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政府首倡的一種產學研合作組織形式和實現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重要載體。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引導下,已經建成了許多行業性和區域性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本文在梳理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做出總結評價,并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關鍵詞] 產業技術創新 戰略聯盟
自國家實施“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以來,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學研合作已由最初的傳統、單一的技術轉讓轉變為多元、長期的戰略合作模式,但現有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還存在著缺乏戰略層面的持續合作、結合的組織形式松散、合作過程缺乏利益和信用保障機制與技術創新成果商業化的渠道不暢通等問題。作為現有產學研深化合作的一種創新模式,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能有效地克服現有產學研合作模式存在的缺陷,但對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種特殊組織形式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在梳理文獻的基礎上,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提出研究展望。
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內涵和特點
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認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趙志泉(2009)認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指產業內聯盟各方為了實現共同的戰略性創新目標,通過各種長期契約安排、股權安排和彼此間的默契而結成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要素水平式雙向或多向流動的松散網絡型組織體。可以看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有以下幾點涵義:一是為了國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需要,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和政府等社會創新要素聚集到產業持續創新鏈上來,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以提高國家競爭力;二是目的在于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聚焦于戰略高技術、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區域經濟發展急需的支撐性技術的創新,滿足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三是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和保護的聯盟協議,形成產學研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實現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四是著眼點是企業的技術創新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使得參與聯盟的企業可以充分了解技術發展趨勢和技術進步。
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說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區別于與其他類型聯盟的特點。李新男(2009)認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其他類型聯盟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有明確的技術創新產出目標,任務分工和責權利清晰,而非停留在意向性的合作;二是聯盟成員以法人身份依據合同法及有關法規建立契約關系,受到法律的約束和保障;三是聯盟以成員的共同技術創新需求為基礎,主要解決的是產業技術創新的問題,不是個別企業技術問題。蔣芬(2009)基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背景和目的考慮,認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有四個特點:一是聯盟建立在企業發展內在需要之上;二是體現國家和區域戰略目標;三是具有法律約束和保護的聯盟協議;四是實現開放發展的組織和運行機制??偟膩碚f,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不僅是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締結的技術聯盟,而且是一種基于滿足企業長期技術創新需要的戰略聯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既具有技術聯盟一般特征,即合作的互利性、目標的多樣性和戰略的長期性的特征,也具有其獨立的特點。
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與運行機制
對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運行機制,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較多方面還沒達成共識,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文獻也較少。
第一,學者們對應采用契約型還是法人型法律組織形式存在爭議。《指導意見》認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要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聯盟協議,協議中有明確的技術創新目標,落實成員單位之間的任務分工。而胡利玲等(2009)指出由于合作內容的復雜性,簽訂完備的協議通常是不完備的,記憶因為各方責權利不清而引起糾紛,導致契約性聯盟合作目標短期化和運行機制的低效化,他們在系統比較分析契約性和法人型法律組織形態的基礎上,認為公司法人型合作相較《指導意見》中指出的契約性合作具有產權明晰、權力義務確定等優勢,更有利于建立穩固、可持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契約性形態相比,企業法人型合作形態更適合于具有長遠合作目標、規模較大、合作緊密程度高的產學研合作,特別是具有戰略性目標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第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沒有深入分析聯盟內部的治理等問題。李新男(2007)提出可以依據以下三種不同的需求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科技計劃中已立項項目、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和區域支柱產業發展需求。高廣文(2008)依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目的不同,將其分為三種:技術攻關合作聯盟,目的是解決產業共性技術問題;整合產業鏈合作聯盟,目的是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技術標準合作聯盟,目的是制定產業技術標準。蔣芬(2009)從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的決策者和協調者的角度,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合作模型分為龍頭企業主導型、行業協會主導型、科研院所主導型和政府推動型四種模式。張曉等(2009)指出必須對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的角色進行定位,明確各方責任與義務,可以采取以下三種運行模式:(1)股份合作制企業模式;(2)模擬公司模式,有聯盟各方共同管理;(3)聘請專業化的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實施管理??梢园l現,已有的研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聯盟的類型進行劃分,而對于各種類型的聯盟優劣勢缺少分析,也沒有對他們構建的可行性條件、合作伙伴的選擇和聯盟運行中的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等關鍵問題都缺少系統性的研究。對確定投入、決策、風險承擔、利益分配等關系到聯盟正常運行的治理問題的研究也較少。
三、現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在以上分析中發現,現有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研究,主要是從內涵、特征和運行模式等角度進行了初步探討。而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中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沖突協調機制和穩定性等重要問題,研究還很少。
對聯盟構建中,如何把握產業需求、選擇聯盟伙伴等問題也缺少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運行模式進行劃分,但并沒有針對各個模式的可行性、運行機制、利益分配、風險機制、協調機制等重要方面展開系統的研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一個開放的組織,隨著聯盟的發展,參與者可以退出,也可能有新的參與者加入進來,此時如何進行有效的聯盟管理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挑戰,應加強聯盟伙伴的選擇、聯盟風險、聯盟管理和聯盟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減少聯盟的失敗率。
對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的選擇,應考慮產業和技術特點,研究領域差異,資金投入等因素,力求符合聯盟的發展特點。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設實踐中,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設經驗,結合我國技術、產業和區域發展的特點和所處的階段,完善各類相關法律法規,為各種類型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設立和規范運行提供制度保障,研究制定包括各稅收優惠政策在內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引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新男:當前產學研結合發展的趨勢、問題與對策 [J]. 中國科技產業, 2008, (7): 42-44
[2]李新男:創新“產學研結合”組織模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J]. 中國軟科學, 2007, (5): 9-12,42
[3]趙志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運行機制研究 [J]. 創新科技, 2009, (4): 18-19
[4]李新男: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J]. 科技潮, 2009, (9): 12-15
[5]蔣芬:“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產學研結合的趨勢 [J]. 華東科技, 2009, (12): 36-37
[ 6]胡利玲 馮楚建: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法律形態研究 [J]. 科技與法律, 2009, 81(5): 3-7
[ 7]高廣文:國際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及啟示 [J]. 科技發展研究, 2008, (12): 1-8
[8]張曉 盛建新 林洪: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組建機制 [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9, 26(20):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