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產業安全的本質認識、影響因素和綜合評價三個方面詳細地梳理了產業安全研究的最新進展。認為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產業安全的內涵隨之改變,因此目前產業安全研究在產業安全的理念、產業安全影響因素的整合、產業安全態勢的轉化和產業安全預警等研究方面有許多新的問題需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產業安全;預警機制;進展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5-0189-02
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 加快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 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競爭加劇以及安全威脅性上升,于是關于經濟安全的研究成為國家安全研究領域中的新焦點引發人們極大的興趣。其中產業安全作為經濟安全的基礎,備受到國內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7月22日中國首屆產業安全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圓滿結束。論壇將產業安全研究基調確定為:關注產業安全,既要防止麻木不仁,漫不經心,喪失警惕。同時又要防止過度夸大產業不安全,進而質疑改革開放[1]。
一、產業安全的本質認識
第一,強調控制力的產業安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多,盡管表述各異,但核心都是強調產業安全本質是本國資本對本國產業的控制。一種觀點認為,國家產業安全問題指的是外商通過合資、直接收購等方式控制國內企業,甚至控制某些重要產業,由此對國家經濟構成威脅 [2]。另一種觀點認為,一國對某一產業的調整和發展,如果擁有相應的自主權或稱控制權,即可認定該產業在該國是安全的 [3] 等等。第二,強調能力的產業安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將產業安全的本質看做是一種抵御威脅、保持發展的能力 [4]。如中國社科院金碚認為,產業安全問題本質就是產業競爭力問題,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國家競爭力強的產業,一般不會存在產業安全問題,并不在于產業是高新技術還是自主產業,只要這個產業比較弱就會有安全問題 [5]。夏興國認為,產業安全是一國產業對來自國內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夠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夠保持各產業部門的均衡發展 [6]。景玉琴認為,產業安全是本國產業具有生存和發展的能力[7]。第三,強調民族權益的產業安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首先肯定民族經濟的重要性,認為國民作為產業安全中的權益主體,在國界之內有明確的排他性經濟主權。也就是說產業安全,歸根結底就是以國民為主體的產業權益在國際競爭中得到保證并不受侵害[8]。
隨著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深入,目前學者對產業安全的本質也產生了新認識。李孟剛認為,民族經濟外延的擴大和資本控制權的局限性使強調控制力和民族權益的產業安全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提出產業安全是指特定行為體自主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狀態,產業安全包括生存安全和發展安全兩個方面,可以通過評價產業受威脅的程度反推產業安全度[9]。趙英也指出,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變成“萬國產品”,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國際企業”,“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民族經濟概念也受到挑戰,與此相應的經濟安全理念也在改變[10]。
三、產業安全的影響因素
對產業安全本質認識的不同,分析影響產業安全因素的角度也就不同。最初產業安全問題是由于外資的大規模引入而提出,所以很多學者從外部因素如外國的資本、技術和商品的角度分析中國產業安全的成因。如方芳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威脅表現在外商利用其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兼并收購及系列投資方式來控制國內企業和壟斷某些重要產業 [11]。祝年貴認為,外資主要是通過品牌控制、技術控制和市場控制影響中國產業安全 [12]。
如金碚認為,中國產業安全問題的關鍵或核心問題在于中國現有的競爭規則體系是扭曲的,優惠等傾斜性政策使競爭規則嚴重差別化,使競爭不公平,從而引發產業安全問題。王學人從制度非均衡的角度分析產業安全的形成原因,認為,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不同政治制度的磨合、計劃體制的內在矛盾激化了中國產業發展的制度需求。另一方面,受改革戰略思路、舊制度的慣性勢力等的阻撓,新制度供給推進卻艱難,從而形成了中國產業安全所需制度供需失衡的態勢[13]。更多學者從環境的角度分析產業安全問題,如何維達將影響產業安全的內部因素分為產業的生存環境和競爭環境兩類。產業國內生存環境包括金融環境、生產要素環境和市場需求環境三個方面。競爭環境主要指過度競爭問題,衡量過度競爭的指標主要有兩個:市場集中度和行業規模[14]。
三、產業安全的綜合評價
產業安全評價首先要在理解產業安全本質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指標,其次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進行定量評價。對于產業安全評價指標的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較全面的產業安全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四大類指標,共23個小指標。四類指標包括:產業發展環境指標、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產業對外依存度指標和產業控制力指標。其中產業發展環境包括八個指標:資本效率、資本成本、勞動力素質、勞動力成本、制度環境狀況、供給產業狀況、需求增長率和產業損害狀況。產業國際競爭力包括六個指標:產業世界市場份額、產業國內市場份額、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產業RD費用、價格比和產業集中度。產業對外依存度包括四個指標:產業進口對外依存度、產業出口對外依存度、產業資本對外依存度和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產業控制力包括五個指標;外資市場控制率、外資品牌擁有率、外資股權控制率、外資技術控制率和受控制企業外資國別集中度[15]。雖然有些學者在明細指標選擇上有些差異,但基本上在以上評價結構范圍之內。
