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一直是我國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以前巨額不良資產以及低下的銀行經營效率是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的集中反映。由此,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許多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急需金融理論工作者去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 商業銀行 信貸 風險控制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金融市場得到迅速發展,商業銀行的風險也呈不斷上升趨勢。我國的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信貸風險是金融市場上最基本、最古老和危害最大的一類風險,也是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形式之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關系到其長遠發展。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各種因素發生變化而對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銀行信貸資產或收益發生損失并最終引起信貸資產價值甚至銀行整體價值下降的可能性。信貸風險不僅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還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控制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較為落后,不良貸款率偏高,嚴重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對此,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水平和手段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從我國信貸風險特點、種類分析我國信貸風險的現狀,并而從識別并確定信貸風險加強對信貸風險控制的認識。對信貸風險控制體系、信貸控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及解決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的研究,以促進商業銀行切實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特征
風險是商業銀行的基本屬性,銀行不可能脫離風險而存在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之一,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主要源泉,是銀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商業銀行在資產上不同于其他經濟組織的特點是,負債比重遠遠高于所有者權益,資本金對債權人債券的擔保能力極其微弱,所有者權益通常是無法清償債務的,而資本金運營的過程中來存在損失的可能性。資產構成的特殊性決定了商業銀行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只有確保資產的安全和增值,才能清償到期債權和補償舉債成本,也只有確保資產的安全和增值才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商業銀行資產經營的方式是信貸。信貸風險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客觀性:商業銀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負債經營,銀行大部分營業資金來自于客戶的各種存款和其他借款。這一經營特點決定了銀行與生俱來就伴有一定風險性。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銀行從事信貸業務那么風險就不可能擺脫風險,信貸風險的存在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轉移為轉移。
第二,隱蔽性:風險是指損失產生的不確定性,人們難以確定何時、何地、何種程度的潛在損失。但風險由可能損失轉變為損失還需要一定客觀條件。由于信貸資金的不斷流動,人們難以準確辨別銀行信貸資金是否以發生損失,即使某些不確定性因素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已經出現,銀行仍可以通過不斷吸收存款來保持流動性,使得銀行在巨額虧損時仍能夠運轉,因此其風險具有隱蔽性。
第三,可控性: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是說信貸產生風險,而是信貸產生風險發生的可能,信貸風險可以監測與防范。商業銀行可以在信貸風險發生前運用一系列手段加以預測及防范。對于風險的控制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建立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能有效預防風險的發生和危害。
三、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現狀及其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商業銀行的大力支持。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生死,商業銀行自身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但與資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實踐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還處于較低水平。
1. 銀行業市場份額集中度偏高
從類別來看,無論是資產還是負債,四家國有銀行都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50.9%,負債占銀行業機構總負債的50.1%;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5.0%,負債占銀行業機構總負債的15.1%;城市商業銀行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7.2%,負債占銀行業機構總負債的7.2%。
迄今為止,四大行所占的市場份額雖然在逐漸減少,擔任然占主導地位,壟斷者我國的金融市場。
因此,在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環境下,將會使銀行的生存與發展直接受到其貸款戶經營狀況和個別產業興衰的支配,缺乏靈活調整的余地,這就使得風險分散轉移性差,直接影響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性,銀行信用風險加大。這主要是因為四大行的盈利能力與他們的市場份額并不相匹配,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越大,其盈利能力越差,反之,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越小,其盈利能力越強。而根據對美國銀行業的研究,市場份額與盈利性之間一般存在正相關的關系。
2.銀行貸款不良比率偏高
近年來,由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剝離一部分不良資產、債券轉股權、核銷呆壞賬等方式,處置了相當數量的不良資產,但不良貸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擾國有銀行的難題,雖然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改善貸款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貸款比率仍處與較高的水平。
據中國銀監會初步統計,截至2009年9月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045.1億元,比年初減少558.0億元;不良貸款率1.66%,比年初下降0.76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為144.1%,比年初上升 27.7個百分點。
從不良貸款的結構看,損失類貸款余額609.8億元;可疑類貸款余額2294.5億元;次級類貸款余額2140.9億元。分機構類型看,主要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296.9億元,比年初減少568.4億元,不良貸款率1.64%,比年初下降0.8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642.2億元,比年初減少566.0億元,不良貸款率1.86%,比年初下降0.95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54.7億元,比年初減少2.4億元,不良貸款率0.99%,比年初下降0.36個百分點。
