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年金試行辦法》頒布已經四年,但大多數企業仍持等待觀望態度。尤其全球金融危機的現階段,減薪裁員成為職工、企業、政府關注的熱點,而處在沖擊最前面的金融行業、投資公司除維持正常的經營業績外,又如何經營企業年金這個產品,如何掌握制約企業年金普及的原因,筆者作為企業社保工作人員從企業角度分析影響企業年金發展緩慢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待企業年金早日在企業得到普及。
一、原因
1. 企業成本過高,制約企業年金的發展
企業的人工成本中除職工的薪酬外,還需根據薪酬計提以下幾項保險(以河北省計提標準為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工資總額的20%,失業保險職工工資總額的2%,醫療保險職工工資待遇總額的6.5%,工傷保險職工工資總額的 2 %(三類企業),女職工生育保險職工工資總額的1 %,以上幾險共需計提職工工資總額的 31.5%。此外還需計提公積金、福利費、工會經費,企業每增加一份薪酬同比需增加40%左右的費用。企業年金最高為上年職工工資的十二分之一,如再加上這8.3%,企業除正常的薪酬外還將負擔50%的相關費用。
除以上現有的成本限制,建立企業年金后的隱性成本也不容忽視。
目前國有企業人員構成中,退休人員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崗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必然沖擊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替代率。為平穩過渡,從已建立了企業年金的國有企業來看,都會拿出一定的資金對退休人員進行補助,以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替代率。按《企業年金管理試行辦法》的規定,除帳戶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限額有所規定外,其他管理機構的管理費按年金基金財產凈值收取,不言而喻,企業年金還未增值,成本卻已居高不下了。
尤其在全球經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都難以為續,如參加企業年金,如此高的人工成本、經營成本,使企業抉擇時不得不慎重考慮。
2. 企業高層和職工對企業年金的認知性不夠,影響企業年金的普及
目前的企業年金倍受關注,其主體主要是經濟專家和受托人、帳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等管理機構。而作為企業而言,不論是企業高級主管還是基層職工,都對企業年金缺乏必要的知識。在市場競爭環境的影響下,企業高層將有限的資金多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亦或是提高職工的即期收入,即便是對企業年金有所了解,也會因風險及回報的問題而顧慮重重。對于職工而言,多數看到的是即期收入的提高,而開展企業年金勢必會降低即期收入,造成理解的誤區,使企業年金的發展缺乏最重要的主體支持。
企業年金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對人才的“金手銬”,企業人才即使對企業年金有所認知,從發展的現狀看“金手銬”的作用并不明顯。人才市場流動頻繁,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的競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優勢在于對人才的即期工資福利上,長遠利益方面通過商業保險來達到目的。而對國有企業年青的人才而言,與其帶上20甚至30年的“金手銬”,不如跳槽到眼前利益高的地方。
3. 具備受托人、帳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資格的管理機構紛紛搶灘登陸,企業面臨抉擇困難。
現在企業年金正處于起步階段,具備受托人、帳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資格的管理機構把年金看作新的利潤增長點,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紛紛搶灘登陸。為了與企業合作,具備資格的管理機構通過當地社保部門或是研討會,或是考察形式網絡人脈,你方唱罷我登場,更有各管理機構之間形成了受托人、帳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一條龍的小團體,通過集體的優勢參與競爭。這種無序的競爭讓企業無從選擇。
讓企業抉擇困難的,還有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在《關于公布第一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的通告》中公布的37家管理機構中,除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工商銀行、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外,其他管理機構只在大城市設立分支機構。而企業從安全性角度出發,勢必希望各管理機構都在自己的監督范圍之內,即便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也希望被監管對象離自己越近越便于控制。基于這種想法,企業可能放棄最優方案,而會選擇與自己在同一地域的管理機構。
4. 各項配套政策不明確,限制了企業年金的發展
現階段,國家稅務總局針對企業年金未出臺統一的稅收政策是經濟專家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企業不僅要考慮年金列入成本的比例,同時年金發展到一定規模達到增殖的目的后是否對增殖的部分繳納增殖稅,也是期望國家出臺明確的稅收政策。從職工個人所到稅來看,職工繳納的企業年金能否扣繳應稅所得額,職工達到退休年齡領取企業年金時是否等同退休金不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些政策不出臺,企業等待觀望情緒不會消除。
在企業年金管理機構中,投資管理人是企業關注的重點。而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不穩定,使企業對投資的增殖產生疑慮。投資股票等權益類產品,收益大,同時風險也最大;選擇國債、中央銀行票據,風險小,但收益也較低。即使投資管理人有完善的投資策略和方案,面對不確定的市場,也很難達到增殖的目的。不難看出,只賺不賠的資本市場是消除企業憂慮的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目前的資本市場還不存在,企業的等待觀望其實也是對資本市場的等待觀望。
二、對策
1. 政府加大對金融行業的支持
從美國金融行業席卷而來的金融危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金融行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沖擊,因此出巨資來挽救整個金融市場。我國的金融行業雖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但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使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出現下滑,以經營貨幣、提供中間服務為主業的金融行業的經濟效益也不容樂觀。筆者認為適當調整有關政策對金融行業企業年金產品的推廣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以河北省養老保險政策為例,個人繳納養老保險的基數為不低于河北省上年企業平均工資的60%,不超過上年企業平均工資的300%,超出部分不再繳納養老保險;而企業繳納養老保險的基數為企業的工資總額,對于超出社平工資三倍的部分,同樣需繳納養老保險。如果將超出社平三倍的養老保險不再作為養老保險企業繳納的計提基數,即職工養老保險的征繳上限為社平工資的三倍,那么企業用這部分資金可以參加企業年金,使企業不再增加新的成本費用,又能為金融行業多了一項新的經濟增長點。當然,作為政府應嚴格這部分資金的使用情況,可以委托社保機構審核資金用途,在確認企業將該部分資金用于參加企業年金的事實后,再退還超出社平三倍應計提企業繳納部分的養老保險。
2. 加大對企業年金政策的宣傳力度。
對企業年金政策的宣傳,筆者認為宣傳主體應從經濟專家和受托人、帳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等管理機構轉變為社保部門。社保部門作為直接為企業服務的政府機關,既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又熟悉企業年金政策,而且企業職工退休養老金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更具有說服力,通過社保部門的宣傳,企業容易認知及接受。所以,筆者認為社保部門應加大對企業年金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的結果可能更易被企業領導層和職工接受。
3. 應建立具備企業年金資格管理機構的自律制度。
隨著具備企業年金資格管理機構的增加,企業年金產品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因為競爭的存在,各機構之間難免會出現為爭取一家公司或企業而采取各種手段。作為企業看到的是一種無緒的競爭,企業既很難作出抉擇,競爭機構之間也有傷和氣。因此,需建立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自律機制以保障各管理機構之間能各得利益,企業也能作出選擇。
當然,企業年金發展緩慢還有其他因素,從企業角度而言也不僅以上幾點,重要的是在不同方面盡快予以完善,使企業年金的發展有一片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