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山市1978—2009年這三十一年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不變,其中2003—2009年已連續七年糧食持續增產,2005—2009年連續五年刷新歷史新高,人均占有糧食已連續六年居全省第一,相比之下,保山市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3 119元,比全省3 800元少681元、少21.8%,比全國5 000元少1 881元、少60.3%。現就如何實現2009年市委、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增2億斤糧食(即10萬噸)和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到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在2007年的基礎上)”的奮斗目標談點個人看法,同時提出鞏固基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培植支柱產業、開發特色產業、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升級和深入調查研究搞好科學規劃等六點具體對策,供領導和同志們參考。
關鍵詞:糧食安全;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龍頭企業;農民增收;保山市
中圖分類號:F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91-02
今天,當我們站在時代的新起點回望歷史深處,中華民族的有識之士早在2000多年前(公元前七世紀)《管子》一書中就指出:排除“水、旱、霧、雹、霜、歷(病)、蟲”等的威脅是“為國之道”,可見,當時也就把防御自然災害列為有關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措施;東漢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出“知為力”的論點,比現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早一千多年!當我們翻開《保山地區志》、《保山縣志》、《騰沖縣志》和《龍陵縣志》,字里行間記下了許多心酸的往事:康熙五十二年(1713)“洪災,保山斗米千錢”;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騰越連旬大雨,民大饑”;嘉慶二十二年(1817)“保山大旱,萬余人乞討城鄉各地,騰越、順寧秋旱,饑疫流行”;同治元年(1862)“永昌大旱,野菜、田螺皆盡,死者無數”,“龍陵大饑,人相食”……。浩如煙海的古農書中,有許許多多處于當時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知識的記載,二千多年過去,說明了一條真理,雖然仁人志士們有很好的治國方略,但都因為社會制度問題,即使有再好的措施也沒有辦法付諸實踐,舊中國餓殍遍野、饑寒交迫成了廣大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六十年來,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勝一次又一次天災,糾正一次又一次人禍,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步一步從勝利走向勝利。2008年,保山市糧食已連續六年增產,總產首次突破100萬噸(達到104.6萬噸)!人均糧食產量躍居全省第一、達到421公斤,人均占有糧食超過國際“糧食安全”400公斤的統一規定。我作為新中國的見證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耳聞目睹了保山市糧食生產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準確表達,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保山市今天的糧食安全。在糧食安全有了基本保證的基礎上,我們如何因地制宜,把當地自然資源優勢變成產品優勢、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從而促進廣大農民增產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現實問題。
一、保山市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糧食生產成績確實來之不易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保山市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糧食生產成績,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奮斗的結果,同時也是“以糧為綱、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理論的實踐結果;二是改寫了祖祖輩輩“廣種薄收、多種多收”的種糧歷史!進入“總產增加主要是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獲得的時代,保山市糧食總產1978—2009年的三十一年間由59.31萬噸增加到108萬噸,增加82.1%,而糧食播種面積僅由328.64萬畝增加到328.97萬畝,增加0.33萬畝,增0.1%,換句話說,保山市三十一年來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不變,糧食單產卻由1978年的180.5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339公斤,提高87.8%;三是用好田好地種糧食,靠擠占高產值的經濟作物來發展糧食,有點得不償失,也可以說,到2009年還用1.3畝糧食播種面積才能養活1個人,反映出我們的糧食生產還在比較低的水平上運轉。
二、不能忽視糧食生產中的三個不利因素和四個存在問題
1.保山市糧食生產的三個不利因素。大家都知道,保山市國土面積1.96萬平方公里,其中:壩區僅占8.21%,山區卻占91.79%,壩區面積少,不利于規模化的糧食生產,這是第一個不利因素;保山市的海拔自535米到3 780.4米,海拔高差3 245.4米,海拔高差大,不利于區域化的糧食生產,這是第二個不利因素;第三個不利因素是保山市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生產“兩頭低溫嚴重,中間高溫不足”,這樣的氣候環境,不利于優質稻米生產。
