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對內部控制審計評價作出定義,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內部控制審計評價的方法及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報告的編制。以此說明內部控制審計評價的意義。
關鍵詞:內部審計;評價;內部控制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093-02
一、內部控制審計評價概念
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就是指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所依存的軟硬環境的各項因素運作狀況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組織架構的建立、規范運作和分權制衡;內部控制系統中董事會的建立和完善責任,監事會的監督責任,高級管理層的執行和完善責任;人力資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資源日常管理情況等。內部控制審計評價的內容就是評審內部控制系統五大要素的內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執行是否有效。
二、內部控制審計評價的方法
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在掌握和了解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內容與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常規審計程序,采用適當的審計方法,對被審計單位收集盡可能多的內部控制實際情況,編寫相應的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切合實際審計評價方式,最后編報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審計方法,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測試”結合實質性測試的方式進行。其主要方法:
1.問卷調查法——是一種簡易、快捷的審計調查法。審計人員事先設計審計評價所需要調查的一系列問題,可按審計評價內容分類列卷,如控制環境類、控制活動類等內容的單項提示;還可再分列出所要問卷的子項目。例如,調查貨幣資金項目情況,可列示:出納是否兼管稽核和收支賬目?支票與印鑒是否有不同人管理?會計人員是否均持有會計證等一系列(或更多)具體問題,使審計人員對相關內部控制概況能有較多了解。
這種方法的缺陷是比較膚淺,得出的答案只是“是”或“否”,可信賴程度較差,并非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能作為初步調查的手段。
2.座談詢問法——由審計人員召集對被審計單位不同層次、不同業務的相關人員(單獨或組群)座談詢問各項內部控制情況;對內部控制可以有問有答,有來有往,深入地詢問、探討、分析。這種方法有利于審計人員比較深入細致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實際情況;并記錄和編制相應的審計工作底稿。
3.審閱文檔法——審計人員查閱被審計單位總體任務目標(計劃)、地質項目(工程項目)預算、財務預算、財務報告、統計報表、重大經營決策程序的規定、部門職責范圍、內部各項管理制度、人員崗位責任分工等內部控制相關各要素的文檔載體,以及必要的原始資料,據以考察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并予以評價。
4.實地觀察法——審計人員實地觀察經營生產活動各方面業務循環的實際情況,深入現場觀察生產流程與秩序、經營項目業務流程與秩序、物流循環程序與倉儲物資管理秩序;驗證會計控制體系的有效性,抽樣驗證會計報表、會計賬目、會計憑證、實物(或貨幣)內控程序,是否合法、正確、嚴謹、有效。
5.重復執行法——所謂重復執行是審計人員選擇適當“樣本”,即按照被審計單位某一項業務循環固有的軌跡進行重復執行,實際驗證相關內部控制程序健全、有效程度及其主要控制點的嚴謹性、適當性以及發現其缺陷所在。通常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1)通過貨幣資金收支,測試現金流轉控制狀況。除對不相容崗位是否分離和牽制作用等項應認真關注外,并驗證庫存現金及有價證券是否定期盤存和指定人員監盤(應審驗盤存表)、銀錢收據的使用與事后的管理等控制環節是否嚴密等。對銀行存款各賬戶每月是否取得銀行對賬單,對于雙方存款余額的差異是否核對清楚,并對時間差異是否編制相應的“余額調節表”。(2)通過物資流動渠道,測試物流循環控制狀況。如采購預算審批與采購方式選用與領導授權;有無詢價與比價的監督程序;物資驗收入庫控制程序是否嚴密;采購與倉儲崗位分離及倉儲保管責任制度;物資出庫審批授權的制約性;定期盤點情況及盈虧處置的合規性等控制環節驗證。(3)通過業務(勞務)銷售收入及價款回收測試業務循環控制狀況。如業務(勞務)銷售合同簽訂授權與管理;發貨票等票證的使用、稽核、回收、管理監控;價款折讓的授權及價款回收責任的控制驗證。(4)對各項成本費用的形成、計算、攤銷、分配的真實性,是否遵循了財務制度和會計方法一貫性原則進行實際抽查驗證。(5)對各項期間費用支出審批授權及其審批額度權限的劃分控制情況,測試管理費用、經營費用的控制程度進行實際抽查驗證。(6)長期投資是否納入規范核算,投資的權益是否得到嚴謹控制,長期投資盈虧處置是否遵循“權益法”,并及時結算和轉賬,保持投資權益的有效控制。(7)審計人員認為有利于內部控制評價的其他必要采用重復執行法進行驗證的內容與方法。
三、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報告
內部控制評價審計報告,是審計人員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結果。其報告模式應該采用“詳式”的審計報告模式;除具備《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報告》規定的內部審計報告的要素內容外,應說明被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審計評價概況、審計評價依據;報告正文的重點內容是客觀地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狀況的健全、有效程度和存在的缺陷。
審計評價內容,如果是按《內部控制審計具體準則》的“五要素”內容全面進行審計評價,應按要素項目分類報告審計評價意見;如選取其中某幾項要素內容進行審計評價,則應說明選取的原因,也應就已審計評價的要素項目分類報告審計評價意見。“控制環境”要素是《內部控制審計具體準則》的“五要素”的制導性要素,是審計評價不可缺少的內容。
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報告,除分類提出評價意見外,審計人員應針對其各業務流程的薄弱控制點及其癥結所在,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有條件的審計組應寫出“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建議書”,隨審計報告一并遞送。
四、內部控制審計評價的意義
1.內部控制作為一種管理控制機制和體系,不僅適用于企業單位,同樣也適用于行政事業單位和包括地勘單位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地勘單位作為全國性的產業體系,既是事業單位性質,又具有企業化管理、市場運作特點,具有較大的強化控制空間和控制需要。所以,地勘單位開展內部控制審計評價是提高被審計評價單位管理水平和拓展內部審計運作領域的重要舉措。
2.審計機構對被審計單位對開展內部控制審計評價,由于各審計主體的性質不同,各自的側重面不同。社會審計主要著眼于被審計單位健全的內部控制完善程度,以減少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成本;而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相對獨立的內部經濟監督機構,首先著眼于單位經營管理的總體目標,去促進單位內部控制健全、有效與實現利益最大化。所以,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的構成部分,內部審計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就是對內部控制“再控制”的表現,對被審計單位具有“預防疾病,健康強體”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3.內部審計是一個單位相對獨立的審計機構,而不是內部控制程序與方法的設置者和執行者,而是站在客觀角度審視單位內控制度的健全與有效程度。所謂旁觀者清,會比較客觀、敏銳和清楚地發現內部控制的缺陷;從而,通過審計程序推動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完善和強化,是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是一種客觀審視和助力推動的作用。而且內部審計由于有對本單位的審計實踐經歷,最了解其實際管理狀況,最有利于提出切合實際的可行性的建議;即便是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比較健全,也可能產生畫龍點睛之效。
4.拓展審計空間豐富審計范圍。由于內部審計較長期間囿于于財務審計,審計空間相對狹窄;而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將使內部審計由傳統的財務審計向管理審計領域拓展邁出一步。強化內部控制是管理審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進行內部控制審計評價也是內部審計重心的轉移的一個重要步驟,從而,豐富了內部審計的內容。
5.健全與強化被審計單位內控制度。通過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健全與強化被審計單位內控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時必然有利于優化內部審計質量,也會減少內部審計風險;提高內部審計效率,降低內部審計成本。
參考文獻:
[1]Robert R. Moeller .Brink’s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第1版[M].李海風,劉霄侖,等,譯.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2]高雅青,李三喜.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