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6日,正值石家莊的高溫天氣,一群來自秦皇島的藝術家在河北美術館辦了一個展覽,這63位老中青書畫家,帶來了近百件包括國畫、油畫、水彩、書法等藝術作品。
一個地域,一種風情,一定會給一個藝術家帶來影響,有時候能左右一個藝術家的成敗。秦皇島這座城市,不是很大,但也不小,經濟水平在中國所有的沿海城市中雖不是很強,但也不弱。歷史文化底蘊雖不比一些古都,但也算深邃。它特有的氣候吸引著許多藝術家來到這里生活和工作,使這座城市多了幾分藝術含量。
中國畫這個藝術門類,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藝術水準的高矮,也擁有更多的觀者。此次展覽,有一半的作品是國畫。張國興可謂是秦皇島畫壇的領軍人物,也是這次展覽的主要策展人,他的畫風,結構嚴謹,氣韻開張,墨法生動,這次參展的題為《幽谷蒼翠》的山水畫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中帶有強烈的“勢”,非凡之勢、蒼茫之勢、凝滯之勢。張國興深諳傳統筆法,在兩米多高的畫作中,每個局部他都畫得十分細密,在嚴格的局部處理中又服從整體的墨色,綜合看來,山、水、樹、亭渾然一體。在另一幅題為《燕山牧放》中,與上一幅作品勾勒得正好相反,在輕皴慢擦中,將燕山描繪得俊朗和奇崛。從這一點足以看出張國興的藝術功力。相比張國興的山水古韻,畫家侯鳳巖的山水又加進了一些具象的成分,所壘砌的山脈顯得粗糲和質樸。而張東升的山水卻更加詭秘,充滿著禪意。同為山水畫,張洪濤則筆趣顯得豐繁,在顏色處理上也顯現代。70后的井慶昂與前輩山水大為不同,簡潔的筆墨、駁雜的建構,也體現出了某種先鋒性。這一點,與其同齡的賈文民也做到了。王國興的《太行》和《皖南》加進了寫實元素,在色彩上堅持了自己的個性。人物畫總能在展覽館中等來更多的讀者。吳建中《遠方的云》,整幅畫面是一個女子背著體量很大的麥草,似乎是在艱難地前行,技術手段極為寫實,也更具人文關懷。我想李英是能夠駕馭大題材的畫家,他的《女媧補天》震撼力卓越,氣勢恢宏。崔福慶是瞬間記錄者,將海邊撿拾和穿衣的少女定格在那里,并且在國畫顏色里調出夏天的艷麗。王雅洲是從東北來到秦皇島工作的,十多年來他的藝術個性也融入了這座海濱城市。他的國畫作品《無雨》,你仿佛看不清它來自天空或者是大地,也許是來自一些我們無法操縱的歷史。80后的李皓強調一種精神現實和結構,一種對未來的擔心,他今后藝術成就值得期待。國畫家趙潤生、宋寶順、劉云、盧穎、李偉華、李砥、徐占明、宋聰等在秦皇島構筑了屬于這座城市奇異的風景,他們或筆墨晴朗或筆墨沉郁,都已成為了河北畫壇的一部分。
對于油畫家來說,居住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是一種幸運。秦皇島的油畫家們住在能“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里,在這個房間里他們能看到大海和長城。此次參展的油畫家王彥文和張文慧都畫的是長城,長城是畫家生存空間的一部分,因為長城從這座城市起始,他們的作品也成為了心靈的守候,同時也有自豪感和歸屬感。山海關是秦皇島的符號,北戴河海濱也是。李立的《太陽傘》系列就發生在北戴河海邊。他將這些人物和風景處理得極為富有水氣,在技術上富有“底片”效果。
在秦皇島生活,藍天白云、黃沙碧海,古老的城墻和現代的街景是適合水彩畫表現的。水彩畫家劉進成《秋后遺韻》真純自如;馬春興的“石頭”質地剛猛;劉會瑜的《山云》彰顯一種溫度;王勇的《木器廠》凸顯生活的厚重感;左新民《村口》的寧靜澄澈。
書畫同源,這次展覽了秦皇島15位書法家20余幅書法作品,這些文字是秦皇島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從表面上看,書法和地域關系不大。在當今中國,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書法家,但我覺得,當看到山海關的時候,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天下第一關”的字樣,我們看到的是“書法”。有這樣幾個字懸在書法家們頭頂,他們是不敢懈怠的。郎崗峰書法在傳統中行走,也走出了自己的新意。書法是建立在書家和觀者之間的精神通感的藝術,這一點喬海光做得很出色。馮克的行書老道、極具外延性強,而隋國友的行草和隸書有一種文本意義上的純度。張永萍作為女性書家,她的隸書顯示出對傳統文化的感應和理解。收放自如的馬永林,大拙大雅的李杰,線條急速、實驗態度濃厚的趙亮,以及韓英河、陸啟成、張忠勇、蔡云林、王勝文、周博等書法家組成了秦皇島書法的“海岸線”。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這是秦皇島藝術家們第一次在省會集中辦展,展覽結束的這一天,這一天,石家莊下起了雨,天氣也涼爽了起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