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0年浙江社科聯民生調研預立項課題部分成果
[摘要]本文以杭州屏峰村低收入流動人口聚居空間為例,分析其內在問題和居住需求:居住的簡陋、不穩定性對其融入城市的需求形成負面影響,造就諸多社會空間弱勢性,相關研究必須注意這一問題。
[關鍵詞]城中村 流動人口 租賃房
當前,流動人口不能享受戶籍和社會保障及相應的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已經逐漸納入政府公共管理研究的視野。由于現有保障性住房開發不僅土地供應量十分有限,且尚難瞄準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這一低收入群體的聚居區則是由市場推動形成的,大量形成其聚居的城中村和城邊村。在供給大量低價住房的同時,其質量缺乏保證,環境惡劣。杭州屏峰老村就是其中一例。本文以屏峰老村為探討對象關注在城市快速的發展變化中流動人口群體的生活狀態,這種社會空間的邊緣性十分顯著。
一、調研分析
屏峰村位于杭州西湖區小和山高教園區,通過實地對屏峰老村的調研,從老村流動人口基礎資料、居住狀況、經濟生活狀況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老村流動人口現居住生活環境狀況等內在影響因子:
老村人口工作多為低端就業崗位,收入多為800元~1500元之間,工作類型主要為:大學生活區流動攤販、高校后勤工作人員、小生意店鋪老板、環衛、商店銷售、工廠工地工人,調研數據表明老村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男女比例適中,年齡年輕化,為勞動力市場所需求。租住人員多為家人或朋友已經在留下鎮工作,介紹其來杭工作或接父母來共同居住或照看小孩打理家務。屏峰老村處于小和山高教園區、鄰近留下鎮,附近有留下鎮天堂傘集團、西子儀表等多家工廠。這些商業設施和大學生生活需求形成了目前勞動力供求相對穩定的局面,也帶來了許多低端就業崗位,其工作地與居住地相距近是主要的擇居需求。流動人口不僅居住在新村的出租房中,也居住在屏峰老村形成的大片房東自搭建棚戶中。
老村保留原有村落形態,然而房東不斷隨意加建,房屋空間無次序可言。外來務工人員現有租住房間大多在原有房屋基礎之上緊張有限劃分的“格子屋”,無獨立衛生間、廚房和陽臺。晾曬和儲藏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每戶租金在100元~250元、居住面積15~25平方米。由于條件有限,流動人口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解決生活中所需的各種需求。從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看出,現有俗稱“農民租賃房”空間緊張,且存在諸多不合理。租客的各種生活所需都幾乎在臥室完成。客廳多作為公共雜物間,擁擠混亂的居住空間和互不熟悉的身份使得鄰里之間的警惕性較高,也缺乏交流平臺。
求租人群可分外來務工人員、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其他中低薪人群。租住方式分為單住和合租兩種。合租分成少數人合租(如同學、夫妻)與多數人合租。大學生以2~4人同性合租為主,進城農民工常以多人(如家人或老鄉)合租為主,老村租住群體存在著隱形的內在聯系。其中多數人選擇居住此地是同鄉或者親戚已在此工作介紹其來,或跟家人同住。調查發現不同居住院落中普遍存在血緣或同鄉關系的網絡。
戶型是房屋品質最重要的特征要素之一,戶型的選擇受經濟承受水平、區位、租住原因、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進城農民租住單室簡易房;大學生則多租住套房,客廳作為公共電腦房。如何在經濟承受力與個人私密空間的要求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三類求租群體考慮租住方式時都要考慮的問題。
二、問題分析
1.農民房面積有限、戶型單一而外來租住人群需求日益多樣化,屏峰老村聚居區的很多單室房屋排列方式簡單,見縫插針,超負荷使用。各種基本生活所需空間不足或空間分配不合理。不同人群對空間的需求不同,無規章的加建使得同院落鄰里公共空間狹窄,環境惡劣,公共與私密空間沒有良好的過渡空間,鄰里矛盾不少。房東與房客各自利益最大化之間的矛盾顯著。房東盡可能的采用低成本的建筑材料加建可出租空間,超出公共設施的承載力。
2.不斷無規章加建嚴重破壞了原有建筑街道空間。再而演變成房東費盡心思的對原有出租建筑的加建。違章建筑不斷增加,破壞街道通達性與公共環境條件,日益成為臟亂差的代名詞。
三、小結與思考
城市的快速擴張是中國社會現實中不可忽視的持續性過程,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將邊緣地區逐漸城市化的現象也必將影響到這些流動人口的生活,城市化將不斷地“驅逐”流動人口,使他們被迫流動。穩定居住、長期工作很有可能只是單方面難以實現的愿望。未來城市的擴張將吸引更多流動人口的融入。我們必須關注其需求,盡可能地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減少他們流離的狀態,逐漸城市化,融入到城市當中,這其中居住空間問題將越來越重要。生活習慣、社會網絡對租住方式的選擇會產生重要影響。流動人口住宅的臨時性、簡陋性與流動人口家庭式、穩定長期的居住需求形成沖突,再加上諸多社會弱勢的內在性,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大多數人始終是“寄生”于城市邊緣的細胞。
鑒于以上,我們有以下設想:
1.統一開發低租金住房或多樣性簡易住宅。低租金住房簡易住宅設計考慮到流動人口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與居住要求,滿足不同類型的流動人口家庭和個人的生活需求。
2.鼓勵改造現有“農民房”出租空間,并從體制上創造規范而靈活的開發使用。
參考文獻:
趙衡宇 陳琦:社會資本視域下的低收入群體居住消費及其弱勢性[J].消費導刊,2010, (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