對于產業安全評價方法,目前應用較為成熟的是綜合評價模型。模型將產業指標安全狀態分為四種,即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機,相應的安全等級為A、B、C、D,并分別給四種狀態規定不同的分數范圍,即:[0,20],[20,50],[50,80],[80,100],分數越大,危險越大。然后對各指標的安全狀態設置預警范圍,最后根據各指標的權重計算產業安全綜合評價值。另外,何維達等嘗試將DEA模型應用在產業安全評價[16]。
四、產業安全的研究展望
第一,關于產業安全影響因素的整合與提升。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并且隨著本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這些因素也不斷變化的。從外部因素觀、內外因素綜合觀到產業安全影響因素的產業經濟學分析模式,我們看到研究者力圖將產業安全影響因素的內容納入一定的理論框架中,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和影響機制發生了新的變化,必須將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影響產業安全的重要因素進行整合并尋找更加有效的理論分析框架,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分析產業安全問題,從而提出維護產業安全的政策并采取措施, 達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關于產業安全的態勢轉化。目前學者在研究產業安全時,將產業安全的狀態基本上分為四種: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機,而對于各種狀態之間的轉化尚未作分析。筆者認為,不搞清產業安全狀態轉化的機制, 就難以揭示某些問題會不會劣化、惡化一國的產業安全,這樣就很難把握產業安全態勢的趨勢,從而不利于產業安全戰略的設計。而在產業安全研究相關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中, 對于如何描述經濟安全的轉化機理模式一直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目前學術界較統一地將國家經濟安全的態勢轉化主要表現為兩種模式:“漸進式轉化”與“跳躍式轉化”。對于“漸進式轉化”,不少學者采用基于微積分理論的數學方法來進行描述和分析;對于“漸進式轉化”,有學者提出采用系統科學的新分支突變理論(Catastrophe Theory) [18]。有關經濟安全態勢的轉化研究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對產業安全態勢轉化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這將是產業安全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三,關于產業安全的預警。鑒于產業安全研究具有預測性, 故對未來安全狀態進行預警是產業安全研究的重要內容。對產業安全狀態進行預警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設計和集成。用一套指標來監測某個產業的經濟安全態勢并不是一件易事, 因為中國重要產業發生經濟非安全以至危機的案例并不多, 還沒有足夠的案例讓我們去提煉相應的“警兆”和“安全等級”指標及其“閾值” [18]。目前對產業安全預警的研究更多地還是基于學理上的推演和定性的描述。
參考文獻:
[1]關注中國產業安全共促經濟和諧發展[J].財經界,2006,(9).
[2]張碧瓊.國際資本擴張與經濟安全[J].中國經貿導刊,2003,(6).
[3]于新東.中國加入WTO后產業保護和產業安全研究及對策[J].學習與探索,2000,(2).
[4]王允貴.產業安全問題與政策建議[J].開放導報,1997,(1).
[5]金碚.產業競爭力與產業安全的關系[J].財經界,2006,(9).
[6]夏興國,王瑛.國際投資自由化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影響[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1,(2).
[7]景玉琴.產業安全概念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4,(3).
[8]趙世洪.國民產業安全概念初探[J].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3).
[9]李孟剛.產業安全理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10]趙英,李海艦.大國之途——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安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11]方芳.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安全的威脅及對策[J].上海經濟研究,1997,(6).
[12]祝年貴.利用外資與中國產業安全[J].財經科學,2003,(5).
[13]王學人,張立.產業安全問題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討[J].求索,2005,(4).
[14]何維達,宋勝洲.開放市場下的產業安全與政府規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5]何維達,李冬梅.中國產業安全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06,(8).
[16]何維達.加入WTO后中國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與估算研究[J].研究報告,2004,(12).
[17]紀寶成.對中國產業安全的若干問題的看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9).
[18]雷家骕.關于國家經濟安全研究的基本問題[J].管理評論,2006,(7).[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