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三方物流的快速發展,為港口物流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效的模式選擇。第三方物流必將成為港口物流企業的必然模式,本文就這一命題對港口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模式進行初探研究分析。
[關鍵字]港口企業 第三方物流 服務模式
一、前言
隨著國家出臺物流行業振興規劃,物流行業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物流產業的發展也將遇到空前的機遇。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簡稱3PL或TPL)作為“新興產業”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將快速得到發展孕育,雖然目前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但已經步入了發展階段,將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并且逐步成為我國的主流產業之一,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及港口業的發展,港口物流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港口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已經成為港口物流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模式。
二、港口物流的特征
1. 實現物流功能
港口企業的物流功能系統相對較齊全,包括存儲、裝卸搬運、包裝及簡單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存儲和裝卸搬運是港口企業完成的最基本物流功能,也是其傳統的核心業務,配送、包裝及簡單加工等則是港口企業為滿足客戶進一步需要而提供的物流延伸服務;同時,港口企業還具有一定的信息處理功能,匯集并處理進出港口貨物的各項信息。
2. 物流增值項目
由于港口企業完成物流功能的多樣化,其物流增值項目也相應較為豐富,包括貨物存儲費、裝卸搬運費、部分貨物的包裝、分揀、簡單加工和配送服務費、提供貨物相關信息服務費等。但在實際運作中,港口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仍在于存儲、裝卸搬運等利潤率較低的傳統項目上,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多數企業的物流服務費用均以包干費的形式實現,各種物流增值項目還未明晰地體現出來。
3. 物流競爭力
港口企業的物流競爭力首先體現在其地理位置和硬件設施的優勢上,一般港口處于經濟較為繁榮的地區,具有專業的儲存、裝卸搬運等物流設施、技術和良好的集疏運條件;港口企業多功能的物流服務使港口成為各類貨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各方物流的進出,為發展成為流通型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礎;,港口企業不僅能吸引物流的進出,也能吸引參與物流活動的各服務商的進出,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形成后方貨物交易實體市場的可能性,從而由滿足需求向創造需求擴展。
三、港口企業第三方物流服務模式
1. 整合物流資源,構建核心能力
(1)整合內部資源,形成專業化、規模化優勢
①加強碼頭堆場建設。碼頭堆場是港口企業最基礎的設施。國際貿易的90%以上是通過海運來完成的,港口已成為大量貨物的集結地,其基礎設施建設將決定現代物流的發展。港口要通過自建、并購、控股等方式,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步伐。
②提升港口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現代港口生產作業效率、服務水平及可靠性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不斷改進港口裝卸工藝,增加或更新港口機械設備,逐步實現港口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
③整合集疏運系統。港口物流企業應充分考慮物資集散通道,在政府部門的協調、支持下,有效銜接公路、鐵路、管道等運輸方式,加強物流功能的綜合配套,增強自身的集疏運能力,為客戶提供多式聯運的解決方案并去有效地執行.不斷完善物流一體化服務功能。
(2)整合外部資源,構建物流聯盟,形成整體優勢
港口物流企業發展壯大,擴展服務功能,構建物流聯盟是一種非常有效途徑。港口物流企業是物流供應鏈的重要環節,與運輸企業、代理企業、流通企業、航運企業、貨主企業均保持著密切的業務聯系,這為其構建物流聯盟提供了有利條件。
①橫向的物流聯盟。港口企業可以通過參股、聯營、合作等方式與其他港口企業組建覆蓋面廣的物流聯盟,利用廣泛的網絡、規模效應來構建競爭優勢。
②縱向的物流聯盟。向港口的兩端延伸,一種是以合資、聯營的方式建立緊密型的契約物流聯盟,另一種是以業務合作的方式建立松散型的協議物流聯盟,可有效整合運輸、倉儲、加工、報關等功能,也可整合水路、公路、鐵路、管道等不同運輸方式。世界各大航運公司謀求與港口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是其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為港口第三方物流發展提供了機會,將有利于船公司與港口實現雙贏。
2. 提高港口中轉運作能力,構建核心能力
港口物流企業向第三方物流轉型的過程中,要重組業務流程,有效協調各分公司和各物流功能,全面參與客戶的供應鏈管理,為其提供物流方案設計與規劃、采購、運輸、中轉、倉儲、分撥、加工、包裝、報關、信息咨詢等全方位的服務。港口第三方物流企業應把向腹地外貿企業、保稅區企業、出口加工區企業提供專業化、系統化、一體化的“門到門”服務(尤其集裝箱業務)作為發展重點,逐步提高運作效率,提升港口綜合運作能力和競爭力。
港口的中轉通過能力是港口物流企業核心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既有的泊位基礎上,不斷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這些措施包括:更新機械設備,提高技術含量;提高裝(卸)船臺時效率,提高單斗車、叉車、集卡、門吊、場吊等利用率或裝卸率;高效合理地利用場地、倉庫等設施;提高庫存周轉率、集裝箱調配率;改善報關流程,準確地進行商品稅則歸類,提高報關速度,減少相關費用等;完善集疏運系統;建立高效的生產調度系統等。
3. 提升港口物流管理能力,構建核心能力
(1)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內部管理水平,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同時港口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收集整合貨主、貨運代理、船東、船舶代理、商品批發零售商、包裝公司、陸上運輸公司、海關、商品檢驗機構、保險公司等各方面的信息。高效的信息采集、處理、利用是港口的競爭優勢之一。港口物流企業要盡快建立物流信息系統,做到:
①集中式管理:從全球客戶需求出發,建立集團營銷一體化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系統;實現業務、收付款資料實時共享和集中式的業務與財務管理。
②業務流程重組:重新檢驗運營結構和業務過程,運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將企業多年以來積累的先進管理經驗結合國際業界領先管理思想與業務流程,管理邏輯和業務邏輯封裝到系統的開發和應用過程之中,引導企業的運營逐步與國際業界標準和慣例接軌。
③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協作單位和海外代理提供全面的在線實時物流信息,
通過與系統配套的電子商務網站提供統標準和高效、個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務。
