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經濟人”與“生態經濟人”對比來研究和探索生態經濟的理性假設,認為“生態經濟人”是一個具有生態意識、生態良心和生態理性的人,但不是一個生態主義者;“生態經濟人”是一個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自利”的人,但不是一個經濟主義者。除此之外,“生態經濟人”在需要與動機、理性與非理性、目標與手段以及利益最大化與可持續性等屬性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生態特色。從文明社會的演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來看,“生態經濟人”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主人,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
關鍵詞:經濟人;生態經濟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43-03
“生態經濟人”既不是一個生態主義者,也不是一個經濟主義者,而是一個具有生態意識、生態良心和生態理性的人,是一個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自利”的人,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主人,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
一、“生態經濟人”的特征
同“經濟人”相比,“生態經濟人”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既是自然觀問題,又是發展觀問題;既是認識問題,又是生產實踐問題。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不同,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和經濟發展理念的性質,進而影響和決定著經濟主體的人性規定,有什么樣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就有什么樣的“經濟人”,兩者間存在著總體上的一致性。
馬克思將人類的生存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在 “物的依賴”階段,主體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以人的“需求”的自私作為前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利用與被利用、征服與被征服、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人與自然處于一種“對立”狀態。這種自然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左右著人類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激化著人與自然的矛盾,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阻礙了人類的發展,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這種“對立”體現在經濟發展中,就是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間的“對立”,體現在“經濟人”中,就是利己與利他之間的對立、目的與手段之間的對立、經濟利益最大化與持久化之間的對立。在“個人全面發展”階段,也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階段。這種和諧統一體現在經濟發展中,就是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體現在“經濟人”中,就是利己與利他之間的和諧統一、目的與手段之間的和諧統一、經濟利益最大化與持久化之間的和諧統一。
2.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和諧統一。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統一是建立在生態與經濟統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想明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環境是經濟的組成部分,還是經濟是環境的組成部分。” [1] 這個問題是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前所長萊斯特·布朗提出來的,在他的《生態經濟》一書中,他說:“經濟學家把經濟看做我們世界的中心,環境是經濟的一個子系統,即環境污染屬于經濟問題;生態學家則把環境看做是中心,經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1] 布朗提出,我們“必須全面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密切匹配”,“經濟和地球生態系統之間的穩定關系,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 [1] 所以,他明確提出“經濟必須歸屬于生態”[1]這個理念。他認為,生態學應該凌駕于經濟學之上,新經濟才是一個環境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即生態經濟,這就要求經濟政策的形成,應以生態原理建立的框架為基礎。生態學家與經濟學家之間的關系,猶如建筑師與制造商之間的關系,應該由生態學家給經濟學家提供藍圖,因為他們懂得經濟活動對生態系統的依賴關系。這就是說,要在生態被保護的前提下來積極發展經濟,而不應該破壞或損害生態的條件下來發展經濟。布朗說:“一旦有了地球生態系統相和諧的經濟藍圖,經濟學家就可以運籌幃幄,大有作為了。”[1]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這樣,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
在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前總理朱镕基提出了許多意義重大的科學論斷,其中與協調經濟發展有關的生態經濟規律有:一是生態環境是生產力,他強調指出,保護和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就生態生產力來說,它本身就是由自然生態生產力(有時也簡稱為自然力)和社會經濟生產力(又簡稱為社會力)組成,既包含自然力,又包含社會力。因此,保護和改善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自然力,也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因為自然力是社會力的前提和自然基礎。二是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經濟,實踐證明,不論什么地方,保護好環境不僅能夠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而且環境保護既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又是擴大內需的投資重點之一,同時又拓寬了就業渠道。對經濟理論的這一重大發展,其意義在于它既突破了對生產力傳統地狹隘地理解,還生產力的本來面貌,又擴大了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將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分別聯系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將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有機統一起來,是構建生態經濟的基石。三是實現環保理念的“三個歷史性轉變”。在第六次環保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了“三個歷史性轉變”,即“堅持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并重、同步,并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使經濟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2]
