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為實現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測度,通過深入了解旅游體驗測度的各種研究方法和模型,以旅游體驗研究理論為基礎,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形成筆者的觀點建立新的模型,從而為科學測度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游憩網絡 游客體驗 模型
一、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測度研究
Chris Ryan在其著作《休閑旅游:社會科學的透視》(1991)中,將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劃分為先在因素、干涉變量、行為和結果幾個因素,同時認為旅游體驗的質量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用圖1模型圖來說明。
在此模型中,先在因子由個性、社會等級、生活方式、家庭生命周期階段、目的地的營銷和形象定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期望、動機等構成,并且動機受其它因素的作用而對各干涉變量施加影響。干涉變量包括:旅游體驗中的延誤、舒適、便利和目的地的可進入性、目的地的性質、住宿的質量、景點的數量、活動內容的多少以及目的地的種族特性。

許多學者曾經努力構建了一些測量旅游體驗質量的方法。李(Yiping Li,2000)和杰克遜(M.S. Jackson,1996)都使用了正感體驗和負感體驗來描述旅游者的體驗感受。李的旅游體驗轉換模型提出,正感體驗形成滿足的心態,即有較高滿意度,負感體驗有很低的滿意度,表現為痛苦感。不管是滿足感還是痛苦感,都可以統一在愉悅度這個單一的維度上。
謝彥君將“對旅游者心理構成周圍型刺激”的旅游情境(即作用于旅游體驗的環境影響因素)劃分為兩種類型:旅游氛圍情境(tourist situations of atmosphere)和旅游行為情境(tourist situations of behavior)。旅游氛圍情境是一種概念性情境,它對行為者的心理影響主要以彌漫性的滲透為主,屬于旅游者主觀情境層次,這種主觀情境主要是由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動機、旅游期望這些先在情感心理因素的作用引起的,是一種心理映射或投射,或者是一種“移情”。在旅游過程中所發生的旅游行為都籠罩在這個情境中,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旅游體驗的方式、方向和力度。旅游行為情境則是由串聯在旅游過程中的各節點,以其對具體旅游行為的規定和引導作用而構成的旅游情境。旅游行為情境的特征,取決于旅游線路上各旅游目的地及其景觀的自然文化特征,這些特征雖然要依靠旅游者進行主觀的識別和意識的融入,但基本上取決于客觀的存在,而不是像旅游氛圍情境那樣主要是旅游者需要的主觀映照或反射。
魏小安等(2004)從旅游規劃的角度,結合我國旅游規劃的現狀,對情景規劃與旅游體驗設計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情景就是“情”與“景”的聯合,情是主體,景是客體,一是以情入景,二是情因景生,三是觸景生情,最終是要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體驗設計應以消費者的參與為前提,以消費體驗為核心,最終使消費者在活動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
余建輝、張健華(2005)對自然旅游景區游客體驗的管理進行了研究,認為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區的消費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體驗過程。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區獲得的旅游體驗質量的高低,除了取決于自然景觀資源本身的質量外,還與景區的游客旅游體驗管理水平密切相關。
王毅菲(2007)提出旅游體驗的概念化模型,用以描述旅游體驗世界的三維空間結構。該模型由旅游者主觀心理因素(旅游氛圍情境因素)、目的地客觀的特征環境(旅游行為情境因素)及旅游者對旅游場的融入程度(或旅游場對旅游者的浸潤程度)三個維度構成,分別由X軸、Y軸和Z軸來表示,共同表征旅游者體驗相互作用影響的內部結構,從而構成了RBD旅游體驗的三維坐標系。X軸、Y軸及Z軸構成了整個旅游場,是旅游者主觀心理感受和客觀旅游環境(刺激)之間相互浸染、相互作用的結果和產物。在這個場中,既有依托于旅游目的地景觀自然、文化特征的物理場(Y軸反映),又有游客基于自身主觀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場(X軸反映),當旅游者在不斷變化的外界旅游環境的刺激下,不斷調整著自身心理場時,旅游者就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融入旅游場(Z軸反映)。
二、基于理論構建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概念化模型
基于以上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筆者認為,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的實質是游客在游覽城市游憩空間的過程中對所接觸的外部世界產生的內心主觀感受,這種感受是游客與外界事務、活動、他人互動的結果。所以,對城市游憩網絡的評價需要通過對游客對游憩網絡的體驗質量以及游客對游憩網絡的評價這兩者同時測度來進行。
城市游憩網絡的發展與成熟建立在游憩空間科學的規劃與開發的基礎上,只有游憩區與游憩廊道合理規劃,緊密合作,才能實現游憩空間網絡化。游憩網絡質量的測度目前缺乏公認的計量學方法。根據對旅游體驗模型的相關文獻研究的理解與整理,筆者提出,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由游客主觀心理因素、游憩地客觀的特征環境及游客對游憩網絡的評價三個直接或間接決定,所以綜合以上研究的前提下,筆者提出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概念化模型。通過對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的測度來描述城市游憩網絡的質量,從而評價城市游憩網絡。
該模型由游客主觀心理因素、游憩地客觀的特征環境及游客對游憩網絡的評價三個維度構成,分別由X軸、Y軸和Z軸來表示,共同表征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的內部結構(見圖2)。
X軸表征游客主觀心理因素。它反映了由游客個人主觀因素,如個性心理特征、游憩期望和游憩動機、游憩目的等等所決定的游客在進行游覽體驗過程中的主觀心理感受;Y軸描述游憩地客觀的特征環境。它反映游憩客體對游憩者刺激的方式及強度,是由游憩地環境、游憩吸引物、服務設施、文化氛圍、游憩空間布局等方面共同組成的外界游憩環境的整體;Z軸衡量游客對城市游憩網絡的評價,包括游客對緊鄰的游憩空間數量、繼續游覽相鄰游憩區的意愿以及合作的游憩項目豐度等游憩網絡特征的評價。

也就是說,評價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質量由游客分別在X軸、Y軸及Z軸的相應取值所共同組成、共同確定的空間坐標來描述。通過對游客體驗質量的衡量,我們可以充分了解到游客體驗的深刻程度、情感狀態上的快樂程度及心理上的滿意程度,由此找到了一種城市游憩網絡的評價方法。
正如謝彥君(2005)所說,旅游者的體驗構成了旅游現象最基本的結構性要素。因為,在整個旅游世界,雖然旅游主體(旅游者)、旅游客體(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以及旅游媒體(旅游業)是這個世界的共同內容和要素,而串聯這三種要素的核心主線乃是旅游體驗。筆者在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此為前提的,認為在以城市游憩為研究對象時,同樣地,游憩主體(游憩者)、游憩客體(游憩資源和游憩產品)以及游憩媒體(游憩業)是城市游憩的共同內容和要素,游客體驗串聯著這三種要素。
三、結語
由此可見,在研究城市游憩網絡改如何發展這一現實問題時,以游客體驗理論為依據,借助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概念化模型的建立,來衡量城市游憩網絡的質量,將可以作為評價城市游憩網絡的較全面科學的依據,成為游憩網絡研究的重要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謝彥君:旅游體驗的兩極情感模型:快樂-痛苦[J].財經問題研究,2006(5):88-92
[2]謝彥君 吳凱:期望與感受:旅游體驗質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學,20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