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泉寺位于涉縣的臥云山上。
從涉縣城向東南望去可以看到一座高出周圍諸山的山峰,此山古稱崇山,金代曾因此山設涉縣為崇州。因其山色翠黛,形似螺髻,也稱青頭山。崇山之北又有一山略低,三面峭壁陡立而其頂平坦,因常有白云繚繞,故名“臥云山”。古涉縣八景之一“青頭臥云”者,即指此地。天下名山多有廟觀,千年古剎清泉寺就位于云嵐縹緲的臥云山之巔。據載,此寺始建于漢,初名累通寺,唐時更為凈化寺,梁宋名清碧寺,明清時因該寺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故名清泉寺。
清泉寺自古即為涉縣三大寺之首,歷代香煙旺盛,高僧輩出。據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仲秋壬子年碑記載該寺“前后梵室計三十余楹,古寨墻垣越五十余里,僧房百五十余間,居僧幾百余眾”,清泉寺其時之盛,可見一斑。
臥云山已修通供汽車上山的柏油路,山北面的小路也可攀援而上,沿這條小路不但可以欣賞山林風光,更可以瞻仰古人留在崖邊的題刻。沿小徑在綠樹翠蔓之中穿荊棘,攀石磴,將至山頂,有迎客古柏斜生崖畔,狀若躬身迎客,兩人未可合抱,不知其年歲幾何。旁有為樹所建小廟一座。樹旁崖畔巨巖之上前人題刻皆字如斗大,“百丈丹梯”“四望山河”“仰望清泉”等,書法精湛。過此即到臥云山巔,佇崖邊四望,頓感豁然開朗,山下玉泉湖水碧如玉,北望韓王山巖峰歷歷,仰觀崇山青翠嵯峨,清漳河逶迤東南,涉林路車行如蟻,阡陌縱橫劃田地如棋,山下民居櫛比。正是“清漳一線繞翠微,群峰羅列白云垂”,無怪古人至此皆詩興大發呢。
清泉寺內有一塊康熙二十二年間所立石碑,載有“清泉八景”,分別是“群峰疊翠”“漳流環吼”“曲徑含煙”“山泉鳴瀑”“仙掌凌空”“清池印月”“履云遠眺”“仙奕高巒”,每景都用七言律詩描繪,雖多少有魯迅先生所言清代文人“八景病”之嫌,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清泉寺的確坐擁一方山水林泉之勝。
清泉寺外建有影壁,影壁白墻上丹書巨大的“禪”字,提醒人們進入了清凈禪林。影壁內寶坊矗立,為明萬歷十年所建。下為石券,券內石匾書“寶坊”,券外書“林泉”,上承木閣,懸一木匾書“普陀山”,進深面闊均為三間,據閣內壁書載,此閣明代始建時稱白衣閣,清代重修稱伽藍閣,至民國又改為關帝廟,2000年重修為正氣樓。樓內供奉關圣帝君與觀世音菩薩,將中國文化中以忠義著稱的武圣關羽與佛教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奉于一殿實不多見,這除了表明歷史上華夏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也反映出人民對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永恒向往。
寶坊內清泉寺山門坐北朝南,建于明嘉靖年間。青磚青瓦,飛檐斗拱,顯得古樸清雅。門前有石獅一對,雕工精美,左雄右雌,雄獅上題字,乃民國時信眾捐資所雕。山門石柱上刻楹聯云“山際白云深,古寺高僧常入定;松間明月上,空林老鶴正聽經”。寥寥數語極為傳神地點染了清泉寺自然環境的幽遠,描繪出千年古寺高深的人文意境。山門正門懸木質匾額“清泉寺”。正門為空門,東門為“無作門”,西門為“無相門”,指佛教解脫至涅槃的空、無作、無相的三種法門之意。東西二門外為木門兩扇,內為青磚月亮門,大概取外方內圓之意。山門兩側,東有鐘樓,西有鼓樓,現鐘鼓俱在。遙想古寺千年來雖盛衰幾度,而晨鐘暮鼓至今仍梵音不絕。
山門兩廂立守護山門的哼哈二將,彩繪鮮艷,襟帶如飛。一動一靜,靜者怒目凝眉,以降魔杵拄地閉口而哼;動者圓睜環眼,高舉八棱雙錘張口而哈。據《大寶積經》載,哼哈二將是保衛佛國的夜叉神,腹懷“哼哈二氣”,守護佛法永不受侵害。
寺內天王殿在前,又名水陸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殿前東西兩側有明嘉靖七年和三十一年石碑兩通,都置于石雕赑屃之上。殿內供彌勒佛銅像,背后立金甲韋陀神像。
天王殿后依次為毗盧殿、大雄殿、雷音殿,皆建于明代,可惜屹立了數百年的三座大殿1980年12月因火災焚毀,今僅余基址。大雄殿石基上挺立的半面墻壁和八角石柱讓我們依然能看出當年殿宇的雄偉氣勢。八角石柱上“但含血性皆男子;能了姻緣即世道”的楹聯清晰可辨。
大雄殿前建有八角蓮池,池內石雕趴蟲夏口吐清泉,注入池中,四季不涸,泉水清冽甘甜。蓮池八面設望柱石欄,望柱上雕獅、猴。石欄板上浮雕“淤泥河”“臨潼山”“二度梅”“游龜山”“太平橋”“汾河灣”“收盧俊義”“清河橋”“二子乘舟”“三才子游湖”等人物故事,保存完好,所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為不可多得的民間石雕珍品。蓮池外寺內西側還有仙井臺,臺旁有月牙井,據說每月有一晚,半月恰好映入此井,故名月牙井。
雷音殿西側為藏經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殿前有石柱四根,上刻楹聯兩副。藏經殿前廊東西各嵌“龍虎”二字,龍字乃漢代張道陵天師所書,“虎”字乃康熙帝御筆,自署“雷雨居士”,皆為一筆而就,殿腳礎石上也刻有楷書“禪”字。值得一提的是殿內后墻嵌有書圣王羲之所書“白鵝飛到風池中”和慈禧太后手書“真如自己”石刻。除這幾塊碑刻外,清泉寺寶坊石道旁排列著近年來當代名仕游歷清泉寺所留詩文碑刻二十余通。自古就為歷代文人雅士訪古尋幽之所的清泉寺,所保留碑刻題記、對聯匾額無數,可謂累千年文蘊之秀,積百載翰墨之馨,這使得清泉寺不僅為清凈佛地,更是鑒賞古今書法碑石藝術難得的寶庫。在歷代詩文碑刻中明末曾任兵部尚書的磁州人張鏡心所書《游清泉寺》最為人稱道,詩書俱佳,對臥云山清泉寺風景繪述堪稱傳神,其詩云:
千仞招提擁翠峰,臥云山下水淙淙。
笙歌縹緲來天際,樹影婆娑舞碧空。
峽底遠村煙霧鎖,山腰僧舍野云封。
幾回長鐵因風吼,欲向天邊吐白虹。
近年來,清泉寺不斷籌資修繕,并有僧人在此住持。(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