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07-08D25)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 生態工業園是工業園發展的高級形式,是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合肥市工業園區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生態化遠遠不夠,因此應該加強其生態化進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合肥 工業園區 生態化建設
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位于我國的中部,在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目前,合肥市大力開展工業園區的建設,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為了實現工業園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有必要對工業園區實施生態化建設與改造,這是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資源利用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新時期工業園區健康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合肥市主要的工業園區
近年來,合肥市在安徽省大力推進工業經濟建設的指導下形成了一批工業園區,主要有以下園區。
1.合肥桃花工業園。合肥桃花工業園區位于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園內共引進各類項目290多家,其中工業項目260家,協議總投資近210億元,初步形成集汽車、家電、機械裝備、新型材料及生物醫藥等行業為一體的外向型經濟區域。建成面積8.1平方公里。2008年,桃花工業園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5.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5.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0.1億元,成為安徽首家財政收入超10億元的省級開發區。今年上半年多項主要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2006年全年水平。
2.合肥包河工業園。合肥市包河工業區創建于2002年5月22日, 2006年2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將由原先的13.1平方公里擴展到40平方公里?,F有的13.1平方公里范圍內基本達到了“七通一平”,入園企業中上市公司5家,初步形成了以江汽集團、凱創汽車零部件、正興車輪為代表的汽百車工業園;以曉星印刷、義興印務、啟美包裝為代表的印刷包裝園;以國風集團、中泰新型建材為代表的新型建材產業園;以曼迪新藥業、恒星制藥為代表的醫藥科技園;以名申電子、安達電子為代表的電子產業園等多種特色功能園區。
3.合肥瑤海工業園。合肥瑤海工業園區于2002年8月28日正式開始建設,2006年4月28日被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園區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立園的發展方針,走產業集群化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機電和電線電纜、紡織服裝為主體的工業產業體系和以商貿辦公、汽車貿易、物流配送為主體的服務產業體系。其中,機電和電線電纜產業目前共有企業55家,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8.4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68.4%,重點企業主要有綠寶電纜、長源液壓件、奧比特電器、合寧電工等;化工塑料產業目前共有企業31家,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7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18.6%,重點企業主要有飛箭化工、利華紙塑包裝、福文科工貿、加奧新材料等;紡織服裝產業目前共有企業18家,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4.1%,重點企業主要有九牧王服飾、太子龍服飾、旗牌王服飾、三六一度、中盛鞋業等;服務產業目前共有企業17家,2008年實現商業銷售額39.2億元,重點企業主要有格力電器、天宇機械、百大物流、興利物流等。
二、合肥市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建設和改造的必要性
合肥市目前工業園盡管發展比較迅速,但是在生態化方面卻做得遠遠不夠,必須向生態化工業園區邁進,才能實現園區的持續性發展。所謂生態工業園區,就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原理而設計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其目標是盡量減少區域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的廢物或副產品,作為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物“零排放”。目前合肥工業園區大都存在以下問題:
1.工業園區在建設之初大都未進行生態化規劃。合肥大多工業園在建園之初都缺乏生態化規劃,只側重于基礎性設施的建設,大多都是將重點放在招商引資方面,而對生態化規劃非常缺乏,或沒有從生態化方面進行過考慮。
2.資源配置和集約利用需加強。目前合肥大多工業園區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很多企業缺乏鏈接企業,研發和信息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建設滯后,同時各企業之間單獨生產,規模不大,不僅對資源造成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污染,需進行統籌安排。
3.環境監管體系建設有待加強。合肥各大型工業園區應該進行環保監管隊伍的建設,否則與工業化進程不相匹配,就難以滿足園區環境保護監管的要求;沒有建立科學的應急管理機制,就難以確保不發事故性超標排放。
三、合肥市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改造的途徑選擇
針對目前合肥市工業園區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做好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科學編制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與建設規劃。要根據合肥市工業園區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及總量控制的要求,及生態產業循環體系建設的需要,科學確定各鏈接企業的資源配置,促進生態環境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同時還要依照園區企業物流和能源流的傳遞方式,科學布局工業區內企業,便于區內環?;A設施的聯建共享,以利于主要污染物的削減。
2.明確突出重點建設生態項目。工業園區要建立一套有效處置廢水、危險固廢的循環利用體系。同時要大力引進一批生態環保工業企業,共同促進園區的生態化發展。并在園區周邊敏感區域建設有效、快速反應的預警體系,特別是要加強應急處置設施的建設,確保周邊環境質量控制在可承載范圍內。
3.探索生態園區的建設模式。要想有新型的生態化園區,必須要形成科學決策模式,同時還要建立科學的環境監管制度。對招商引資的模式也要加以改變,最好要以生態產業鏈為依托,以良好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條、完備的產業配套作為園區招商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招商的新模式,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仁橋:生態工業園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生態經濟,2007(5)
[2]陳林 鄧偉根:生態工業園建設與政府對策[J].生態經濟,2008(2)
[3]李有潤等:生態工業及生態工業園區的研究與進展[J].化工學報,52,(3)
[4]韓民青:中國新工業化循環經濟發展戰略[J].工業經濟,2004,(3)
[5]李耀新:長江地區產業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6]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