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等全新的經濟特征不斷在企業競爭環境中顯現, 企業模式的發展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 而對創新型企業模式的探討是企業模式發展的指向標, 具有前瞻性。在企業模式的不斷發展的歷程中, 創新型企業模式將是最為市場青睞的企業模式之一。從創新型企業的界定及其特征來看,創新型企業主要有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混合創新四種成長模式。
[關鍵詞]創新型企業 成長模式 研究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最本質特征就是創新,資本主義不斷突破自身的各種局限性和經常發生的經濟危機,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發創新的機制。因此,創新是企業的生命,也有人將創新比喻成帶有氧氣的新鮮血液。縱觀當代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主動,立于不敗之地。一個企業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面對外資企業的大量涌入,中國企業無可避免地要與狼共舞的時代。面對嚴峻的挑戰,企業只有用于創新,才能生存下去。正如福特汽車公司的前總裁亨利#8226;福特的話:“不創新,就滅亡。”因此,分析我國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模式對我國企業的創新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創新型企業的界定及其特點
1. 創新型企業的界定
對于什么是創新型企業,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界定, 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創新型企業就是把創新精神制度化而創造出一種創造的習慣。這些創新型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來創新,即把一大群人組織起來使“ 變革” 成為“ 規范” 。美國學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對創新成功的企業的調查發現它們具有如下特點:(1)企業家具有創新傾向;(2)與顧客有密切聯系;(3)具有自主權和企業家精神;(4)重視人在開發企業生產率潛力中的作用;(5)創新的傳遞依靠價值驅動;(6)緊密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業務;(7)組織形式簡單, 職工有創新傾向;(8)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組織特征。
國內學者管建成、王軍霞提出判斷一個組織是否為創新型企業, 可以從兩條思路出發:①考察組織的核心能力是否創新能力②考察組織對創新制度的執行情況、創新的投入和創新的產出等指標是否處于較高水平。他們還進一步從組織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等角度建立了測度組織創新程度的定量指標。
科技部、國資委和全國總工會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啟動之初,即開展了創新型企業的評價指標研究。研究指出我國的創新型企業主要是指在研發經費、專利發明、新產品收入、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創新與組織管理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業。
綜上所述, 擁有一個明確的創新戰略, 濃厚的創新氛圍以及有自己關于創新的動態過程的目標、方向和衡量標準都是創新型組織的重要特征。上述觀念對創新型組織的判斷標準主要集中在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等方面。系統、全面創新的思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 但創新型企業理論在創新管理研究中尚處于起步階段, 目前對于創新型企業的研究重要局限于管理學和創新管理理論本身的范疇, 大多仍是思想性、理念性的研究。
2. 創新型企業所具有的特點
對于創新型企業,最基本的特征是指在制度、管理、知識、技術、文化等方面具有強大創新活力、具有本行業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優勢、能夠對市場環境變化做出靈敏的反應。持續創新是其本質特征。目前, 我國對創新型企業沒有制定統一明確的判定標準, 綜合國內有關方面研究, 我們認為創新型企業必須具備以下五個基本特點:
(1)企業內部實現研究與開發的制度化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企業主導產品擁有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 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 整體技術水平在同行業居于領先地位, 積極主參與國際、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
(2)能通過不斷的持續的創新,獲得持續性的收益。在同類企業中, 研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比例較高, 有健全的研發機構或與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領先的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重視科技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
(3)具有行業帶動性和自主品牌。在行業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或帶動潛力。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創新, 通過競爭發展, 形成了企業獨特的品牌, 并在市場中享有相當知名度。創新或生產的產品應隸屬于國家、省、市科技部門頒發的高新技術產品目錄范圍內, 也就是說其產品應具有較高的技術密集度。
(4)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較高的管理水平。企業近三年連續盈利, 整體財務狀況良好, 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呈穩定上升勢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
(5)具有創新發展戰略和文化。重視企業經營發展戰略創新, 努力營造企業的創新文化, 把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創新作為經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模式
根據學者對我國企業的研究,我國創新型企業的成長模式包括制度創新型、技術創新型、管理創新型、混合創新創新型等四種成長模式。如圖2.1。
1. 制度創新型成長模式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改變原有的企業制度,塑造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大生產要求的新的微觀基礎,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制度創新意味著對原有企業制度的否定,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制度創新主要包括產權制度創新和公司治理結構創新。本質上是權利和利益的調整和再分配。制度創新方式的基本路徑是:資本原始積累—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的制度創新—企業其他創新一現代企業制度一企業成長。其特點是啟動產權改革,以產權結構的多元化吸引社會資本,帶動企業內部其他方面的變革,從而進入企業成長的新階段。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企業的改革也不斷的加大,這時涌現出了一些比較典型的制度創新型企業。我們以聯想企業為例,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前身)正式注冊,性質為全民所有制。從理論上講,預算外收入也是國家的錢,但支配權并不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在不同層次的政府機構手中。從財產權、經營和福利保障的角度看,計算所和新技術發展公司之間的界限都是模糊不清的。1987年和北京市海淀區供銷合作社訂了聯營協議,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計算機技術公司。這個聯營在財產權問題上卻有重大的含義。首先是法人財產權的機一部延伸,增加了新企業的獨立性。其次是登記企業的性質變為全民和集體,在當時的財務管理規則下,增加了企業會計處理上的靈活性。1998年,該公司更名為聯想集團(控股)公司,成為香港聯想的最大股東。聯想集團(控股)公司和北京聯想(有限)公司之間,加上了一個香港聯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不僅僅是在整體雙層財產權結構上又增加了一個層次,而是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規劃,來規避政府機構之間財產關系變動對聯想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這種制度創新通過國有企業的再投資,形成“法人”財產權,是國有企業的財產權出現雙層結構,仍然保持企業財產和體制的統一性。“法人”投資者在政府機構和營運企業之間形成了一個隔離層。聯想企業就是通過“整體雙層結構”這種制度創新為其在后來的高速發展贏得了時間。
2. 技術創新型成長模式
