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高職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關系、教學做的關系等等已經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問題,迫切需要研究對策加以解決。
關鍵詞:高職教育;頂崗實習;雙師型教師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254-02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歷經四個階段(馬樹超,2009)二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獨立設置高職院校以來的十年,高職教育發展很快,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特色日趨明顯,已成為各地教育發展的重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中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有1 000多所,占全國高校的68%,高職在校生將近800萬,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半壁江山”已經名副其實。但是,我們還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高職教育在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從宏觀層面來說,社會認可度不高、投入不足、政策不力、體制不順等仍是制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矛盾,而從微觀層面而言,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關系、教學做的關系等等已經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問題,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理應認真思考,努力研究對策,加以解決。
一、失衡的師生關系:鞭子只抽教師不抽學生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政府機構加強對教育的監督、扶持;學校加強對老師的責任心培養,為人師表內涵的教育;家長加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只有三者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才能收到實效。而現在的孩子往往獨生子女多,家長從小就寵愛乃至溺愛,以至孩子長大后無法管教,把全部責任推給老師。而家長家教方法的缺失和對孩子的溺愛慣性思維,讓老師不敢大膽管理學生。2007年5月下旬,網絡上出現一段北京海淀區某藝術職業學校學生上課期間挑釁、辱罵年老的地理老師的視頻。從這段近5分鐘的視頻上可以看到,課堂紀律一片混亂,學生隨意游走、嬉笑、打鬧甚至肆意用各種手段挑釁、侮辱老師并以此取樂。難以想象,在這種現狀下,有多少教師還能、還愿意大膽管理學生?教師不敢大膽地管理學生,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嗎?這幾年,有越來越多關注教育、研究教育卻不從事一線教育的人,把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師生之間出現的矛盾全部歸咎于學校和教師,似乎誰都可以對老師指手畫腳、口誅筆伐,甚至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得不好的老師。”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為子女護短,甚至惡語傷人、無理取鬧,勢必使得社會和家長越來越不尊重、不理解、不配合教師的工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學生又希望自己不受束縛,能由著性子調皮搗蛋……諸如此類的多種矛盾,使得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們左右為難。
二、教學做的關系:在教中體現任務驅動,在學中體現項目導向,在做中體現工學結合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社會、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技能人才。它強調實用性,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上崗能力。所以,高職教育也應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真實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這個中心就是“事”,也就是實際工作任務。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都在以“做”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實現“教、學、做合一”,而避免單一地教授空洞的理論知識。用今天的話說,在教中體現任務驅動,在學中體現項目導向,在做中體現工學結合。
三、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的關系:團隊中的長板與短板
“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與“雙師”結構的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是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教高[2006]16號文件要求,一是加強雙師型(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二是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先說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高職學生大多是考不上是本科才上的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比本科生略低一些,因此高職的教師不僅要在諸如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上要比本科教師要高,而且更重要是自身要具有指導實驗、實訓的技能。雙師素質將成為高職教師的敲門磚。高職教師的來源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的碩士、博士畢業生,根本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和實踐操作技能。那如何培養教師的雙師素質?一般有以下途徑:(1)支持和鼓勵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的專業教師積極參加本專業的行業特許資格證書、專業資格證書、專業技能等級證書(高級以上)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中級以上)等的考試,取得相應證書。(2)選派具有講師(或以上)職稱的專業教師,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取專業技能培訓合格證書。(3)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通過掛職、頂崗、合作研發等形式,到工廠、企業或實習(實訓)基地參加一定時間的工作實踐。
再來看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建設兼職教師隊伍是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考慮到上述雙師素質教師培養之難,現在更提倡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只有建立一支能適應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才能更好地實施頂崗實習制度,強化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保證。而這個團隊建設的關鍵之一就是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兼職教師從哪里來?主要是熟悉生產一線工作,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能獨立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教學或實踐教學任務的專家、工程師職稱以上技術人員或技師以上能工巧匠等。這里的問題也很多:比如既然是能工巧匠、技術能手,他們肯定是工廠與公司的骨干,本來就是大忙人,他們有那么多時間來做教學工作嗎?企業愿意他們兼職嗎?他們是技術能手,實踐操作技能很強不假,但他們從來沒從事過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高職教育,他們的教育教學技能從何處來?能勝任教師工作嗎?有些制度設計本意很好,比如建立專兼教師交流制度,加強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業務交流;讓兼職教師積極參加學校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活動如教研活動和觀摩公開課等;加強兼職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兼職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等。但這些制度能實施的概率有多大?效果又有多少?
這不禁讓人想起木桶理論:一個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木桶上那塊最短的木板。要使木桶能裝更多的水,就應設法增長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以盡量達到與其他木板平齊。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的本意無非是以長補短,在一個團隊里,人盡其才,人盡其長,你的專長是理論教學,他的專長是實踐教學,這樣兩者一組合,表面上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問題出在哪里?一是忽略了現今的高職教育是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理論與實踐是那么容易經緯分明地區別開來的嗎?二是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的結合涉及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實踐操作中逐步摸索與解決。
四、頂崗實習:企業不歡迎,家長不承情,學校很辛苦,學生不買賬
頂崗實習以其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工作經歷與體驗的綜合性成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提出:要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但這項工作在高職院校的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頂崗實習崗位落實難。由于企業缺乏積極性,頂崗實習崗位很難由學校全部落實;或者是企業需求與教學安排之間的時間矛盾。企業的需求可能是零星分散的,隨時變化的,教學計劃很難做到隨時跟上企業的需求變化。二是頂崗實習過程管理難度太大。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外頂崗實習普遍存在“斷線風箏”現象,具體表現為:(1)學校頂崗實習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如考核制度存在的問題、學生日常管理存在的問題、師資配備上存在的問題等等。(2)校企雙方利益的雙贏很難把握。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生存根基,企業、學校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建立雙方共贏的合作機制就成為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這樣的合作機制,企業就不愿意接收學生頂崗實習,更談不上參與管理、認真培訓,承擔責任,最后使頂崗實習浮于形式。如何能有效地解決雙贏問題,有效地向工學結合模式轉變,這將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有重大的意義。
總之,對于頂崗實習這項工作,學校做得非常辛苦,花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來安排與落實,但除了少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工科類企業或者節假日勞動力短缺的企業可能會比較歡迎學生去頂崗實習外,其余大多數企業由于缺少做頂崗實習這項工作的利益驅動,很難安排學生實習。而對于家長而言,認識沒有到位和轉變,認為學校縮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是一種人才培養的“偷工減料”,出了問題更是大加鞭韃,而有些學生也對學校的良苦用心和周密安排并不領情,寧愿窩在學校而不愿意到企業“受苦”。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卻反而處處受挫。所以,就年輕的中國高職教育來說,加強頂崗實習工作的各種探討和摸索,對于形成成熟的頂崗實習管理經驗和模式都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和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lawbase.
com.cn/LAWDATA/LawArti—cle.asp?ArticleNo=343629,2006-11-13.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1aw—lib.com/law/law—view.asp?id=188153,
2006-11-16.
[3]馬樹超,郭揚.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5]徐國慶.高職項目課程的理論基礎與設計[J].高職教育,2006,(6):137-140.[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