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政策性金融作為財政金融的有機統一體,資金投放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和方向性,有利于引導緊缺的資金資源安全、持續、穩定的流向農業領域,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有關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支農問題的研究,是實現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農村金融體系高效運行的一個關鍵性問題。2010年中央1號文件對農業政策性金融在新形勢下的支農作用提出了要求,進一步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支農作用,突出支持重點,實現新的跨越,成為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金融;農發行;信貸支農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088-03
農業要發展,資金投入不能少。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要得到長足發展,充足的資金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農業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實施農業支持,增加農業投入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貫徹落實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提高農業發展整體素質、扶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農發行作為當前中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自成立以來已走過十五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十五的歷練與打磨,農發行已逐步發展壯大,貸款余額由1994年末的2 982億元,發展到2009年末的1 4512.6億元。2009年末,農發行信貸支農資金余額約占中國全部涉農貸款的1/3,強大的信貸資金供給,使農發行在發揮信貸支農、穩定糧棉市場、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彰顯了農發行在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一、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支農績效分析
農業信貸資金具有回收期長、收益率低、風險大等特點,農村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機構都不愿意介入,導致了農村資金市場的供給失靈。這種情況下,作為國家農業宏觀調控扶持政策執行者的農發行,就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信貸支農的作用。下面將通過建立模型,利用SPSS軟件對農發行信貸支農效果進行回歸分析,以此說明農發行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促進作用。
(一)農業政策性金融與農業生產總值相關性分析
對1998—2008年農業生產總值、農發行貸款余額進行回歸分析。
1.數據選取。考慮到農發行成立于1994年,所以本模型數據的選取期間為1994—2008年,其中,農業生產總值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農發行的貸款余額來源于《農發行統計年鑒》及歷年年度報告。具體數據選取情況(見上頁表1):
2.建立模型。分別用lny、lnx分別表示對農業生產總值、農發行貸款余額取對數,回歸公式寫為:lny=a+bln x。利用SPSS軟件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如下:
3.結果分析。根據以上SPSS運算結果,農業生產總值與農發行貸款余額的回歸公式為:
ln(y)=3.239+0.645ln(x)R2=0.803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調整的R2=0.803,說明此模型擬合效果比較好,x系數的t檢驗結果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農發行貸款余額與農業生產總值的相關性較強,對農業發展水平的推動作用明顯,貢獻度較高。
(二)農業政策性金融與農民人均收入相關性分析
按照上述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對1998—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發行糧油收購貸款投放額度進行回歸分析。
1.數據選取。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農發行糧油收購貸款投放額度來源于《農發行統計年鑒》及歷年年度報告。具體數據選取情況(見表2):
2.建立模型。其中,用lny、lnx分別表示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農發行糧油收購貸款投放額度取對數。可以將回歸公式寫成:lny=a+bln x。利用SPSS軟件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如下:
3.結果分析。根據以上SPSS運算結果,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發行糧油收購貸款投放額度的回歸公式為:
ln(y)=2.046+0.869ln(x)R2=0.721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調整的R2=0.721,說明此模型擬合效果比較好,x系數的t檢驗結果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農發行貸款余額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相關性較強,農發行對農民增收作用明顯。
通過以上兩組回歸分析,不難發現在農村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非農化”傾向日漸明顯的今天,農業政策性金融始終以支持三農發展為己任,通過信貸杠桿作用履行支農、助農職能,有效彌補了農業領域支農資金供給不足的缺陷和弊端。
二、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支農的對策與建議
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村進步、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的最終目的。增強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活力、創造力和核心競爭力,就要不斷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
