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是造成二元經濟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從人力資本的作用機制入手,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現狀和人力資本城鄉差異,分析實現二元經濟轉化中人力資本所發揮的促進作用,并提出解決人力資本城鄉差異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人力資本;城鄉差異;二元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22-02
一、中國二元經濟態勢分析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著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建國初期,受當時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不惜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據不完全統計,1953—1978年中國中央政府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從農業中獲取6 000億~8 000億元的積累資金。加上戶籍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嚴重地阻隔了勞動力流動,造成了農村經濟的落后和勞動力的隱性失業。改變這種狀況的通行方法是讓勞動力由農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這也是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因素阻礙了這一轉移,其中城鄉人力資本差異是不可忽視的原因,而且這一因素的阻礙效應越來越明顯。
二、中國人力資本城鄉結構分析
(一)城鄉教育投入差異
1.國家對于教育投入的差異。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民眾的文化程度明顯提高。但是中國對于教育的投入量上,偏向城市。如2004年城市普通中學的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的10.93%,是農村的1.75倍。文盲、半文盲大都集中在農村地區,這勢必造成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距離進一步加大。
2.家庭對于教育投資的差異。中國城鎮經濟發展快于農村經濟,城鎮人民生活水平也高于農村人民生活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家庭對于子女的教育支出。如2005年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僅占生活消費總支出分別為14.20%和11.33%,這說明農村家庭不僅在現金支出絕對額上少于城鎮居民家庭,而且在相對教育支出方面也遠遠不及城鎮家庭。
(二)人力資本城鄉結構差異
人力資本的結構差異造成了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化的障礙。從全國來看,2005年中國就業人數達到了75 825萬,從業勞動力的學歷結構反映了一定的人力資本水平。從1985—2004年中國從業人員學歷逐漸提高,大學本科所占百分比由0.57%上升到2.23%,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也由27.16%下降到6.20%。但是在城鄉之間,學歷結構卻差異非常大。2005年農村就業人數達到48 494萬,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63.96%,但是文化程度仍以中小學為主,如2002年,農村家庭勞動力小學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的30.63%和49.33%。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對提高人口素質的作用,文盲半文盲率不斷下降,使得農村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同時也應引起注意的是,農村勞動力中,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較小。截至2005年農村勞動力仍然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絕對數量上來看遠遠超過城鎮就業人口的數量。重要的一點是,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構成低,勞動力素質低。
三、二元經濟結構轉化中人力資本的制約因素
1.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化。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首要措施是把勞動力向城市轉化。中國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增加。2005年5月,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規模已達1.2億,其中進城農民工約為1億,他們涌向第二、三產業,這都是由于農村人力資本外溢效應造成的。根據2005年統計數據,全國城鄉共有從業人員75 825萬,比1978年增加35 67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為33 970萬人,占44.8%;第二產業為18 080萬人,占23.8%;第三產業為23 771萬人,占31.4%。與1978年改革開放初相比,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大幅下降,由70.5%下降到44.8%,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大幅提高,說明大量勞動力涌人第二、三產業,進人城鎮就業。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所需要掌握的知識結構與第一產業是不相同的。解決中國城鄉差距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第二、三產業,轉化更多的剩余勞動力,達到真正的城市帶動農村發展,從而實現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順利消解。
2.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農民向城市轉移,需要一定的投人做好保障工作,如社會福利、住房以及垃圾處理等,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城市的吸納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還需要就地轉化。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加快農村經濟建設。首先,人力資本在社會生產中具有要素、效率、替代等生產功能。人力資本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及知識經濟時代都存在。在農業經濟時代,人力資本表現為長期積累、傳遞下來的生產知識和在勞動中學會、積累的勞動技術和經驗,人們就可以維持經濟生產活動;在工業經濟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這最終都要歸結到人的素質的提高上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被不斷強化,因此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諸要素中起著關鍵作用。其次,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結合本土特點,興辦的鄉鎮企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通過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知識技能,發揮人力資本對于經濟的推動作用,創造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農村內部就地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問題。1978年中國鄉鎮企業就業人員僅2 800萬左右,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9.2%,1995年鄉鎮企業職工人數增加到1.29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5%,2005年鄉鎮企業勞動力總數達到1.43億人。以鄉鎮企業為核心的農村工業,既不同于現代工業,也有別于傳統農業部門,它的出現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了城市工業、農村工業、農村農業的三元經濟結構。最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化實現了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的有機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一方面,解決了城市吸納能力有限,就業壓力大,城市里再次分化,農村勞動力只能從事初級的勞動等問題;另一方面,推動了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化,只有農村地區經濟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真正消除城鄉差距,改變農村傳統的生活狀態,逐步發展小城鎮,解決長期的二元經濟體制。
四、縮小人力資本城鄉差異的具體措施
1.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首先,縮小人力資本城鄉差異,把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作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根本任務抓緊抓好,有利于促進二元經濟轉化,拉動本地經濟發展和勞動力產業間的順暢流動。其次,增加人力資本投資,重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為城市化進程中的工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勞動力。一方面職業技能培訓區分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培訓;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就業政策、勞動法的法律常識,增強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意識,還應注意安全意識的培養、處理緊急事件等。再次,繼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努力增加更高學歷的比例。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高,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中占有較大優勢,從而能夠較順利實現就業;反之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偏少,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境地,就業困難,甚至處于長期失業狀態。鼓勵多渠道的增加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一方面,政府增加教育投人,加強基礎教育的辦學能力;另一方面,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投資。多種融資手段相結合,為農民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人力資本存量。
2.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增加對城鎮農村勞動力的服務內容。政府部門應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服務理念,創建公平的勞動力市場,取消針對農村勞動力的限制政策,使農村人口順利向城市轉移。首先,城市應加快經濟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大投資力度與科學的規劃,加強城市住宅設施、能源設施、資源設施、交通設施、通訊設施、教育文化、衛生設施、環境設施等建設,改善城市綜合環境,提高城市的容納和服務能力。其次,進一步放寬戶籍制度的限制,給予進城農村勞動力以市民的待遇,保證城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進一步降低進城落戶的門檻,讓長期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轉變為穩定性移民,在就業求職、就業待遇、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城市應當注意加強與農村勞動力的溝通,改進對勞動力就業的管理辦法,真正為廣大勞動者服務。
3.發展農村經濟,吸引人才。隨著農村經濟的加速發展和技術進步積累效應的發揮,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不再是勞動和資本,而是知識;人力資本將成為經濟成長的引擎。農村產業結構將逐步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從主要追加投入、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也只有這樣,才能為不斷提升的人力資本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合適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因此,應緊緊依靠人力資本,充分發揮企業優勢,一方面以現有企業為依托,把發展重點放在現有企業的挖潛、改造、充實和提高上,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另一方面通過技術的引進、創新和利用,提高資源的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水平,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使經濟增長質量得到不斷提高。鼓勵農民增加科技投人,因地制宜地發展特種農業、綠色農業以及生態農業等,把人才留住,共同發展農村經濟,消除二元經濟造成的城鄉差距。
參考文獻:
[1]張智敏,唐昌海,張煒.有效人力資本對勞動力結構性演進的影響——以湖北省為例[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2).
[2]羅寧.從農民收入入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解構問題[J].天府新論,2006,(3).
[3]李陳華,柳思維.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二元經濟理論與政策——統籌城鄉發展的洛倫茲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3).
[4]商秋艷.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路徑選擇[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5]廖楚暉.中國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結構及政府教育投入[J].中國社會科學,2006,(1).[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