沾于器表,但從器中砂垢剝落處,均泛白色,可知入土古玉器,長期與朱砂結合,可使玉器產生白色變質。玉器因曾長期與朱砂接觸,部分器表已呈白色質變,但有些高浮雕會使部分器表未與朱砂緊密接觸,保有原玉材的青玉材質,此即為古玉行家所常稱的“開窗”。
什么是銅綠沁?
玉器受銅沁后,呈青色沁色,鐵器遇水,極易生銹蝕,且在生銹過程中,銹鐵體積會產生膨脹,致使玉器由內向外,產生黑色沁,若去除銹斑,銅、鐵與古玉長期入土的沁色品相,是相當類似。
什么是雞骨白?
玉器有部分入沁呈雞骨白色,除火燒葬玉外,一般墓室含有大量強堿(生石灰),亦可能沁蝕玉器,呈此類品相。而我國自古即有利用石灰收燥墓室的習俗,此亦為我國出土玉器中雞骨白沁色較多的原因。
什么是老土大紅?
玉器有部分入土呈褐紅色,這類入土品相,一般認為受附近之鐵元素所沁,如陪葬物之鐵器等,造成玉器表面呈溶蝕之褐紅色,而非朱砂所沁(根據經驗,朱砂只沾染器表,而不能沁入,稍微清洗即可)。另外,若為染色,只能染于表面,不能深入玉里,稍加盤玩則脫色。
什么是釘金沁?
玉器入土后,大部分表面積呈點狀或小塊狀之凹陷,顏色呈金黃色,好比把金點釘在玉表上,且凹陷處深淺不一。歷代亦有仿制釘金沁者,將玉表制成點狀之均勻斑點,再染制黃色斑塊,極不自然。現今仿制者,則利用金剛鉆于器表鉆出小斑點,亦極均勻,此類仿品稍加注意應可分辨。
什么是唐爛斑?
玉器入土后有部分表面由于沁蝕嚴重,使玉表呈現大面積之凹陷狀,蛀孔蝕斑部分即唐爛斑。此類沁蝕,由于受沁過于嚴重,往往使玉器過于殘損而失去其完整性,因而降低其收藏價值。(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