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實體影響巨大,同時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卻再創新高,2008年達到559萬,2009年更是達到611萬,企業需求與大學生供給結構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本文從青威地區招聘會及高校實踐調查出發,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現狀,指出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高校改革教育培養模式、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等幾方面共同應對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指導對策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據最新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總數2007年495萬,2008年559萬,2009年611萬,另有數據顯示,2008年未就業大學生有168萬,再加上今年應屆畢業生,2009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達780萬,大學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加。在大學生就業人數大幅增加的情況下, 受金融危機的波及就業崗位卻在減少,這種增減現象,反映出企業需求與大學生供給結構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 金融危機使就業崗位減少,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我國實體經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一定沖擊,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速減緩,就業人數增速下降,企業的用工需求減少,已有的就業崗位流失嚴重。另一方面,勞動力總供求的結構矛盾長期存在。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降低了發達國家的進口需求,這無疑將使中國的出口大幅度減少,極大打擊我國出口外貿企業的發展,與此對應的是企業裁員和就業崗位的減少。青島和威海兩市地處環渤海地區,出口企業和外資企業較多,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兩地主要出口企業遭受重創,紛紛縮減規模或減少人員招聘,同時兩地的外資企業或撤資外逃、或紛紛裁員自保,2009年末我們調查了青島市幾所高校及人才市場舉辦的幾次大型招聘會,對比分析發現09年進場單位與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1/4,提供的崗位也隨之相應的減少,這無疑給兩地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隨著兩地高校的擴招,畢業生的數量相對往年又增多,2009年山東省省屬高校普通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總量為45.8萬人,比去年增加4.0%,仍列全國各省區市首位。可見兩地2009年的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二、學生素質、技能與用人單位所需不相吻合
職業能力是就業者必備的素質和技能,職業技能和專業能力決定了應聘者工作績效的高低。在青島海爾路招聘會現場,我們明顯發現企業在招聘時對應聘者實踐經歷或實習經歷的看重,據了解現在企業在招聘人員時選擇以高學歷作為衡量的基本標準,而不是以素質能力等綜合實力考察,另外金融危機也讓企業更多的注重應聘者心理素質和突發事件應變能力,企業用人門檻進一步提高,但參與應聘的應屆畢業生多是本科學士學位,在學歷上就會面臨嚴峻的挑戰;但當前的“應試教育”的教育模式使許多大學生更多注重理論知識的接受與培養,且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多注重理論課程學習, 輕視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大學生培養結構存在頭重腳輕的失衡現象。雖然幾所高校都積極估計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是相關實習工作,并為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但真正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的比例相當小,據我們回收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青威主要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有過實習經歷、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人數,平均占同期畢業生總人數不到30%,低年級的學生參與的實踐或實習人數更是寥寥無幾,大多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實習經驗嚴重不足,實際操作能力低,與企業的要求不相吻合;
三、學生就業觀念亟待轉變
大學生就業觀念一直以來都是大學生求職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們調查得出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現狀:(1)對就業崗位存在著過高的心理期望。學生的觀念仍未轉變,存在著傳統的“精英”思想和“特權”理念,特別是所調查的幾所院校均是一本院校,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就業期望值,即存在著擇業的優勢自負心理,在擇業時往往選擇傾向于較高報酬的企業。(2)擇業能力水平不高。具體表現在:A.自我認識不高, 多數大學生高估自己能力。B.擇業單過程中, 因未進行系統的職業規劃表現出被動性和隨意性, 缺乏科學性和主動性。C. 就業信息渠道相對狹窄,不能獲得足夠的職業信,對企業目標的擇取能力還不強,往往使他們改變原有的目標而采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最終導致就業的失敗。D. 職業規劃能力還比較欠缺。
1.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近幾年才在我國高校興起,但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高校大都有開展就業指導課程,但80%的高校學生在高校期間沒有參與就業指導或是自我明確的職業規劃,有17.8%的學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就業指導課程,但這些課程只是一種最初的、簡單的職業思考而已。僅有2.2%的學生(多集中在高年級)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過認真的規劃,而大一、大二的學生絕大部分仍未考慮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問題,多數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競爭意識。
2.對策及建議
高校大學生是我國就業領域特殊的群體,是新成長的勞動力,他們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但缺少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自身預期非理性化。在金融危機和現在國內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下,針對他們的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指導對策:
3. 繼續強化政府政策,鼓勵自主創業
(1)政府繼續拓寬就業渠道、完善相關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的多種所有制企業進行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支持,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政府應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出臺針對大學生的積極就業政策,為幫助大學生度過金融危機下就業的困難時期提供了政策條件。
(2)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政府在及時出臺政策的同時應從長遠出發,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更大發揮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基本拉動作用,總之,解決就業最好的出路是發展經濟。
4. 高校在指導和幫助大學生就業方面應加強自身的引導作用
(1)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高校應及時轉變角色,更好的發揮就業引導作用,建議學校盡早舉辦就業指導,使得學生在就業前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和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同時主動為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失業,據我們了解,中國海洋大學(青島)、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幾所學校均設置了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或學生工作處,開展相關就業指導課程或是與各企業聯合舉辦校園招聘會等,指導畢業生就業,多渠道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和信息。
(2)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高校在指導學生充分認識自我的前提下,也應及時解釋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和國家相關的政策及法規,引導學生對就業目標進行合理定位。如通過舉辦就業形勢講座、求職經驗交流會、與用人單位合作舉辦宣講會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應采取分類指導的方法。學生有了正確的就業觀,就不會出現大批“高不成、低不就”就業難的現象。
(3)從學科結構上看, 高校專業劃分、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拓寬、改造傳統專業, 培育新專業和特色專業, 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
5. 大學生應轉變觀念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自己要認清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類實踐活動, 增強就業競爭意識和能力, 以適應市場機制的人才需求。作為應屆畢業生,正準備踏入社會,所具備的能力大多只體現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缺少實際的經驗,對薪酬的要求往往也是不切實際,作為剛剛步入職場的新手,大學畢業生實際上需要公司對其進行必要的培訓,實際上只要畢業生們能夠合理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比如到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等,降低薪酬的期望值,懷著學習和積攢經驗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在當前金融危機企業需求與大學生供給結構不平衡情況下,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項關系重大的社會工程,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單靠政府、高校、畢業生和用人企業的任何一方都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得到更好解決。
參考文獻:
[1] 程良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訓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邵際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管理研究.職業時空.2010.
[3] 張 賀. 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9.
[4] 周 晨. 淺析金融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