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意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當前人們面臨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難以調和的問題下提出的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意已經成為財富的新源泉。文章將對創意產業發展的研究進行論述,分析泉州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泉州創意產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創意 創意產業 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競爭表現為以創新為主的競爭,進入21世紀,企業的市場競爭表現為以知識和創新為主的多元化競爭態勢。創意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發展中地位日益增強的必然結果,是當前人們面臨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難以調和的問題下提出的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現在,凡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國家和地區,都紛紛將創意產業定為其戰略發展目標。在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創意產業的發展尤為迅猛。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創意經濟創造的價值約為2.7兆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6.1%,創意已經成為財富的新源泉。
從當代世界文化與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未來一段時期內創意產業對我國經濟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將引起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近幾年發達國家的創意產業,每天創造高達220億美元的產值,并以5%的速度增長。有的國家發展速度更快,如美國達14%,英國為12%。對于我國而言,創意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創意產業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動制造業向高增值產業升級,能夠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提升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像我國國內創意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創意產業創造的價值已達到當地GDP的10%以上??梢姡l展創意產業,拉動國家經濟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是學術理論界和實業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創意產業發展的研究述評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又稱文化創意產業,近年已成為各國經濟中一個炙手可熱的新概念。它是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裂變出來的新興產業。對于創意思想的闡述,最早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的,他認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著名經濟學家羅默(1982)也認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多的新產品、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機會,所以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理論界中對于創意整體產業發展的研究起步仍較晚。
目前,國際上不同國家對創意產業有著不同的概念內涵和統計范疇。這個概念最早是于20世紀90年代由發達國家提出的。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1998)將創意產業界定為任何源自個人創意、技術及才能,并有潛力通過知識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而創造財富及就業機會的產業。美國學者凱夫斯(Caves Richard,2000)認為,創意產業提供給我們寬泛地與文化的、藝術的僅僅是娛樂的價值相聯系的產品和服務?;艚鹚?John Howkins,2001)則認為創意產業是其產品都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他認為,創意產業組成了當今市場經濟中非常龐大的部門。新加坡的創意產業工作組(2002)提出了第一份發展創意產業文件《創意產業發展戰略:推動新加坡的創意經濟》,基本上采用了英國的定義,但提出了“創意聚群(Creative Cluster)”的新概念,豐富了創意產業的思維。
我國香港特區委托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完成了《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報告》(2003)。該報告探討了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了創意成長、制度與社會文化價值的關系。我國臺灣地區“經濟部工業局”(2006)將創意產業定義為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我國學者金元浦(2005)是從全球化消費社會的視角來定義創意產業;俞中立(2005)則是從產業鏈的角度定義創意產業;徐清泉(2004)則從產業分類視角定義創意產業;王緝慈(2005)更是從產業政策層面上來突出創意產業;趙弘(2005)則強調科技對創意產業的影響無處不在;金元浦(2007)則認為創意產業是全球化條件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的,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
以上國內外研究部門或學者對創意產業的認識在內涵和外延上來看都十分接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但他們在創意產業的核心認識上則是一致的:即均認為創意產業應著眼于整個產業鏈,產業存在和發展由創意驅動。這一清晰的認識為我們認識創意產業,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泉州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現狀
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關乎文化的發展,也關乎經濟的發展;文化資源的發掘與創意,不僅能使傳統的文化得以傳承與提升,而且也賦予文化產品新內涵,不斷提高其附加值,不斷散發其經濟能量。近年來福建省正在全力推進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國家命名的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展示了福建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閩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閩南文化,對促進閩南地區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推動和諧文化建設、建設和諧社會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創意是一個城市魅力的源泉。文化創意也是一個城市未來競爭的制勝法寶。泉州作為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地處海峽西岸閩南金三角黃金地帶,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F在已是福建省乃至中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其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6%。2006年5月,國務院和文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18項,泉州有包括南音、木偶戲、惠安石雕等在內的11個項目列入其中。近年來泉州政府部門和各民間團體等紛紛舉辦了各種活動,以實現對該資源的開發,但這些工作也更多的停留在保護的層面。而對于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結合創意思維,充分發揮其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以實現對文化資源的系統開發,進一步拉動泉州地方經濟的問題上還略顯不足。從目前的經濟實際來看,泉州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基礎,有較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創意產業的認識不足,產業鏈不完整
如前所述,創意產業在我國仍處于起步的發展階段,對創意產業的認識尚處于模糊階段。在我國包括各個地方政府尚未制定有關創意產業的統計標準,民間對于創意產業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就直接導致了對創意產業認知上的錯位和發展創意產業上定位的誤解。同時,作為一個整體產業,創意產業在泉州的發展也必須形成自己的產業鏈。這一產業鏈的形成應以創意為核心動力,驅動制造業的發展,進而拉動中介環節的發展,帶動后續各種產品的開發,從而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銜接、一次投入、多次產業的產業鏈條。而對于泉州目前的現狀來看,最缺乏的就是完整的產業鏈。這一問題如果無法得到合理的解決,泉州創意產業的發展前景堪憂。
2.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仍相對滯后