2.保山市糧食生產存在的四個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質量差”,2009年保山市雖然人均占有糧食433公斤,但不論是粳米還是秈米的質量都比不上外地米,即粳米比不上東北米,秈米比不上德宏米;第二個問題是“單產低”,保山市的糧食單產除水稻單產與全國單產接近外,其他的主要糧食作物單產都低于全國平均單產50~100公斤;第三個問題就是人均耕地少、戶均規模小,再加上長期糧食生產的弱質性,結果就導致“糧食不種不得、種夠就得、種糧富不得、要富必須調產業”;第四個問題就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保山市小春和大春生產上的自然災害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幾乎季季都有、年年都有。
三、保山市有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的三個明顯優勢
一是立體氣候資源優勢,保山市聚低緯氣候、高原氣候、山地氣候和季風氣候為一體,這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是上天對保山人民的恩賜,是用錢買不來的,我們只有認識它、用好它;二是立體農業優勢,市內海拔高差大恰好可以找到多種作物的適宜生長區域;三是保山市的特色農業產業在國內有明顯的立體產業比較優勢,如冬早反季蔬菜、紅花油茶、草果、澳洲堅果、石斛、藥材、甜柿等。
四、如何實現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新增2億斤糧食(即10萬噸)和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到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奮斗目標的六點具體建議
(一)鞏固基礎產業
我們的基礎產業就是糧食,無糧不穩、無糧則亂,糧食安全很重要,但是,針對保山市糧食生產存在“質量差、單產低、人均耕地少和戶均規模小、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等四個主要問題。特提出糧食生產“增產增收”的四條對策如下:
1.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以保山市多年形成的三大糧食作物(啤飼大麥、水稻、玉米)為例分析,通過提高單產有望在2009年的基礎上新增糧食4.6億市斤(即23萬噸),例如,啤飼大麥播種面積由42.21萬畝增加到50萬畝,單產由214千克提高到300千克以上,有1億公斤(10萬噸)以上的增產潛力;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90萬畝左右,單產由475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有3 000萬公斤(3萬噸)以上的增產潛力;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單產由372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以上,有1億公斤(10萬噸)以上的增產潛力(現在國內玉米單產突破500公斤以上的省份有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保山市隆陽區西山三鄉2005—2009年實施“3+2”戰略,五年合計48.3644萬畝玉米平均單產達到507.6公斤,比未實施“3+2”戰略前的2004年單產312.9公斤增194.7公斤,增62.4%)。
2.主攻中低產增加總產。大家都知道,高產區要高產再高產難度很大、風險也很大、但效益卻不大,而中低產區就不同,我們只要真真解決一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單產就會大幅度提高,這既是方法問題,同時也是認識問題和策略問題。
3.調整結構實現“優質高產”。保山市還有30萬畝左右秈稻區可以進行“秈改粳”,通過“秈改粳”來提高單產、提高品質和提高效益。熱區“秈改粳”獲得巨大成功的先例在國內外都很多。
4.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保障糧食生產基礎。基本農田一是要保護好;二是要建設好,只有建設好了基本農田,糧食安全才有保障。
(二)提升傳統產業
保山市的傳統產業主要是指“兩煙、茶葉、蠶桑、甘蔗、生豬養殖”等,這些產業必須在“優質、高產、高效”等方面下工夫,只有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種植、養殖的比較效益,這些產業也才能持續發展、健康發展。
(三)培植支柱產業
從長遠看,我認為,保山市的支柱產業可以概括為“1、2、3”,即全市種植100萬畝草果(據調查,目前全市有30多個鄉鎮共種植20多萬畝草果)、200萬畝紅花油茶、300萬畝泡核桃。這三個產業加起來一共600萬畝,進入盛產期以后,每畝產值1 500元~2 000元,總產值有望達到90億元~120億元,如果再加上加工增值5倍左右的增值系數,效益就更加可觀,這三個產業完全有條件培植成保山市的支柱產業。
(四)開發特色產業
充分用足、用好、用活保山市具有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的 “立體氣候、立體農業、立體產業” 氣候資源優勢:加快保山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步伐,如冬早反季蔬菜、山葵、澳洲堅果、石斛、藥材、甜柿等。保山市的冬早反季蔬菜在國內有明顯優勢,在保山市中海拔區和熱區可以開發40萬~50萬畝,每畝產值5 000元左右,總產值20億~25億;山葵要根據市場情況決定種植,這一個作物對開發冷涼氣候資源有重要意義;澳洲堅果在國內可種植的地方不多,保山市的熱區和次熱區有21個鄉鎮可以種植,可種植面積30萬畝以上,今后可以種植20萬畝以上,每畝產值4 000元以上,總產值8億以上。據2010年1月22日《云南科技報》報道:2010年云南科技工作鎖定十大任務,其中,在“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部分提到“云南要認定20個省級特色農產品之鄉”,在“繼續推進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云南)基地建設”部分提到“新認定10個云藥之鄉”,我們要抓住這些很好的發展機遇。
(五)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升級
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一是實現農產品進一步增值,一般都能增值5倍左右;二是打造地方品牌,把資源優勢變成產品優勢、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三是在產品開發中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六)深入調查研究,搞好科學規劃
保山市雖然有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的三個明顯優勢,但是我們面對的卻是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在組織特色經濟作物的生產中究竟那個區域、那個季節種那種作物好?我們一定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在指揮生產過程中才能做到增加科學性、減少盲目性。[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