1.扎實做好糧食信貸主體業務。支持好糧食收購是農發行的立行之本,農發行通過實際操作將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變成了農民手中真正的實惠,保證了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通過加大對糧食生產、流通等環節的資金投入,保護了種糧農民積極性,保障了中國糧食安全。如何在中國糧食連續六年增產的基礎上,保持糧食繼續穩步增長,農發行在支持糧食發展方面作用應更為突出。一是全力支持糧食儲備,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農發行要根據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保證儲備糧資金的及時、足額供應,努力促進國家糧食政策的落實,確保儲備糧收購計劃的順利實施;二是認真執行國家調控糧食政策,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國家調控糧食政策對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增強中央政府對糧食供求的宏觀調控具有重要的作用。農發行要繼續加大對國家調控糧食的投放力度,切實做好國家調控糧食貸款發放與管理工作,保證糧食市場的有效供給和穩定,切實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三是積極審慎做好市場性糧食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工作。農發行要積極適應糧食市場的變化,認真做好糧食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對符合條件的貸款企業,按照市場定價、企業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則,適時供應信貸資金,促進市場性收購貸款業務的有效發展。
2.大力開展農村中長期信貸業務。當前,中國農村中長期資金的需求存在很大缺口,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按照這一要求農發行今后要在做好糧食主體信貸業務的基礎上重點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中長期貸款方面加大投放力度。農發行在發展中長期貸款業務時,要擇優扶持、重點確定,優先支持國家或地方高度重視的、有配套資金及優惠政策扶持的涉農領域;積極支持其他金融機構業務涉及不深,但增長預期良好的領域;重點支持經濟效益好的經營性項目、社會效益好的非經營性項目。農發行在大力開展中長期信貸業務時,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正確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政府在農村中長期貸款中的特殊作用決定了其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具有引導、示范作用,農發行應高度重視與政府的關系,妥善處理與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聯系。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的業務聯系和溝通,構建合作平臺;二是培養主動營銷的經營理念。要進一步樹立為客戶服務的意識,提升為客戶服務的水平。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與經營機制,規范服務行為,創新服務手段,扭轉“坐、等、靠”的傳統思維,主動宣傳農發行中長期貸款的信貸政策和金融產品,及時了解掌握各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大型項目立項情況,特別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支農項目;三是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農發行在加大中長期貸款投入時,必須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為目標,充分體現政府意志,但同時也要按照銀行基本規律辦事,嚴把貸款準入,堅持把防范信貸風險放在首位,針對中長期貸款的特點和面臨的各種風險,積極制定各種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構建風險評估機制,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運行;四是建立和諧的外部環境。主要指健全承貸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擔保機構的運作機制、構建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法治環境、創建適當的稅收優惠環境等。
3.開辦財政支農補貼資金的代理撥付業務。農業補貼政策是實現“以工促鄉、以城帶鄉”的重大戰略,是國家轉移支付的重要內容。十六大以來,中國初步形成了一個圍繞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和保護生態環境等目標,綜合補貼和專項補貼相結合的直接補貼政策框架體系。近年來,政府轉移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日漸增強,貢獻率由2005年的10.03%上升為2008年16.26%,其中,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四種主要的補貼金額已有2004年的145.22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1 030.4億元。按照2010年1號文件要求,國家將繼續增加三農補貼投入,擴大補貼范圍和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中。目前農業補貼機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為防止補貼資金的挪用或克扣,確保補貼發放到農民手中,可適當考慮引入農村金融機構的監控機制,農業政策性金融即是彌補這一缺陷的很好選擇。把財政支農補貼資金歸到農業政策性金融統一撥付,既可以豐富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支農領域又可以提高農業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因此開展此項業務意義重大。
4.“低碳經濟”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從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2010年召開的兩會,“低碳經濟”已成為時下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發展“低碳經濟”,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成為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低碳經濟”之風席卷全球,為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提供了發展機遇。農業政策性金融要借助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時機,創造與“低碳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綠色信貸”模式,積極制定“綠色信貸”業務規章制度、樹立“綠色信貸”服務意識、豐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綠色信貸”服務手段、建立“綠色信貸”長期發展機制。開展實際業務時,嚴格把關信貸項目,將信貸項目與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等相銜接,逐步擴大“綠色信貸”在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總規模中的比重,加大對環保優良的項目如風電、光電等清潔、可再生、環保能源項目的支持力度、對違反國家環保政策及產品競爭力低下的項目要求企業逐步退出。“綠色信貸”業務對農業政策性金融來說可發展空間巨大,因此農業政策性金融要充分發揮信貸杠桿效應,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紅宇,趙長保.中國農業政策的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109.
[2]甘紹群.三農問題與農業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漢金融,2004,(3):34.
[3]劉艦.中長期貸款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9,(3):47-49.
[4]段玉華,王靜.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探討[J].農業發展與金融,2009,(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