筆者認為,目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全社會必須加強和提高對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理解、認同和認識。目前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仍相對滯后,產業開發的層次仍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以2007年泉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例,2006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971.5元,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支出為1640.3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10.27%;農村居民的純收入為6606元,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支343元,占其純收入的5.19%。 對比這幾年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泉州社會文化娛樂服務器和文化服務消費的增長遠高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已有隱隱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但目前泉州的文化產業所提供的各種文化產品還不能充分滿足新經濟時代的的要求,特別是缺少享有聲譽的各種文化佳作。因此,必須通過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生產的多樣化,以促進文化和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 創意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相對匱乏
高層次的創意人才是創意產業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新經濟條件下,創意人才正在替代傳統的自然資源和有形勞動成為財富創造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與國內一些創意產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泉州目前創意產業的相關人才較為匱乏,創意產業的相關子行業的人才緊缺問題較為突出。以動漫產業為例,目前我國已有高校開設動漫產業相關專業,在泉州也有高校開設該專業,如黎明職業大學就開設動漫設計專業,但無論是從師資力量、教學條件等環節來看都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而且目前動漫產業的一些從業人員從業的經歷較少,很多是以幫助別人進行較低層次的動畫加工而已,創意策劃等后期環節所需的人才更是奇缺,還無法滿足泉州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另外,目前泉州的人才引進機制還未涉及創意人才方面,相關缺乏創意人才培養的舉措,結果必將造成創意人才無法為泉州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諸如此類問題如果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將有可能成為泉州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大桎梏。
三、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 加強認識,完善創意產業的產業鏈
要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首先應該統一對創意產業的認識,加強產業宣傳、策劃,營造泉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良好氛圍。充分認識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創意產業在促進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的功能。通過政府的輿論導向,轉變全社會對創意產業發展的認識。同時,產業鏈的培育與構建是文化產業產生規模經濟效益的關鍵。泉州是中國重要的民營經濟重鎮,制造業較為發達,便整體的價值水平不高。為此,可考慮通過文化創意產業來提升包括服裝鞋帽在內的制造業的創意附加值,通過集群化策略來拉長創意產業鏈是泉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途徑。泉州應依托本市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進一步整合區域內的創新、創意資源,加快推進以工業設計、時尚設計環節的創意產業鏈的建設。筆者建議可以考慮通過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構建研發、投資、孵化、制作、培訓、交易等功能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打造較為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規模效應的充分釋放。
2.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當前最為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制定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將創意產業發展納入城市發展戰略,重點扶持發展的行業和規劃創意產業園區布局,制定未來若干年發展的政策導向,在財政、融資、激勵等方面實施一定優惠措施,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介入創意產業,多渠道籌集創意發展資金,完善和優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內部與外部環境。
首先,完善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產品生產、推廣銷售等文化創意產業鏈,打造一批具有鮮明風格的文化創意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和中介機構,培養一批知名的設計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企業,推動泉州的文化與經濟融合。其次,各縣(市、區)將統籌規劃各門類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傳統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陶瓷、雕藝等文化資源優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文化品牌,著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勢。再者,可以考慮在泉州地區大力推進創意社區(即創意集聚區)的建設,它藝術、文化、設計、商業等環節整合于一體,利用產業空間集聚功能發揮創意產業的聚集效應。這一做法在我國的上海、北京、昆明等地已有先例,其先進經驗值得泉州借鑒。第四,在產業發展規劃中,還可以考慮充分利用海西優勢和泉州對臺以及華僑資源優勢。眾所周知,泉州是海西建設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時又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2006年閩臺緣博物館落戶泉州,這也表明了泉州在對臺文化交流和文化創意產業與臺灣互動發展的獨特優勢。長期以來,旅外鄉親一直都是推動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泉州與世界密切聯系的紐帶和橋梁。泉州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可以借此平臺跨越國界和地區,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創意產業發展的經驗,為泉州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提供支持。
3. 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
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育,對泉州而言,應不斷推出有利于創意人才成長、有利于發明創造的新政策、新規定,并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獎勵創造的創新文化。同時,應建立多層次的創造性教育體制,發揮教育在創意產業中的長期作用。香港在創意產業人才的培育方面值得泉州學習和借鑒。香港在“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用幾年的時間,從內才引進了各種類型的創意人才達萬余人,香港特區政策更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相關人員自由申請工作簽證或者是以其他的身份到香港發展及定居,使得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相關人才能匯集在香港,通過思想的交流,不斷地提升香港企業的創意思維和活力。從而為香港的創意產業的發展儲備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筆者認為,泉州也可以參照香港的做法,盡快出臺相關創意人才引進政策,明確引進的方向,為引進人才營造寬松的環境。同時,泉州應加大力度加強本地創意人才的培養。例如,可以考慮在泉州地區的高校中開設創意產業相關領域的專業,在專業設置中可以考慮把創意設計、創意策劃等環節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計劃中,以培養一批真正認識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又具備企業經營理念的創意人才,為泉州本地的創意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Rechard Caves. Creative Industries Cambridge[M].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Howkins,J. The Creative Economy[M].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2001.
[3]金元浦.創意產業的全球勃興[J].社會觀察,2005(2):22-24.
[4]俞中立.
[5]徐清泉.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又一引擎[J].社會觀察,2004(9):16-17.
[6]王緝慈.關于創新性產業集群的培育問題[J].中國科技產業,2005(12):34-37.
[7]金元浦.創意時代:建設面向未來的創新型國家[J].中國職工教育,20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