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克的藝術世界是描繪人的內心世界,是描繪那種觸動心靈眼睛的線條和色彩,是畫家所經歷的那種東西,主張在藝術中抒發自己主觀的感受。
關鍵詞:心靈;感受;愛德華·蒙克
中圖分類號:J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227-02
19世紀下半葉,挪威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在很多方面都還是十分落后保守的,卻產生了兩個有世界意義的大師:一個是戲劇家易卜生,另一個就是畫家蒙克。蒙克從不描繪男人們看書、女人們織毛線之類的室內畫,一定要描繪有呼吸、有感覺,并在痛苦和愛情中生活的人們。
同時代的新印象派和蒙克、馬奈、梵高、高更等畫家們有著共同的藝術思想基礎,將一種新造型觀隱藏于藝術傳統觀念中,并根據這種造型觀洋溢在畫面里的那種繪畫思想。例如,他在《生命的舞蹈》(1899—1900)以及其他油畫、版畫作品的畫面里,對奧斯陸峽灣的青春、成熟、衰老時期的三種女性形像都有所表現,這與其說是表現了人類命運的美和丑,毋寧說像日本的《平家物語》那樣,采取東洋方式表現手法,形象地表現了人類的命運。不僅如此,他還在畫面上,擺脫古典繪畫那種靜止的空間感,而突出表現了時間的流動感。要在一個畫面里表現時間的推移,立體派重申了這一要求。而蒙克則將它恢復到了中世紀哥特式的地步,使繪畫再度出現“有呼吸、有感覺,并在痛苦和愛情中生活的人們”的形象。蒙克在《圣克盧之夜》(1890)的畫面上,一個彷徨的人靠在夜晚的窗邊,面對燈光明亮的航船,他不想看,卻又目不轉睛地望著它。蒙克對永遠的彷徨者和生活者進行了對比,孤獨的向往安寧的心靈,在這里表現為一種憂傷的景致。蒙克在畫中對室內的空間作了很好安排,雖然情景十分憂傷,但從情緒上來說,都給加上了“來自精神方面的近代生活”這樣一個氣氛。
人們常這樣說,離開了蒙克的生活,就無法理解他的藝術及發展道路。蒙克自己曾這樣說過:疾病和發瘋,是守護我搖籃的黑天使。在童年時代,我失去母親,我生病,為地獄的懲罰所威脅,這種威脅經常在我腦海中盤旋,使我總感覺到是處于一種惡劣的境遇。蒙克又這樣說:我的藝術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意義。我通過藝術,一直對光進行探索。我的藝術,是我所需要支撐的一根拐杖 [1]。
蒙克的《青春期》是他畫的較晚的一幅作品。畫面上光線從一邊射來,明暗對比強烈,寫實地描繪了一個尚未成熟的少女形體,她驚慌不安地睜大眼睛、雙手交叉地疊在膝上,以及背后的一大塊陰影,這些都顯示了少女對性的預感和不安。這里,蒙克的柔和而準確的描繪,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主題的表現上,這可以充分地看出,23歲的蒙克是個有大膽幻想和獨創精神的畫家。可是,大約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期,蒙克的作品受到自然主義和印象派的強烈影響,例如,像《卡爾約翰大街的軍樂隊》那樣,他所描繪的是陽光燦爛的街頭風景。1889年秋天,畫了《圣克盧之夜》,此畫憂郁的藍色基調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不能說與他父親的逝世無關。在19世紀90年代,他的作品受修拉和高更的影響,如1892年創作的《窗邊的接吻》就是一例。他將男女擁抱的情形及國內畫得像個影子,加強了抽象的表現力。與此同時,蒙克獲得了德國表現派和“新美術”之父的重要地位。
當時,德國對馬奈和印象派的看法不同,還在爭論之中。蒙克的作品被指責為對藝術的侮辱,支持蒙克的一些德國畫家們成立一個新的柏林分離派組織,并在柏林繁華的弗里德里希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里展出,以此進行示威。蒙克作為高更、梵高、勞特累克等同時代人,向印象派挑戰了,而這一挑戰,便成為德國美術家派別與新聞界之間的論爭中心。支持蒙克的,不僅有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波蘭詩人布羅津維斯基等人,而且還有德國詩人和評論家。丹麥詩人埃瑪努埃爾曾撰文在《白色評論》上作了這樣熱情的介紹:“蒙克是個內心充滿戀愛和嫉恨、苦惱與死亡的畫家,他曾為取得美術愛好者的理解前往巴黎。那種能置膽怯和無能者于死地的危險,他毫不畏懼,他制造了一面盾,這面盾像陽光一樣放射出大膽的光。”[2]