3.經濟利益最大化與經濟利益可持續化和諧統一。利益最大化與可持續化間的對立是“經濟人”的顯著缺點,這種“對立”體現在生產效率上,就是高投入低產出;體現在生產目標的設置上,就是追求的目標片面化和重量輕質傾向;體現在生產發展模式來上,就是一條單線的不可循環的道路,即原料—產品—商品—廢品;體現在生產成果的評價標準上,就是只注重經濟增長指標;體現在生產成本的核算上,就是只算社會資源成本,不算生態環境成本;而“生態經濟人”則克服了“經濟人”的這一缺點,堅持經濟利益最大化與可持續化的統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效率高,是低投入高產出,屬于知識密集型生產;二是生產目標全面,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而且更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可循環發展模式,即原料—產品—商品—新原料—新產品如此循環利用。四是生產成果的評價標準,既看經濟增長,又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看經濟增長力與環境承載力和生態生產力是否協調一致;五是在生產成本核算時,既看經濟增長指標,又看生態環境指標,兩個指標有機結合,構成一個綜合的評價標準體系。
二、“生態經濟人”的屬性
“生態經濟人”是“生態人”與“經濟人”兩者的融合統一,但不是簡單疊加。因此,“生態經濟人”應該是一個具有生態意識、生態良心和生態理性的人,但不是一個生態主義者;“生態經濟人”應該是一個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的自利”的人,但不是一個經濟主義者。除此之外,“生態經濟人”內涵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經濟人”的需要與動機、“生態經濟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生態經濟人”的目標與手段、“生態經濟人”的利益最大化與可持續性。
1.“生態經濟人”的需要與動機。傳統的“經濟人”,尤其是新古典“經濟人”的需要與動機是單一的,只有一個需要,即物質需要;只有一個動機,即以最少的代價謀求最大的經濟利益。有的學者將“經濟人”描述為,不受倫理道德的影響和約束,謹慎而精明地但也是機械且自私自利地追求金錢利益。更有的學者將“經濟人”概括為,見利忘義,鋌而走險;金錢至上,唯利是圖;錢能通神,無視道德作用;貪圖享受,物欲橫流。而“生態經濟人”的需要與動機則是復合的甚至是多元的,就需要而言,“生態經濟人”不僅具有物質需要,而且還具有生態需要;就動機而言,“生態經濟人”不僅僅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追求生態環境的優化和美化,具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重動機。
2.“生態經濟人”的理性與非理性。在“經濟人”人性假設中,“經濟人”理性是一種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選擇最有效途徑或手段的能力,有時甚至把理性等同于精密計算。因此,“經濟人”又稱之為“理性經濟人”。可見,“經濟人”理性是為了確保或有利于實現利益最大化,否則就是非理性。理性與非理性的判別標準就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并且是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與“經濟人”理性相比,“生態經濟人”理性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生態理性的融入,在于理性與非理性評價標準的兩元性,經濟利益最大化與生態環境最優化一起,成為了評判理性與非理性的標準,那種既能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或滿意化,又能達到生態環境的優化或改善的選擇,就是理性的選擇,否則,就是非理性的選擇。
3.“生態經濟人”的目的與手段。在“經濟人”人性假設中,尤其是在新古典“經濟人”中,目的與手段是對立的,經濟主體永遠是目的,除經濟主體以外的一切,如他人、社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都是手段。而在“生態經濟人”中,目的與手段是有機不可分離的,是互為手段、互為目的。同“經濟人”尤其不同的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也內化在經濟中,既是“生態經濟人”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同時又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4.“生態經濟人”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與可持續性。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經濟人”的利益最大化同可持續性是對立的,“經濟人”所追求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具有單一性、暫時性和反自然性等特點。所謂單一性,就是唯經濟性,只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完全不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所謂暫時性,就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所謂反自然性,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利益最大化,不顧生態環境,甚至依靠破壞乃至犧牲生態環境。與“經濟人”不同,“生態經濟人”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是與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相統一的,由于“生態經濟人”是一個具有生態意識和生態理性的經濟主體,所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或滿意化必然具有系統性、長遠性、自然性以及可持續性等特點。所謂系統性,就是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或滿意化,而且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堅持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發展;所謂長遠性,就是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不能唯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正是由于其系統性和長遠性,因而是合乎自然的、可持續的。
三、“生態經濟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
