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美育以繪畫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進行審美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心靈凈化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繪畫藝術的審美本質和特征,決定了其具有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誘發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等美育功能。
關鍵詞:藝術;繪畫;美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J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237-02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中國畫論類編》中說:“宣揚莫在于言,存形莫善于畫。”在攝影藝術出現之前,繪畫是唯一可以用來存錄各種具體事物和生活現象的具體形狀的手段。時至今日,繪畫仍是藝術中普及面最廣,接受程度最高的一個藝術品種。
繪畫是平面的空間藝術,它與雕塑、工藝不同,不是實在的三維空間塑造立體的藝術形象,而是在二維空間里,通過具體的描繪,創造視覺上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繪畫形象完全是虛幻的空間形象,根本就不能觸摸到它;而且,審美主體只能從畫家所選定的某一角度去欣賞它。同時,繪畫是造型手段和色彩手段并重的藝術。色彩不僅是表現對象的手段,而且它本身還具有豐富的情緒表現力。因此,繪畫這種展示生活本身原有顏色的能力,是其他各門藝術所不及的。繪畫藝術的審美本質和特征,決定了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
一、約定俗成的審美模式,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談到“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時,提到要發展“能感受形式美的眼晴”。
繪畫主要通過線條,色彩,明暗,構圖等造型手段的運用,在二維空間再現和描繪人物形象及社會、自然物質的藝術。繪畫是視覺審美形式的藝術,依靠形式而存在;其內容,也是見之于形式的內容。人們要欣賞繪畫,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地感受繪畫的藝術形式。所以,構成繪畫審美形式的線條、色彩、結構等,就成了美感愉悅的基礎。杰出的繪畫作品,既是社會的縮影,美好事物的寫照,又是形式美的創造。
繪畫藝術所使用的顏料、水墨、絹、布、紙、木板等,運用線條、形體、色彩等藝術語言來獲得確定的藝術形象,以表情達意。繪畫藝術在情感表現上具有間接性和不確定性,要求藝術家在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創造出集中而概括的視覺藝術形象。它往往選取事物的具有連接前因后果的瞬間的典型情狀,以便使固定不變的靜態藝術形象表現出更深廣的思想內容。
例如,老舍曾以詩人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詩句為題,請齊白石老人作畫。這一詩句所描寫的是一個具有時間過程的音響效果的意境,一般來說,是很難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的。而國畫大師齊白石則巧妙地構思為:一道清泉從深山亂石中急促而出,其中數點蝌蚪順流而下,那活潑的墨蚪猶如一個個音符將十里之外的蛙聲由遠而近地帶入欣賞者的耳鼓。這幅畫雖然沒有出現蛙鳴的形象,然而那虛實相生,情趣盎然的畫面卻引發欣賞者通過無窮的遐想,填補了“十里”的空間距離和“出山泉”的時間過程,確實是畫外有畫,畫外有音,令人拍案叫絕。
正由于繪畫的構圖關系是并列的靜態的,因而它不可能像語言藝術那樣,自由自在地在浩瀚的語言海洋中盡情地遨游。它只能描繪最富有特征意義的最能啟發人想象的瞬間,也就是萊辛在《拉奧孔》中所說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正因為如此,人們見到畫面上的蝌蚪,就可以聯想到蛙聲,就可以想象起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動態美。可見三五蝌蚪順流而下之時,正是最有孕育性的頃刻。因此,當運用繪畫藝術進行審美教育時,就必然會提高人們視覺上對形式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悠久的繪畫藝術養育了人們約定俗成的審美模式:如洗的青山、清澈的泉水、叢林下的茅屋、蕩漾的孤舟;在林間自由飛翔的小鳥;月光下執扇仕女……一幅幅遠離人間煩惱、富有詩意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卷,拓印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其放逸的芬芳消弭著畫卷外令人窒息的世俗之氣,在這不經意的平衡中,人們用“感受形式美的眼晴”,享受著生命的美感。
二、誘發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繪畫將抽象的情感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人們開始感受的是形體,然后才從感性的形體之中去領悟蘊涵在其中的審美情感。也就是說,先悅目而后悅心。
20世紀一批傳統型大師用如椽之筆演繹著傳統文化精神。傅抱石前無古人的筆墨技法中,包含了水彩技法元素;齊白石大部分作品展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農民內心的純良和質樸;潘天壽在畫面中把強調美的視覺效果的構成推到極致;張大千在中國畫傳統技法方面幾乎無所不能,留名史冊的是他晚年具有濃郁現代藝術意味的潑墨重彩作品;黃賓虹出入無蹤跡的筆觸實現了他終身追求的 “渾厚華滋”。這一代大師的作品中的藝術精神,至今還在誘發人們美好的情感。
