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或“弓長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各地張氏宗祠前也大都鐫刻有這樣一副楹聯:“弓力千鈞東風勁,長空萬里北斗明”。那么,弓箭與張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原來,張姓的起源與弓箭有著密切的關系:張姓的得姓始祖正是弓箭的發明者——“揮”。相傳,“揮”是黃帝之孫,善觀星斗,并從中獲得啟發,研制成早期兵器——弓箭,后被顓頊帝賜姓為張。
根據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張姓擁有人口8750.2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83%,是中國人口排名第三的大姓。
因弓得姓
張姓的起源和戰爭相關。今天公認的張姓的始祖是張揮,生活于距今約五千年前的上古時期。他是黃帝之孫,曾經負責兵器的制造。在受到大自然的啟發之后,張揮發明了弓箭,引發了一場狩獵與戰爭工具的革命。黃帝部族也因此成為戰爭的主導者,最終一統華夏,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
張揮因為發明了弓箭受任“弓正”一職。“弓正”又稱“弓長”,于是,黃帝的繼任者,張揮的堂兄弟帝顓頊將“弓長”合為“張”,賜姓張揮。張姓由此得姓。
在得姓兩千多年之后,在另外一場戰爭里,沉默良久的張姓再次萬眾矚目。為張姓帶來新的光輝的族人是張儀,他擔任秦國相國,瓦解了敵對國的軍事同盟,徹底改變了列國間的戰爭狀態,使秦國得以將敵國一一擊破,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姓家族第一功臣:張良
僅僅一百多年之后,張姓開始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中華大姓。和張姓的起源相似,這一次的崛起,同樣源于戰爭。在秦末戰爭中,前韓國貴族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被譽為“帝王之師”,賜爵留侯。張良家族在后世成為首屈一指的張姓望族。和張良同時代的前魏國人張耳,在秦末戰爭中成為一方諸侯,漢初被立為趙王,家族三代封王、五世封侯。在秦末戰爭中崛起的還有張蒼家族。張蒼曾與秦國丞相李斯同學于荀子,在秦國擔任過御史,后加入劉邦帳下,歷仕漢初三帝,在漢文帝時出任丞相,家族譽滿漢初。漢初張姓三大家族的興盛宣告張姓由此勃興。
因戰而興
在戰爭中得姓,因戰爭而崛起,張姓的發展一直和戰爭有著不解之緣。正如漢初張姓的興盛,張姓的每一次崛起,都帶動家族整體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張弘策輔佐梁武帝滅齊建梁,家族隨之步入南朝高級士族——甲族之列。隋唐之際,張士貴追隨李淵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后世族人代代成為唐朝重要將領,家族也由此成為綿延唐朝近三百年的軍功世家。兩宋之交,抗金名將張浚為光復大宋領土征戰一生,開創南宋張姓大家。
一個個張姓大家族的興盛,奠定了張姓中華大姓的基礎。到宋朝時,張姓便開始成為中國的第三大姓。雖然一直與戰爭結緣,張姓仿佛另有一種躲不開的宿命:征戰數千年,張姓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屬于自己的正統皇朝。
始祖張揮發明弓箭,功勛卓著,他卻只是一個“弓正”。天下,則屬于他的兄弟顓頊。南北朝時期,張軌建立前涼政權,在周圍五胡亂華的少數民族勢力中,前涼漸漸消亡。元朝末年,鹽戶出身的張士誠率十八人造反,建立起大周政權,一度在江南割據兩千余里。他卻內懷懦弱,坐失良機,天下一統于明朝太祖朱元璋。明朝末年,張獻忠自號“八大王”,勢力因不敵李自成而偏安四川,登基稱帝,建立大西國。這是張姓政權的頂峰。內憂外患之下,大西國三年而亡。
相反,在和戰爭幾乎毫不相關,甚至與戰爭背道而馳的領域,張姓建立起一個獨特的王國。這就是唯一發源于中國、興盛于中國的道教。
以道成名
東漢中后期,張良后裔張陵創立五斗米道。相傳起始于黃帝,發展于老莊的道家學派,至此正式成為一個宗教——道教。張陵因此被教眾尊稱為張道陵,也被后世尊為“祖天師”。“張天師”家族就此誕生,張陵成為道教的創始人。
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原始道教的另一分支——太平道,演說《太平經》。這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經典,后世道教的各派教義,都深受《太平經》影響。
道教以“道”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有“道”而生,社會人生應法“道”而行,講究天人合一,修身養性,回歸自然。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中國的道教講究兼容并包,三教合一。北宋時期,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張伯端提出,儒、釋、道“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他出儒入道,又出道入禪,最終禪道雙融,后世奉行他的理論,形成龐大的道教紫陽派。
元明時期,道教傳奇人物張三豐正式提出,儒、釋、道三家只是創始人不同,“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否認三教之分,只承認正邪之別。道教三豐派掀起了道教發展史上最后一波浪潮。創立道教,發展道教,“張天師”家族繁衍至今,張姓也因此以道成名。
星耀神州
張姓因戰而興,以道成名,歷史上名臣良將眾多,他們曾照亮歷史的天空。
張姓族人先后有63位擔任過宰相一職,名臣志士更是層出不窮。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成為中外交流的先驅。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以一己之力推行變法,中興明朝,流芳百世。清朝張廷玉改革奏摺制度,創建軍機處,完善了清廷政治制度,成為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大臣……
在張姓歷史上,最為耀亮的文化之星莫過于東漢的張衡和張仲景。張衡多才多藝,被譽為“科圣”,他發明地動儀,使中國早在近兩千年前便可以在京師掌握全國的地震動態,他發明渾天儀,使中國早在近兩千年前便可以足不出戶掌握天體的運行狀況。為了紀念他的杰出成就,今天的月球,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環形山,今天的太空,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張仲景確立了辨證論治的中醫臨床理論基礎,他編撰的《傷寒雜病論》被稱為“醫方之祖”,至今仍是研習中醫的必備經典。張仲景因此被后人譽為“醫圣”,成為海內外醫學界共同景仰的醫學偉人。
引領潮流
經過約四千年的發展之后,張姓進入了二十世紀。在這短短的一百年間,清朝覆亡了,民國建立了。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歷史掀開了新的篇章。當中國遠離戰爭之時,張姓大家族發生了巨變。
這是一個重視精神文明生活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文娛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里,張姓大家族獨領風騷,為今日中國貢獻出了最多的文娛明星。大陸的張藝謀、張紀中、張國立等,港臺的張學友、張雨生、張國榮等,引領著張姓數以百計的娛樂先鋒,成為中華大地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族群。(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