技術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引入。所謂新的生產方式, 具體是指企業中的從投入品到產出品的整個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革命性的變化或稱突變。這種突變與在循環流轉的軌道中年復一年地同質流動或小步驟的調整不同。它既包括原材料、能源, 設備、產品等硬件創新, 也包括工藝程序設計、操作方法改進等軟件創新。技術創新成長方式,是指企業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為先導,建立自主技術能力、改變企業技術特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并以此為基礎帶動制度和管理變革的企業成長方式。這種成長方式的基本路徑是:資本原始積累—技術創新一制度和管理創新一現代企業制度一成長空間的拓展。其特點是首先集中投資于新技術開發,以新技術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或節省成本,再以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開拓市場,提高產品市場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然后以此為基礎推動企業品牌建設,改進企業管理方式,促進企業制度變遷,帶動企業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這種方式通常依靠企業的技術人員以及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力量,通過自主研發、模仿創新、外部引進、合作等手段,進行基礎研究、新產品開發、工藝流程再造等活動。其中,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生產技術,突破,攻克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的商品化、市場化獲得利潤,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
格力電器就是推行技術創新型成長模式的成功典范。格力電器企業通過形成技術創新,搶占制高點的核心能力;確定專業化的技術創新戰略;以新滿足市場,創造新需求等策略使得該企業在6年時間里,由一個年產2萬臺窗式空調的小廠迅速崛起,1997年生產各式空調118萬套,產銷量居全國同行業第一。
3. 管理創新型成長模式
管理創新是指企業在一定的環境下,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的創新活動。它通過對企業的各種生產要素和各項職能在質和量做出新的變化或組合,以創造出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這種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資源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過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整合及新的目標制定等方面的細節管理。管理創新一般可以從環境、資源、市場、流程等幾個方面著手。
管理創新成長方式強調打破企業的傳統管理,引進職業經理人,改革內部管理體系,以此為契機推動企業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并在進行內部管理體系變革的同時,也為企業的產權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提供管理支持。這種成長方式的基本路徑是:資本原始積累—管理創新—制度和技術創新—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成長。其特點是集中于管理投資,以引進職業經理人充實企業的管理隊伍為前提,沖擊企業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強化企業基礎管理和規范化管理,推動產權結構調整、內部管理體系變革,為企業制度變革和技術創新提供保障和支持,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
我們以上海通用公司為例:在上海通用汽車3年的發展歷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經成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麗風景。目前,中國幾乎所有的汽車工廠都是采用一個車型、一個平臺、一條流水線、一個廠房的制造方式。唯有上海通用是另類,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條線上共線生產四種不同平臺的車型。這種生產方式就是“柔性化”生產方式,它在國內汽車企業里是絕無僅有的。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產線為基礎,嚴格而規范的采購系統,科學而嚴密的物流配送系統,以市場為導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產系統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關系管理共同構成了其柔性化生產管理的支撐體系,使上海通用汽車成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圍內柔性最強的生產廠家,形成了企業柔性化管理的經典范例。
4. 混合創新型成長模式
混合創新型成長道路的選擇并不是那么明顯地以技術特征、或者產權特征、或者管理特征的變更為出發點,而是以這三方面特征中的兩者或三者的某種程度的混合為起點,如首先變革技術特征和產權特征、或產權特征和管理特征、或技術特征和管理特征、或三方面特征同時改變。這在我國的家族式企業中比較常見。家族式企業要真正將家族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有機融合在一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全面變革企業的經濟特征和文化特征,而經濟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經濟特征的技術、產權和管理三方面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它們在企業成長變革過程中是聯動的關系,改革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企業的技術、制度和管理創新具有組合聯動的效應。混合型成長方式的特點在于,企業同時投資于技術、制度和管理的某兩個或三個的組合,從而有效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使企業迅速步入成長的快車道。我國的希望集團、萬向集團、太太藥業等的成長道路,可以說都是混合型成長方式的典型例證。
三、結論及研究意義
創新型企業正處于新經濟時代, 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我國的企業必須勇敢地面對現實, 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不僅要堅持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同行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盡量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而且要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的獲得只能依靠本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因此建設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是我國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占領國際市場的法寶。企業的創新模式隨著技術本身的快速變化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并且變得更有效率、更靈活和更迅速。同時,創新模式的復雜性也隨著涉及因素的增多而不斷增加。這意味著成功的創新模式要求管理和組織上的柔性。
隨著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等全新的經濟特征不斷在企業競爭環境中顯現, 企業模式的發展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 而對創新型企業模式的探討是企業模式發展的指向標, 具有前瞻性。在創新經濟的環境下, 研究創新型企業模式的特征和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持續的助推作用, 相信在企業模式的不斷發展的歷程中, 創新型企業模式將是最為市場青睞的企業模式之一。
參考文獻:
[1]芮明杰.管理創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49-50
[2] 侯光明,鄒銳,李存金.民營企業創新型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
2003(5):44-47
[3]劉耀,金恩燾.企業模式的發展及創新型企業模式述評[J]. 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4]吳照云, 黎軍民.我國現階段民營中小企業成長可選擇的模式[J].經濟管理,2005(17):41-44
[5]孫福全,陳寶明,張華勝.創新型企業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
[6]侯先榮.企業創新管理:理論與實踐[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28-30
[7]陳留平,汪永飛.試論創新型企業[J]. 工業審計與會計,2007(4):17
[8]謝鳳華,繆仁炳. 我國企業成長模式及其特點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4(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