④全面支持EDI:系統支持與大型客戶、船公司和港航部門等合作伙伴用EDI格式的數據交換。
(2) 港口第三方物流更應密切注視國際動向,積極改進和完善管理體系,促進質量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以確保能夠與國際慣例接軌,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高標準的技術、高標準的管理和高標準質量開拓市場、創出效益。
(3) 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對于港口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十分重要。港口企業應注重加強與大宗散貨客戶、大型外資企業客戶等的溝通、協調,對重點客戶和一般客戶、散貨客戶和集裝箱客戶、腹地客戶和輻射客戶進行分類管理,滿足客戶的各種不同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穩定貨源。
(4) 開展公共關系管理
港口是一個物流的交匯點,聯系著政府、生產企業、船公司、物流(運輸)企業、代理企業、海關、邊防、檢驗檢疫、海事、銀行、保險公司、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加強公共關系管理,協調好各方關系,對港口的發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創新物流服務,構建核心能力
(1) 管理體制創新
我國港口物流企業大多是在政企合一的港口管理體制下,港務局扮演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造成權責不明確,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改革管理體制,就是要實現政企分開,達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效果;其次,要實現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 經營模式創新
國有的港口碼頭可與經營人開展碼頭租賃合作,政府也可與經營人合資建設碼頭,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轉變碼頭經營方式,以適應物流發展趨勢。
(3) 融資方式創新
物流業是一項投資大、回報慢的產業,因此資金來源問題成為港口發展第三方物流的關鍵。一直以來,港口主要靠國家和地方的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港口體制改革以后,原來的集資模式將被打破,港口應該千方百計擴大融資渠道,吸引國際資本和民營資本投資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4) 服務內容創新
現代港口作為全球綜合運輸網絡的結點,已逐漸成為綜合物流服務中心,服務功能進一步擴大。
①增值服務功能。進一步為客戶提供包裝、貼標、歸類、翻新、加工、分銷配送、運單制作、代辦通關、結算手續、后勤服務與保障等。
②商務中心功能。為用戶提供運輸、商業和金融服務,如代理、保險、銀行等。
③信息服務中心功能。港口不但為用戶提供所需市場決策信息,還應具備現代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的增值服務網絡。
④人員服務中心功能。提供貿易談判條件,人員供應和海員服務等。
⑤開展第四方物流服務。港口物流企業以供應鏈集成商的身份,利用與上游供應商、制造商以及下游的銷售商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為客戶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從而建立快速反應、高質量和低成本的產品運送體系,與客戶實現“雙贏”的目的。
(5) 服務方式創新
① 與大客戶建立戰略聯盟關系
在專用設備或場地上相互參股,爭取直接參與大宗貨主的原材料采購或成品銷售工作,這既是自身穩定貨源的需要,也是作為第三方物流的服務宗旨。
② 開展多式聯運
對港口來說,集裝箱吞吐量是衡量國際物流中心的重要指標。因此,港口開展第三方物流的核心內容就是積極尋求和航運企業、運輸企業組建戰略聯盟,開展集裝箱多式聯運。
四、港口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的意義
傳統的港口企業功能單一,很難具有市場競爭力、求得市場,許多企業都面臨生存的危機。發展第三方物流是提升港口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手段,發展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港口設施建設和裝卸能力發展迅速,發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港口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對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人,港口裝卸能力將大幅提高,為發展第三方物流服務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我國港口建設和吞吐能力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港口作業專業化程度和運輸效率不高,缺乏合理規劃。港口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服務,既有利于基礎設施的綜合利用,又有利于綜合運輸體系的協調發展。
2. 物流服務尚在起步階段,為港口融人“第三方物流”提供機遇
近年來,一些港口企業已有較強的“物流”意識,如沿海幾大港口均已率先在我國嘗試發展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從原材料(或半成品)進口、儲存、流通加工、包裝到成品出口的物流服務。但.是,從總體發展水平上看,我國物流服務業還是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還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多數目前還只是提供運輸、倉儲服務,還不能為客戶提供包括物流設施網絡設計、預測、訂貨管理、存貨管理等物流功能。物流專業化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還未跟上,社會公共物流供應系統遠未形成,這也為港口企業向物流業的融人提供機遇。
3. 第三方物流是港口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發展第三方物流是基于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考慮,而在物流成本中,倉儲裝卸費用占40%以上,而使用物流服務可以大大地節省這一筆費用。目前,我國的物流發展相當滯后,這也表明第三方物流正醞釀著巨大的商機和挑戰。它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傳統的物流業務處理過程和管理模式,產生深刻的影響與沖擊,也為港口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機遇。
五、結束語
傳統的儲運已經嚴重地制約生產企業和港口企業的發展。因此,作為物流重要樞紐的港口企業,迫切需要導人第三方物流發展模式,港口企業作為專業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僅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同時,由于它固有的作業特點,能以較低的成本為客戶提供倉儲、庫存、包裝、運輸、配送等綜合物流服務功能,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對各類企業實行多元化的配送、倉儲、運輸、包裝等服務,將原由生產企業自身承擔的這些附屬業務從其核心業務中分離出來,使企業有精力實行專業化經營。這既有利于企業從整體上提高經營效率,又有利于港口企業在提供多種服務過程中獲得較高的裝卸配套服務附加值,是增加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