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匯率制度是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水平的確定、匯率變動方式等問題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guī)定。我國匯率體系歷經三次重大調整,現(xiàn)行的匯率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現(xiàn)行匯率制度制約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受國家管理過于嚴格,缺乏彈性而無法體現(xiàn)市場供求關系;外匯市場不夠健全,亟待完善等。因此現(xiàn)階段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讓人民幣匯率真正浮動起來;建立健全、穩(wěn)步發(fā)展人民幣外匯市場是我國未來匯率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全球化背景 匯率制度 改革
一、匯率制度概述以及人民幣匯率發(fā)展趨勢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水平的確定、匯率變動方式等問題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guī)定。傳統(tǒng)上,按照允許匯率波動的幅度,匯率制度通常被分為兩大類: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固定匯率制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匯率的基準,匯率比較穩(wěn)定的一種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不規(guī)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匯率制度。除了上述兩種基本匯率制度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允許匯率制度多樣性的牙買加體系建立,國際匯率制度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局面,包括固定盯住制、爬行盯住制、匯率目標區(qū)、有管理的浮動制等在內的一系列介于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兩者之間的匯率制度逐步形成。
二、現(xiàn)階段我國匯率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改革的必要性
1. 我國現(xiàn)行匯率制度制約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jù)蒙代爾-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即不可能三角理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wěn)定性和完全金融一體化(即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現(xiàn)階段我國仍然維持著較為嚴格的外匯資本管制,因此同時實現(xiàn)匯率穩(wěn)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之間的沖突似乎并不明顯。但是隨著我國加入WTO,根據(jù)對世貿組織的承諾,開始逐步放松對資本金融項目的管制,伴隨著資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匯率穩(wěn)定性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之間的這種沖突勢必會加劇。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大國而言,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當資本賬戶逐步開放后,只有相應地提高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彈性,才能使中國的貨幣政策繼續(xù)保持獨立。此外,我國現(xiàn)行匯率制度還存在“單一”性的特點。一般來講,我國銀行間外匯交易主要是人民幣對美元、日元和港幣的即期交易。但央行入市干預的對象通常只是美元,而對日元和港幣基本不加以干預。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實質上成為了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當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公開市場業(yè)務大量購進美元時,為了平衡增長過快的外匯儲備,就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礎貨幣,從而使國內形成通脹壓力。在國內利率水平保持較低的情況下,此舉相當于舉借內債而增加國外資產,在美元匯率日益走低的情況下,我國儲備資產的管理壓力越來越大。
2. 匯率受國家管理過于嚴格,缺乏彈性無法體現(xiàn)市場的供求關系。由于我國國際收支長期保持順差,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因此人民幣匯率水平并非純粹由市場供求來決定,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一種貨幣的匯率缺乏彈性,就意味著它不能隨經濟運行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wěn)定的匯率有利于企業(yè)和外匯投資者形成穩(wěn)定的預期,有利于經濟平穩(wěn)運行。但如果匯率長期缺乏彈性,本幣價格嚴重脫離它的應有價值時,就會人為扭曲資源價格,造成國際收支失衡。尤其是近兩年來人民幣匯率緩慢的爬升,使市場上形成了可預測的升值預期,使得國際投機資本通過各種形式流入國內,進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推動資產價格上升,這不僅不利于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和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而且給宏觀調控帶來了很大困難。此外,由于國內金融市場不健全,本外幣差別性的利率政策,必然導致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預期,并進而會影響消費者預期,對國民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3. 外匯市場有待完善。我國外匯市場主體主要由中央銀行、國有商業(yè)銀行、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經批準的外資金融機構、少量資信較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等構成。許多中介機構沒有外幣兌換的資格,這種整體狀況使得我國外匯市場交易主體狹窄,交易品種稀少,交易方式非常單一。此外,銀行與客戶間的部分交易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投融資和風險規(guī)避功能受到限制,資源配置有效性受到影響,總之,我國外匯市場無論是在市場主體、市場結構還是在匯率形成機制上都存在嚴重缺陷,在經濟國際化趨勢的大潮之下,外匯市場存在不足必將影響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因此外匯市場急待完善。
三、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未來走向
在2010年5月24日舉行的第二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中國將繼續(xù)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穩(wěn)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從胡主席的講話中可以看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匯率制度改革仍將以保持穩(wěn)定為中心,采用溫和漸進方式進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形成完全獨立浮動的匯率機制,而這需要一段相當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伴隨著逐漸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放松對匯率波動管制、實現(xiàn)資本項目開放、建立健全外匯市場等多種措施同時進行。現(xiàn)階段,我國逐步推進匯率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應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 逐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讓人民幣匯率真正浮動起來。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wěn)定的匯率有利于國內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但是如果匯率長期缺乏彈性,本幣價格嚴重脫離應有價值時,就會人為扭曲資源價格,造成國際收支失衡的現(xiàn)象。一國貨幣的匯率缺乏彈性和變化,則意味著它不能隨經濟運行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使人民幣匯率及時調整以適應經濟發(fā)展水平是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人民幣實現(xiàn)浮動匯率是一個過程,短期內為了維護經濟的平穩(wěn)過渡,人民幣匯率不應該出現(xiàn)大幅波動現(xiàn)象。但是從長遠發(fā)展來看,隨著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增加匯率的彈性,減少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直接干預,逐步過渡到人民幣匯率的獨立浮動。人民幣若要成為一種強勢國際貨幣,實現(xiàn)匯率自由浮動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國應積極推動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和靈活性,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按照外匯市場供求情況對本幣適度升值,并在堅持匯率改革市場化方向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市場對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具體來說,就是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以不規(guī)律方式將匯率調整到今后一個時期內都能夠保持住的相對合理水平。
2. 建立健全、穩(wěn)步發(fā)展人民幣外匯市場。
健全的外匯市場是匯率形成的基礎,也是匯率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匯率變動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中央銀行的意志,而不能反映市場供求。現(xiàn)在人民幣還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更不是國際儲備貨幣,這個特點決定了人民幣的匯價只能在相對封閉的狹小市場內形成,這離真正由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制還有相當大距離。要建立健全的外匯市場,首先必須要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直接參與外匯買賣,并逐步推廣銀行代理企業(yè)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大額代理交易。其次為了防范經濟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匯率風險,我國應大力發(fā)展遠期外匯市場,豐富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可考慮增加外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以擴大我國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同時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人民幣外匯期貨、期權試點,為將來推出相關金融衍生品奠定基礎,使企業(yè)能夠在匯率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市場上的各種工具防范外匯風險。另外,目前中國的外匯市場實際上只是銀行間的外匯交易市場,盡管已經初步建立了做市商制度,但中央銀行作為市場流動性的提供者,天然具有影響匯率的功能。我國要想健全市場化的交易方式,就應大力促進各商業(yè)銀行從交易中介向外匯市場“做市商”轉變,從而活躍外匯市場,使匯率真正反應市場參與者的預期。
參考文獻:
[1] 朱耀春:當今各國匯率制度的比較研究及對中國匯率制度改革的啟示與改革[J],2003,(4)
[2] 李建國: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及其影響[J],財貿研究,2006.(l)
[3] 朱鮀華: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人民出版社[M] 2007 年8月
[4] 夏斌:關于當前人民幣匯率調整策略的思考 中國金融[J]2007(15)
[5] 張志超:匯率制度理論的新發(fā)展: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0(1)
[6] 劉 敏 李 穎:三元悖論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