蒙克和易卜生之間的關系很密切。1902年,蒙克畫了一幅石版畫,題名為《易卜生在咖啡館》。易卜生個子小,但在畫面上,蒙克把他的臉龐畫得大大的,顯得很威武,在向窗外望去;此外,還畫著忙于日常生活的人們。早在1895年蒙克舉行個展時,易卜生曾前去參觀,這對蒙克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1902年,蒙克為了戀愛發生槍傷事件,左手失去了幾個手指,這對他是一次強烈的沖擊。直到蒙克回到挪威這段時期,“從歷史的角度看,似乎可以認為這是蒙克的藝術富有真正意義的時期。”蒙克此時所畫的作品,像有名的《吶喊》,表明他已經聽到了那種空虛的呼喊,畫出了人類孤獨之心的哀號;他又在《吸血鬼》和《嫉恨》中畫出了對女性的感受;在壁畫風味的《生命的舞蹈》中,反映了男女關系中復雜出現的不幸遭遇和悲觀主義的、略帶諷刺的思想。蒙克認為藝術是一種結晶,這無疑是他對孤獨和不安的人生的幻想的體驗。對蒙克的《吶喊》一畫所作的回憶:“我和兩個朋友一起散步。太陽下去了,突然間,天空變得血樣的紅。我的朋友走過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在恐怖中哆嗦起來。我似乎感到宇宙間響起了一聲巨大的、震天的呼號。”[3]在蒙克的極度不安的世界里,大自然的風景發生了變化,它對我們中間產生的不安感提出了強烈的表訴。
1908年以后,蒙克開始繪制一系列以工人和工業為題材的油畫。當時社會上強烈反對蒙克的畫。這一年,他因患精神病住進哥本哈根的克里尼克療養院。1944年1月23日,蒙克在奧斯陸郊區伊克里因患心臟病麻痹癥逝世,終年80歲。蒙克生于挪威,又完全像是個斯堪的納維亞畫家,他對德國似乎看做自己的第二故鄉,但早在德國占領挪威前,希特勒德國已同挪威斷絕了關系。據說,在1935年,希特勒德國在慕尼黑舉辦著名的墮落藝術展覽會時展出了蒙克的作品;1939年,德國各地美術館收藏的蒙克的十四幅油畫和五十幅版畫,《在窗邊的自畫像》一畫是他在德國占領下所表示的一種無言的反抗。這是一幅憤怒的自畫像,窗外畫著的是一片白雪。
當我們觀看蒙克的這些作品時,可以看出蒙克早在20歲時就緊緊把握的主題,像變奏曲似的重復出現,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蒙克在售出自己的作品時,一定要另繪一幅可以替代的作品留在畫室里,所以他在那個時期畫了很多變體畫。這充分說明:這個畫家似乎在孤獨中反復捉摸著他自己于人生的關系,似乎只知道用心靈去凝視生活。
參考文獻:
[1]宋玉成.外國美術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7:40-42.
[2]馬文啟,平野,譯.世界美術之旅[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1:56-59.
[3]王天兵.西方現代藝術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2.
[4]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5]邵大箴,奚靜之.外國美術名家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Gaze of the Artist with a Mind to - Edward Munch
LVChao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detection system, Nanjing210046, China)
Abstract: Munch’s art world is depicted the inner world of people, is depicted lines that touch the heart and eye color, is the kind of thing experienced artist,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art subjective feelings.
Key words: heart; feelings; edward munch[責任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