古希臘著名詩人西摩尼德新說:“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而詩則是一種有聲的畫。”在中國早就有“畫中有詩”,詩畫結合的傳統。如蘇軾在贊賞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和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畫是無聲的詩,強調畫必須吸取詩的優點。詩是飽含著作家思想情感的、有音樂性的、精練含蓄的語言藝術,它最富于意境美。畫,雖然不能像詩那樣被人歌詠而發出聲音外,卻可以采擷詩的其他優點來豐富自己。詩是有聲的畫,強調詩必須吸取畫的優點,來增強自己造型的色彩美,物感美和形象性。詩和畫可以相互吸取對方的優點來豐富自己,但畢竟不能互相代替。畫家在客觀事物的可視形象中寄寓了自己的主觀情意和審美理想,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說的,繪畫“通過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內在的東西變成可觀照的,它所表現的真正內容卻是發生情感的主體性。”繪畫這一傳情特點使它在道德上的凈化力量和在情感上的凈化作用有著其他藝術難以并比的功能。
現代著名畫家蔣兆和的《流民圖》,曾激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加深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并使日本軍憲當局感到極度的恐懼。俄羅斯偉大畫家列賓,在觀賞《龐見城的末日》這幅畫時,竟激動地哭出聲來。
繪畫不能像文學那樣,直接剖露事物的內在意義,特別是畫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也不能直接表白作者的主觀情感以及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意象,但并不等于繪畫只能描寫事物的外部形象。恰恰相反,繪畫的真義在于通過事物外貌的描繪反映事物的內在意義。用中國傳統美學的術語來說,只求形似,不求神似,那不是一個真正的畫家,只能稱之為畫匠。繪畫中形與神統一的過程,也是畫家感情與理性統一的過程,正是此過程中,畫家在畫中寄寓自己的情懷、理想和品格,能在經久的潛移默化中誘發人的美好的情感。中國花卉畫家描繪蘭、梅、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歲寒三友”的形象,其中寄寓的情感,對陶冶人的高尚的情操有一定的作用。
三、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
繪畫描繪的藝術形象,往往滲透藝術家的理性情感,是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二者交融在一起的化合體。尤其是優秀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形象,理性的因素更是自覺地規定了情感的趨向,正是這種積極的理性因素使繪畫的藝術形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德國畫家許布涅爾所畫的一群向工廠交亞麻布的《女織工群像》,恩格斯認為,“從宣傳社會主義這個角度來看,這幅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冊子大得多。”
繪畫藝術抓住生活流動過程中最典型、最關鍵的一瞬間加以表現,讓人聯想到它的前因和后果,從有限中見無限。又由于把這一瞬間凝固成靜態,可讓人反復品鑒欣賞,并且長久流傳,成為時代變遷、發展的文化見證。
由于繪畫藝術屬于視覺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但它即是再現藝術,又是表現藝術,在審美領域里尤其如此。它具有形象可視性和直觀生動性,并通過瞬間靜態暗示動態,展示過去和未來,引起鑒賞者的豐富聯想和想象。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把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事活動歷歷在目地展示在畫面上,城郊的茅篷村舍,汴河的舢艫相接,橋上的車馬如梭,岸邊的酒肆茶樓,城內的繁榮市場……都淋漓盡現,妥帖精密地描繪出來,可供欣賞者以至考據者,歷史學家細細地審視、感受。
徐悲鴻及一批弟子,緣于特定時代激情的感召,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為喚醒和激勵民眾奮起斗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施大畏的《生命》系列大型組畫,從遠古的《大禹的傳說》到戰國屈原時代的《國殤》,從唐朝的《兵車行》到清朝洪秀全起義的《天京之變》,從舉世聞名的《長征》、《歸途——西路軍婦女團紀實》到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取材無一例外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某個重要階段或重要事件。這些作品沉重厚實,以寬銀幕和紀念碑式的氣勢搖撼觀者的靈魂,洋溢著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
前不久,“春華秋實——上海中國畫院藏品展”在美國知名的紐約切爾西藝術博物館推出,引起了美國主流藝術媒介和藝評家的關注。 他們從我們一些歷史題材的創作中看到了溫馨的人性,看到了浪漫,而不是革命的血腥和暴力。
一條文明之河的發展與壯大,僅靠源頭之水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要靠途中不斷地匯聚百川。近幾十年中,主體功能作為政治附庸又失卻傳統文化作為內在支撐的現實主義藝術,走入被功利化應用和與傳統文化產生深層次矛盾的雙重困境。通過倡導實事求是、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引導畫家構架了一座從傳統通向現代的橋梁。
繪畫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有形有色,可以直觀,其形象大多具體生動,易于為人們所感知和理解。繪畫又是靜止固定的藝術和個體獨立欣賞的藝術。它與音樂、戲劇,電影那種在公共場合集體欣賞不同,不受演出(放映)時間的限制,不受他人的影響,在審美選擇上有著較大的隨意性,可以反復鑒賞,細細品味。繪畫藝術不但可以豐富生活,美化生活,而且通過不斷的審美實踐,使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傅振中,謝靈.軍人審美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責任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