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核心,全面提高審計質量是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有效控制審計風險、促進審計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當前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存在著體系不完善,控制力度不夠,職責不明確等薄弱環節。試從審計流程、環節及制度措施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構想。
關鍵詞:審計;質量;控制;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095-02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水平的集中體現,它是指審計業務過程中各項工作的優劣程度及其最終結果的可靠性。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成效的綜合體現,是審計存在和發展的生命活力所在,審計質量的高低與審計風險的大小密切相關。建立健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確保各項審計的高質量、高標準,是整個審計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現狀
1.審計準備工作不充分,不重視審計方案的制定。一些審計項目缺乏審前調查,導致審計方案操作性和指導性不強,審計實施和審計方案脫節。有的項目是在發出審計通知書后才制定審計方案,個別的甚至是項目實施后,為了歸檔而補做審計方案。由于忽視審計方案的重要性,導致審計項目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審計質量不高。
2.審計過程中的質量難于控制,出現審計實施不夠徹底,審計定性不夠準確的問題。如審計中或因為只注重查問題,而忽視審計的全面性;或囿于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而對一些重大問題沒有查深查透。審計取證、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缺乏嚴格規范,隨意性比較大。
3.審計項目復核制度不健全,復核意見不明確。一些審計機構由于人少等原因,未能建立三級復核制度,個別審計項目所有審計工作底稿均無復核意見,一些單位的復核人員只寫已復核、已核,無明確的復核意見。
二、建立健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必要性
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審計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它是控制學和系統工程學在審計質量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其重要意義就在于:
1.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實現審計質量目標的重要手段。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圍繞提高審計質量這個目標建立起來的,把各個有關部門審計質量管理工作統一起來,有效地發揮各方面力量,按預定的期限和規定的進度,實施改善審計質量的各項目標和技術組織措施。因此,如果沒有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就難以實現審計質量目標。
2.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加強審計質量管理的客觀要求。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作用在于能夠從組織上、制度上、思想上、人員素質上保證審計質量。通過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可以使審計質量管理活動達到上下聯接,橫向協調,不但可以較快發現審計質量問題,而且還可以得到綜合治理。
3.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實現審計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審計工作的領域不斷擴大,業務更趨復雜。因此,實現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是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前提。而要實現“三化”就必須建立一個與其要求緊密聯系的完整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這是審計形勢發展的需要。
4.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審計全面質量管理是全員參與、全方位的綜合質量管理活動。要在整體審計質量上見效果,只有在“質量第一”原則的指導下,把環節間或部門間行動協調起來,統一納入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才能使審計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證審計質量。
5.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是樹立審計形象的內在要求。衡量和評價審計各個方面的工作,盡管有不同的尺度和標準,但歸根結底是要看其審計質量是否符合審計規范和審計準則,是否達到審計目標的要求,是否有效地發揮了審計作用。審計質量的高低,決定著管理層和使用者對其工作的認可程度,無論是重視、支持,還是信任、肯定,審計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點;而只有建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保證審計質量,審計才有作用和效果,失去了這一點,審計形象也就無從談起。
三、建立健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設想
審計質量控制是對審計工作各個方面、各個要素和審計工作全過程的控制,既包括每個審計人員,也包括審計過程的每個環節的每項工作,因而審計質量控制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必須建立一套系統的、全面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
1.重視五個“環節”控制。審計計劃是審計質量控制的第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中起統帥作用。審計計劃編制要結合企業的特點和實際,在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基礎上精心規劃設計。