文明內涵的豐富性導致了生態文明界定的多樣性,從文化角度看,生態文明是人們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最廣大層面的文化認同,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強化人們的生態意識,使和諧自然觀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從產業角度看,生態文明是以生態產業為支撐的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產業或生態產業群,使生態產業成為整個社會的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從構成要素看,生態文明是由生態化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構成的綜合性、系統性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過程就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協同生態化過程。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前提是要樹立生態意識,關鍵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第一,“生態經濟人”是具有強烈生態意識、生態良知、生態理性的人。以“生態經濟人”創新自然觀念,實現自然觀生態化。樹立生態自然觀,促進生態觀念的根本轉變。自然觀是文明觀的核心,不同的自然觀對應不同的文明觀;生態自然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觀,是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自然觀;樹立生態自然觀,有助于促進生態觀念的根本轉變,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生態經濟人”是具有科學環保理念的人。以“生態經濟人”創新環保理念,實現環保理念生態化。轉變環保觀念,實現環保理念的生態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樹立科學環保觀,促進環保理念的根本轉變。創新環保理念,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科學環保觀生態化的環保觀,是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環保觀;樹立科學環保觀,促進環保理念的根本轉變。
第三,“生態經濟人”是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以生態效益統領和帶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人。以“生態經濟人”創新經濟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樹立生態經濟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創新經濟發展理念,實現“三個轉變”;生態經濟觀是生態化的經濟觀(涵蓋生態經濟資源觀、生態經濟生產觀、生態經濟消費觀、生態經濟科技觀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樹立生態經濟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四,“生態經濟人”是強調生態公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基礎制約觀等環境法基本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生態安全第一、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環境法基本原則的人。以“生態經濟人”創新環保法理,實現環保法制生態化。“生態經濟人”是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設,是對傳統“法律人”類型的擴充,如果說“個人”是法律的基點,“惡人”是法律的憂慮,“善人”是法律的樂觀,“理性人”是法律的理想,“社會人”是法律的期望,“主體人”是法律的狂妄,那么“生態經濟人”則是法律的必然,也是對“法律人”模式的完善。
第五,“生態經濟人”屬于生態經濟領域的人性,是完善生態經濟理論關鍵,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者和主體。 “生態經濟人”是一種新的人性假設,是對“經濟人”和“生態人”的整合與超越,是生態經濟理論大廈的基石,是一種有助于推動生態經濟大發展的人性假設,而生態經濟又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因而“生態經濟人”是與生態文明相匹配的經濟人學觀,“生態經濟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
參考文獻:
[1][美]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第1版[M].林自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1-4.
[2]溫家寶.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N].人民日報,2006-04-24(2).
[3]朱紹文.《國富論》中“經濟人”的屬性及其品德問題[J].經濟研究,1987,(7).
[4]丁棟虹.經濟的主體與主體的經濟學——從“經濟人”看經濟學和經濟發展[J].江蘇社會科學,1995,(6).
[5]董建新.經濟人與社會人[J].暨南大學學報,1993,(2).
[6]楊春學.經濟人的理論價值及其經驗基礎[J].經濟研究,1996,(7).
[7]韓慶祥.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J].新華文摘,2001,(8).
[8]李世東,等.論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2).
[9]溫家寶.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N].人民日報,2006-04-24(2).
[10]劉毅,等.加快推動歷史性轉變 努力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答本報記者問[N].人民日報,2006-
04-20(8).
[11]陳國裕,等.環保工作要實現歷史性轉變——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答本報記者問[N].學習時報,2006-04-24(1).
[12]趙永新,等.用科學發展觀破解環境難題[N].人民日報,2006-04-17(2).
[13]丁開杰,等.生態文明建設:倫理、經濟與治理[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6,(4).
[14]趙驚濤.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J].法制與經濟,2006,(5).
[15]孫佑海.完善環評制度建設生態文明[N].中國環境報,2007-11-13.
[16]蔡守秋,徐詳民,王曦.“生態文明與環境法制建設”筆談(三篇)[J].中州學刊,2008,(2).
[17]毛世英,等.全面理解生態文明與三大文明之間的關系[J].社會主義研究,2008,(4).
[18]李宏岳.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J].經濟問題探索,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