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09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基金項目立項“北京奧運會遺產旅游開發研究”(項目編號:09BaJG266)的研究成果
[摘要] 文章通過國外幾個典型的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案例,指出產業創新的重要意義,接著提出我國構建創新型城市在產業創新方面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 創新型城市 產業 產業創新
一、引言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努力構建創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著城市系統諸多因素的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服務創新等內容。但一個區域乃至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離不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離開了產業談發展,猶如空中樓閣一般沒有任何根基,更談不上區域經濟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而,產業創新是保持和增長城市活力的重要保證,是構建創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二、國外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踐與啟示
1.韓國大田:以科學城創建亞洲新硅谷
上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為了擺脫經濟過分依賴加工型行業的狀況,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競爭力,投入15億美元在大田市開發建設大德科學城。在起步的頭十幾年,大德科學城一直處于低迷狀態。1990年經過整合的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在政府的主導下,由漢城遷入大德科學城,才使大德科學城獲得了強勁的發展動力。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支持了大德科學城的成功。它按市場需求和市場規律辦學,迅速集聚人才和各類資金,科學成果直接面向創業企業。由于教育、科研、產業自然連接,大德科學城在短短10年里迅速崛起,成為大田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原動力。形成了總體規模現代、科研設施先進、人文精英薈萃的專業化科研基地,同時它又是科研與成果轉化融為一體、科研與產業密切結合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基地,促進了相關產業和相關區域的經濟發展。
韓國大田本是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面積不大的小城市。但該市成功推行以科學城帶動城市創新的政策,成為支撐韓國實現經濟騰飛的成功典范。
2.新加坡:全球文化和設計業的中心
長期以來,制造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但是,制造業產值始終處于波動之中,就業人數處于持續減少的趨勢中。在一定程度上,新加坡作為一個制造業基地已經不具備競爭力。因此,新加坡政府適時提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并將創意產業定為21世紀的戰略產業,努力使新加坡成為“新亞洲創意中心”、“一個文藝復興的城市”、“全球文化和設計業的中心”,通過創意產業與傳統制造業并舉來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全力打造創新型城市。從2000年開始,新加坡實施了以創意產業建設創新城市的政策并取得了空前成功。目前新加坡已經成為亞洲創意樞紐,極大提升了城市創新能力。
3.日本東京:亞洲活力城市
東京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之所以成為亞洲地區經濟較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創新型城市政策。東京從2000年起,根據《促進基礎技術開發稅制》,對高新技術企業采取多種減免稅收政策,免征計算機物產稅,固定資產稅,購置電子設備減繳7%所得稅,并允許當年進行30%的特別折扣;對信息產業增加25%的科研稅務貸款、設立軟件研發免稅儲備金、意外損失儲備金制度,免征技術開發資產稅7%;建立了振興地方技術的特別貸款制度,高新技術企業可使用低息長期貸款,貸款年限可長達25年,利息優惠10%;東京還專門成立了小企業金融公庫,對高新技術小企業發放年息僅2.7%的特別貸款。此外,政府在選擇支持項目時,有嚴格的選審標準,并傾向日本原來薄弱的基礎性原創領域;國家資助高校研究者“共同”開發的成果,個人可得專利收入50-80% ;政府還鼓勵產業界與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廳專款補貼。通過多項政策支持和鼓勵科技企業的發展。
4.國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啟示
從國外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經驗來看,構建創新型城市,首先要科學定位城市功能,根據區域資源及區位特征制定創新發展戰略規劃。其次是要適時進行產業創新。如新加坡,雖面積不大,但定位準確,以“新亞洲創意中心”為目標,實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據2005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新加坡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二。在韓國大田,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但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明確定位,實施以科學城帶動城市創新的政策也取得了成功。在日本,重視科技的力量,在財政政策和融資等方面為科技、信息企業提供支持,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對于我國來說,各個城市由于區位、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要實施不同的戰略步驟構建創新型城市,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須發展各地區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并且進行產業創新,這將成為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礎。
三、以產業創新為基礎構建創新型城市
1.繼續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
每個區域或城市都有自身的發展歷史和背景,因而各個區域或城市產業發展的特點、程度及產業政策是各不相同的。對此,各個區域、城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力爭制定適合本地區自己特色的產業政策用以指導其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很多城市并沒有深刻認識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的目的和方法,甚至找不準“突破口”,只是為調整而調整,多年來效果不大,收不到應有的成效。其實,產業結構的變化,不是目的,而是結果。每個城市已有的產業,實際存在的各種條件往往都是形成一定結構的基礎,不改變客觀的條件,不進行創新,產業結構是不可能自行得到調整的。
2.積極促進產業集群升級,提升產業集群整合力
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具有創新性的集聚形式。它不同于單個的企業,實踐證明它能產生遠高于單個企業之和的效益和競爭力,而且是大規模就業的“吸收器”。改革開放以來,產業集群集中的城市,如東莞、蘇州、紹興等,經濟增長年均都在20%左右。然而,國內的產業集群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對服務業產業集群化認識不足;制造業企業根植性弱,各開發區內“只有企業沒有產業”的現象比較嚴重,企業多是單兵作戰,還沒有形成產業的整體力量。因此,政府要在宏觀環境、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引導,同時要加強法制建設,既為產業集群發揮良好的協調作用提供支持,又要健全法律法規,使產業集群效應變成其內生的力量,發揮出其擴散效應,進一步吸引產業的集聚。更為重要的是,要提高產業集群的整合能力及集成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產業集群的升級,提升城市經濟的競爭力。
3.適時開發新興產業
隨著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過渡,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經濟的進一步增長,經濟規模的擴大,各種需求的變化,城市各種新興產業的出現是長期以來一種全球性的現象。
城市對新興產業的選擇,其基本原則還是應該依據城市本身的區位和客觀條件,以及在國家和區域中的層次和地位,實事求是地發展。自上世紀后半期以來,在國外有很多著名的案例,以高新技術和旅游娛樂產業等帶動相關產業和城市發展,如美國的硅谷、波士頓128號公路,拉斯維加斯、德國巴登符騰堡地區、日本關西地區。我國也有以文化休閑、娛樂或會展為主的新型產業,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吸引點。其中,效果較好的如上海新天地、深圳華僑城的4個主題公園,海南博鰲以會展產業為核心發展起來的新城鎮,天津濱海泰達產業群形成的新城區,以及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還有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城市經濟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在北京、上海都有新的進展,文化創意產業往往是在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基礎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尤其是通過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上海世博會這樣的國際盛會,文化創意產業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更好地推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潔:我國創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9(12)
[2] 楊昊悅: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關鍵路徑探索——對蘇州市的調研分析[J].決策咨詢通訊,2010(2)
[3] 郭明忠: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J].政策嘹望,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