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蟻族”具有高智、弱小、群居等特征,“蟻族”生存艱難卻又充滿夢想。結合鄭州市“蟻族”的實際情況剖析“蟻族”生存艱難的原因,提出政府和社區應當負擔起更多的責任,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改善“蟻族”的生存狀況。
關鍵詞:蟻族;弱勢;群居;公共租賃房;鄭州市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59-02
一、蟻族”的含義及其特征
“蟻族”是人們對“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一個形象稱謂,已成為繼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后的“第四大弱勢群體”。“蟻族”大部分屬于“80后”,大學畢業后沒有穩定工作,并且收入很低,聚居在城中村或者城鄉接合部。“蟻族”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因為具有螞蟻般的特征——“弱小又頑強”所以被稱為“蟻族”。該群體和螞蟻有諸多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他們聚居在城鄉結合部或城中村,受過高等教育,處于“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狀態,他們生活困難但卻始終堅守著夢想,一邊憧憬一邊努力奮斗,希望為自己的青春尋找一處安放之地。
二、鄭州市“蟻族”基本情況
鄭州市目前有超過1/3的流動人口可列入“蟻族”群體。鄭州市“蟻族”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北環以北,廟李、陳寨、柳林、劉莊、楊君劉、馬李莊等城鄉接合部或城中村是“蟻族”聚居的集中區域。南部主要集中在孫八寨、代莊、五里堡;城西主要分布在五龍口、冉屯等區域,典型的城中村大鋪、小鋪、關虎屯、棗莊、徐寨、東韓寨、西韓寨等也多有“蟻族”聚居,其中關虎屯一帶近年逐漸演變為都市繁華圈,“蟻族”群體正呈現紛紛外遷趨勢。
鄭州市“蟻族”多從事保險推銷、醫療電子器材銷售和餐飲服務等低層次、臨時性的工作,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很多甚至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收入低且不穩定。
鄭州市“蟻族”主要住在城中村,街道非常狹窄、居住空間狹小、環境嘈雜、骯臟,小餐館、小發廊、小診所、小網吧通常是無照經營的低檔場所,但是這里房租低廉、生活成本較低以及較為便捷的交通吸引了“蟻族”聚居。
鄭州市“蟻族”的生活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思想情緒波動較大,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且普遍不愿意與家人說明真實境況,與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聯網并以此宣泄情緒。“蟻族”的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于80后,他們當中50%以上來自農村,20%多來自縣級市,“蟻族”絕大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
三、剖析鄭州市“蟻族”生存條件惡劣的原因
1.“蟻族”過分看重尊嚴。“蟻族”絕大多數出身于農村或縣城,家庭本身不富裕,他們抱著“知識改變命運的理想”走進了昔日的象牙塔,無論是在鄉親父老還是兒時玩伴的眼中,他們已經不自覺地被劃入了精英階層的行列,按照他們的觀念,他們應該是富有的。可是月入不足千元的待遇,讓他們勉強維持在鄭州基本的生活需求。曾經一位在鄭州一家私企打工的大學畢業生向家里表達了自己想回到老家的愿望時,卻被電話另一端的父親怒斥為沒有出息。大學生畢業后的最壞打算是留在省會城市,父母好不容易盼他們走出去,如果連省會城市也留不下,他們會覺得面子沒地方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耀門楣”的傳統觀念,更讓大學生覺得沒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決心在城市“出人頭地”,雖然工資水平低但是不愿回縣城或農村工作,“蝸居”在城市成為“蟻族”。
2.蟻族聚居區房租低廉。房租低廉、交通便利是“蟻族”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鄭州市2008年提出三年之內要把鄭州市城中村改造完畢,中心城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的同時房租也隨之上升,流動人口必然向周邊更偏遠的地區遷移。另外,由于城鄉結合部地區交通相對便捷,生活成本相對低廉,開發建設速度比較快,就業、創業機會也相對較多,加之這些地區大量合法和違法建設的出租房屋使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此落腳成為可能,勢必在此形成聚居。
3.高校教育體制與市場需求脫節。很多大學生在學校所學專業為國際金融、國際貿易、電腦編程,但是回到老家農村連一個做農民的能力都沒有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社會化,實行自主擇業,但市場需求情況并沒有及時成為專業設置、招生人數劃定的風向標。這就造成了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專業供需矛盾突出,導致大量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還比如政府推出的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針對大學生征兵政策等,初衷是好的,但很多政策由于沒有配套措施,往往浮于表面。很多大學生去當了村官,但是他們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考研加分,有的是暫時先找個工作隨時準備跳槽,有的是為了兩年的基層工作經驗,然后再去考公務員。
4.“蟻族”得不到他們應該享受的福利保險待遇。這些被稱為“蟻族”的,主要是從事保險推銷、廣告營銷、醫療器械銷售、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大多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他們最大的困惑不是就業的艱難,也不是收入的微薄,而是沒有社會保障。他們一般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可以“饑不擇業”,但是沒有社會保障卻會使他們步履維艱,不敢生病,不敢失業,不敢生孩子,甚至將來年齡大了都是問題,他們將成為新的“4050”人員。就業困難和收入微薄可以部分地歸因于他們自己的主觀努力不夠,可是缺乏社會保障,政府的管理是應該承擔一定責任的。
5.中國特殊的人情關系。“蟻族”都有自己的夢想,他們也想進入權力機關或壟斷行業。但當今時代,在這個權力和人情社會,越是“苦讀”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機會可能越少。許多靠近權力的機關和壟斷行業里,越來越沒有平民出身的窮人孩子的份。富二代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繼承父輩的權力和“人脈”關系,這種情況在“蟻族”身上卻找不到影子。蟻族大部分出身農村,從小被灌輸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取大學,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大學畢業時他們卻發現,由于自己沒有“硬”關系,卻被排除在權力機關和壟斷行業之外。