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76.6億元,比年初減少8.8億元,不良貸款率1.70%,比年初下降0.63個百分點。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7.9億元,比年初增加6.4億元,不良貸款率2.97%,比年初下降0.97個百分點。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3.8億元,比年初增加12.8億元,不良貸款率1.06%,比年初上升0.23個百分點。
3. 商業銀行資金結構不合理
(1)資產結構存在總體單一,盈利能力差
對貸款利息的收入依賴程度高。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多年來經營模式較單一的局面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有所加重。2009年末,傳統的利息收入約占全部營業收入的88.2%,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則是非常低的。低非利息收入率表明中國的銀行提供各種新型服務的能力還非常低,也說明我們的銀行業距離國際金融機構還有非常大的距離,雖然近幾年中國的金融理財產品發展得非???,但都趨于簡單,技術含量不夠。與我國銀行業相比,國際銀行業的收入多元化程度則要高的的多,其中非利息收入所占比約為30%左右,其中大銀行(如花旗等)的非利息收入所占比更高達40%左右。由于非利息收入業務對銀行資產的占用比利較低,從而使銀行總資產的收益不高。
(2) 負債結構不合理
個別資產主要是信貸資產占比過大,債券資產比重較低,無風險資產的流動備付功能與資產投資功能扭曲的整體特征。在信貸資產內部,又存在過度商業競爭下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超額配置以及趨利動機下中長期放款沖動,并且在既定的信貸資產結構下存在著大量的不良資產,在既定的內控制度下存在著不良資產再生的內在機制。由于歷史和體制問題,國有商業銀行衍生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這部分不良資產作為沉淀資產,一直是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優化的障礙。
國有商業銀行都傾向于向國家重點大型企業和大型項發放貸款,因為他們具有較好的盈利前景,貸款數額大期限長,能夠為銀行節約一定的業務費用和管理成本,但是貸款過于集中違背了風險分散這一起碼的道理。09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貸款投向位居前5的大行業的貸款余額占貸款總額的比例最低的也接近60%,最高的超過70%而且這大行業也基本雷同。
從商業銀行貸款行業分布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26.53%;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占比26.12%;制造業占比13.94%;房地產業占比11.51%;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占比8.8%。
(3)資產負債結構不對稱
商業銀行經營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要根據吸收存款的期限來合理配置自身貸款等資產的期限,或者要根據貸款的期限,組織相應期限的存款,以便使貸款資產與存款負債的期限相匹配,一般短期貸款、短期存款、中長期貸款、長期貸款,的比例應該大致與各項貸款,客戶存款的比例相當然,而除了中國銀行,工行與建行。09年年報顯示的中長期貸款、長期存款的比例卻分別高出各項貸款、客戶存款的比例。從商業銀行貸款期限結構看,10年期以上的長期貸款占比40.54%,5-10年占比31.66%;1-5年占比23.35%;1年期以下占比4.44%。
四、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對策建議
1. 加快和完善內部評級建設
五類分類法是建立在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對借款人現金流量、財務實力、抵押品價值等因素的連續監測和分析,判斷貸款實際損失程度,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等。后三類稱為“不良貸款”,分別要按不同比例足額提取呆帳準備金,并以貸款質量的升級為管理目標。
而且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內部評級僅處于起步階段,其中關于違約數據庫、轉移矩陣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幾乎空白,必須要加快步伐趕上。要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對不同行業的基本特點、發展趨勢和主要風險進行長期系統的研究,從而為信用級別的確定創造條件,充分借助專業評級機構的作用以更加合理地確定資產結構,增加風險預測的準確性。
2.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強外部監督,可有效地降低商業銀行內部道德風險。充分發揮銀監會及銀行同業公會的作用,如建立金融從業人員信息庫,對不適合擔任商業銀行高級管理職務的人員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業銀行獲取人力資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業銀行提高對違規經營責任人員處罰的透明度等等。
同時,也要明確監管部門的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外部監督的及時有效。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在進行高級管理人員任用時不僅僅限于銀行監管部門的資格審查,而且從自身的風險控制角度自覺加強人事任用的審慎性,降低商業銀行信貸過程中管理層的道德風險。
3. 加大信貸人員道德風險行為的懲罰力度
制訂嚴格執行剛性的法律制度對防范銀行信貸人員的道德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據香港《防止賄賂條例》第九條(香港法例第201章) 規定,銀行信貸業務人員為本人或親屬接受客戶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金錢、禮物、職位、服務、優待等利益,從而在處理信貸業務中給予優待,即為違法,其最高刑罰是入獄7年及罰款港幣50萬元,同時將招致最高7年的禁止擔任任何法團或公共機構管理人員職位或在任何專業中執業的處罰。通過嚴厲的刑罰,發揮了其在維護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懾作用,遏制了信貸業務人員的貪欲,使信貸業務人員不以身試法,防止了信貸業務中的道德風險行為
五、結論
本文對信貸風險問題在我國商業銀行中的嚴重性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 ,這里牽涉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既有宏觀調整的需要也有微觀機制上的漏洞。本文形成的觀點就是商業銀行要做好信貸風險控制首先要從自身建設做起,加強自身內部機制改革,加快資產優化進度,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原本應該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企業,但在我國,它更多的只是充當了一個宏觀調控的工具,所以國有商業銀行應該與政府、企業劃清關系,真正的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擺脫國有企業對它的依賴。同時在法律保障方面,政府也要盡快將各種法律、法規出臺,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切實保護銀行利益。
參考文獻:
[1]張云峰: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現狀分析[J].甘肅農業,2006(12)
[2]酈國俊: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06(11)
[3]趙洪丹 李海紅: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與對策[J].時代經貿,2007(88)
[4]新浪財經http://www.sina.com,(2010-5-15)
[5]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cb.gpv.cn (20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