審計方案是審計質量控制的第二個環節。這個環節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中起著龍頭作用。重點是在充分開展審前調查、廣泛積累資料的基礎上,合理編制審計方案,作到責任明確、有的放矢。
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質量控制的第三個環節。這一環節體現的是現場質量控制,主要是以書面方式記錄審計過程中的相關事項,搜集審計報告所需的相關資料。特別是審計組長和審計部門負責人,對審計工作底稿要加強復核,做到及時全面的審查,早發現問題早糾正。
審計報告是審計質量控制的第四個環節。審計報告是審計工作情況的集中反映,是向管理層報告審計結果的文件。審計報告質量直接關系到審計目標實現和審計成果的轉化。審計報告必須是審計證據充分,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清晰,存在問題定性準確,審計評價客觀公正,審計意見準確可行,審計建議切合實際。
審計檔案是審計質量控制的第五個環節。審計檔案是審計項目的主要載體,是審計業務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控制的目標是審計資料歸檔及時,項目資料齊備,檔案程序合乎規范要求。
2.把好四個“關口”控制。一是深查精查關。通過查“死賬”與當前情況相結合的方法,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真實情況,掌握被審計單位遵守財經法規和相關制度情況,對發現的問題查深查透,不能遺漏重大違法違規線索。二是實事求是關。審計業務部門及審計組要如實報告審計情況,它既是審計人員最起碼的職業準則要求,更是審計機構能否作出正確結論的關鍵。審計組要將“深查精查”中發現的問題如實報告,不能隱瞞實情,更不能少報、不報和慌報。同時,對存在問題的原因要進行定性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及意見。三是客觀公正關。對查出的問題定性處理時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不能隨心所欲。要按現行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要求,在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對查出的問題進行妥善處理。四是利用成果關,這也是提高審計工作層次的重要方式。審計機構要利用審計成果來衡量、分析宏觀和全局問題,提出為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服務的意見、建議,使審計成果“審有所用,審有所為”。這也是處理好審計“位”與“為”關系的關鍵所在。
3.落實好三項控制措施。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終結階段的審計質量控制,是提高審計質量的關鍵。要制定相應的措施,使審計人員明白“干什么”和“怎么干”,這是提高審計質量的重要保證。
一是準備階段質量控制。準備階段質量控制是審計工作質量控制最基礎的環節,主要是對審計范圍和人力資源、審計成本等的控制,而對人力資源的控制決定了審計質量的高低。把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結構,業務素質較高的審計人員合理、科學地組織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是準備階段質量控制的關鍵。審計組組長和主審的專業經驗、核心業務能力、團結協調能力等也是審計質量的保證。因此,要抓好人力資源的控制,要挑選合格的審計組長、主審和審計人員,為提高審計項目質量打好基礎。二是實施階段質量控制。實施階段質量控制主要是對審計證據、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定性的控制,是保證審計質量的重要環節。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審計人員根據審計方案,按照審計準則和審計規范標準控制審計證據的獲取,收集整理審計證據,對審計項目進行符合性和實質性測試,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其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獲取審計證據的控制,審計人員應運用檢查、觀察詢問、函證等方法,取得充分的能夠說明審計事項的證據,為審計結論提供有效、合理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審計證據進行歸類、分析、整理,形成審計評價。審計證據選題既關系到審計項目質量,又關系到審計成本和審計效率。審計人員在獲取審計證據時一定要注意審計證據的可支持性、證據資料的繁簡性、審計證據的齊備性,區分好取證與非取證、詳查與略查的界限,既可縮短審計時間又可規避風險。三是終結階段質量控制。終結階段質量控制主要是對審計報告的復核、審計報告的最終審定、審計檔案歸檔的控制。它是審計產品價值的最終體現,審計人員工作成果的結晶,其關鍵性控制環節是審計報告的最終審定。因此,應重點審查審計報告結構的完整性,審計報告所揭示的各種情況與審計工作底稿的一致性,審計報告格式、方法的規范性,審計報告建議及意見的可行性,以及對未來經濟活動的指導性。
4.健全三項制度控制。審計質量的提高,僅有主觀能動性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相關制度約束來保障,必須建立和完善審計組長、主審負責制、質量追究制度和審計質量考核制度,明確審計部門、審計組長、主審、審計組成員在三個階段的具體責任。
一是建立和完善《審計復核工作制度》。復核工作可由審計業務部門負責人、專設的審計復核部門以及審計機構領導來實施。復核工作制度內容主要應包括審計工作底稿的內容是否完整,審計程序是否規范并實現了審計目標,收集的審計證據是否具有客觀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問題定性是否正確,審計評價是否恰當,審計建議是否有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另外,應對復核程序做出明確規定以便分清責任。二是建立和完善《審計督導及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審計督導應由審計機構領導來實施,質量責任追究可由審計機構領導或企業管理層實施。督導的主要內容包括審計工作是否按照審計目標計劃和審計方案進行,工作過程及結果是否已適當記錄,所有重大問題是否已解決或反映在審計報告當中,預定的審計目標已實現。質量責任追究制度主要包括審計項目質量責任的主體、范圍以及追究形式,要通過獎優罰劣等形式來實施。三是推行審計組長、主審責任制度,實行審計組長、主審任職資格管理,堅持審計組長、主審責權利統一、對等配比。同時建立和實行項目質量考核評估機制,把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壓力變動力。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