6.就業形勢的變化造成大學生滯留城市現象。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連續擴招,勞動力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導致大學生的工資水平下降。同時鄭州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生密集型產業”——高端服務業,鄭州目前仍處在產業鏈條的低端,吸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限。蟻族是屬于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具有知識分子的清高,但是他們的工資待遇甚至低于民工等文化層次低的群體,心里不平衡但是希望在城市實現自己的夢想。
四、針對鄭州市蟻族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1.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大學生在校時要接受就業指導課,轉變大學生“時代驕子”和好高騖遠的心態。大學生要根據自身知識水平和專業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和崗位。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就業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先學習后工作。大學生對自身的起點要求不應過高,應該在基礎的工作崗位上摸索發掘自身潛能。有能力的大學生可以投身于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潮,在個人興趣和能力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大中城市就業已經趨向飽和,大學生完全可以去西部去開拓一片新天地。同時政府要完善大學生村官政策、服務西部計劃等政策,真正通過政策引導大學生去貧困落后地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政府給蟻族群體建設公共租賃房。當前的住房保障體系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形式,廉租房主要針對低收入家庭,經濟適用房的門檻又較高,面對高昂的房價和日益上漲的房租,剛剛畢業收入較低的“蟻族”群體成為住房保障政策的夾心層,無法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陽光。而由政府機構運作,以低于市場價格向剛剛就業的年輕人和低收入人群出租的公共租賃房,能擴大住房保障體系的受益面,為那些懷揣夢想,事業卻剛剛起步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安居的環境,讓他們大體能夠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應該成為保障性住房政策下一步重點開拓的領域。
3.高等教育要和市場接軌。高校辦學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把畢業生的就業作為杠桿來帶動人才培養各環節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調控機制。在高校專業建設和調整上,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時增設新專業,積極發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專業,大力發展優勢專業,打造品牌專業。同時要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工作,建立相關指標體系,在統計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分析其就業層次和供需比,為專業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在課程建設和調整上,高校要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大量涌現而推陳出新,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4.政府應采取措施加強對“蟻族”的社會保障。對于“蟻族”聚居區,政府和社區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一是政府出資修建“蟻域”的基礎設施,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同時避免增加他們的生活成本。二是完善蟻族生活區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增加當地的文化和體育等活動設施,并增加政府投入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三是人力資源部門可為“蟻族”提供切合實際的就業培訓,提供心理輔導等。現在大學生爭著考公務員、進大型國企,就是看好其經濟利益和發展前景。如果中小企業也同樣具有吸引力,無疑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將會緩解就業壓力。因此,政府還應加大扶持中小非公企業發展的力度,鼓勵青年人創業,這是解決他們就業問題的主要出路。
5.壟斷行業進入機制更加合理透明。打破身份社會,打破權力社會,“蟻族”們才能有公平的機會進入像央企、政府、真正有競爭力的民企等就業單位。提高收入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只說提高收入,沒有就業機會的公平,則可能只是一場水中月和夢中花。給中低收入者就業上的公平和機會均等,更為迫切和重要。只有打破權力階層在就業等資源配置上的壟斷和特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和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問題。
參考文獻:
[1]廉思.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鄭州蟻族:幸好還有夢想.河南商報[EB/OL].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10-03/06/content_290050.htm,2010-03-06.
[3]王樹巖.高校應對畢業生就業難的觀念與舉措[J].現代教育管理,2009,(3).
[4]盛曉明.中國就業公平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5]王偉廉.專業設置與大學生就業[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8).[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