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揚地方精神是當今社會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弘揚地方精神,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框架內進行,突出地方精神的特色,與時俱進,使地方精神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本文探討地方精神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提出了弘揚地方精神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地方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弘揚 開放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在今天,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別是地方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地方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
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地方文化一定會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地方特點。傳統是人類共同生活的結晶,凝結著人類對自身對生活的理解,是一個群體共同生活的產物。所以文化傳統是產生于一個群體的歷代生活之中,成長發展于這一群體的重復實踐之中,形成群體意識,規定著大多數成員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所以,我們可以把文化傳統理解為地方精神,它以意識、品格、氣質的方式表現出來,成為一個地方共同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地方的核心。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之所以有所不同,與地方精神是有很大關系的。
地方精神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的,經過時間的沉積保存下來的。
一個地方擁有了自己的地方精神,就等于擁有了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作為一個地方的標志,發展的最好的宣傳音。
二、與時俱進,弘揚地方精神,進行文化創新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各形式形成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新的社會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不是對舊的社會意識的全盤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揚棄。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都具有歷史繼承性,都和以前時代的社會意識相聯系,它的產生和發展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為前提,是對前人思想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每個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是整個人類社會意識發展鏈條上的一環,如果沒有社會意識的歷史繼承性,整個鏈條就會中斷。
地方精神的發掘和弘揚是與一個地方的每一個歷史時期、現階段的發展相聯系的。弘揚地方精神也要求我們堅持與時俱進。2007年,當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的時候,整個中國都在為香港的繁榮而慶祝,人們從中得出結論,香港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于香港有它自己的“香港精神”。“香港精神”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身上可以看到“香港精神”的一個縮影,他出身于一個尋常百姓家庭,由一個平凡的學生、為生活而奔波的“孤單的推銷員”,達至今日的成功。他的人生經歷,折射出了香港由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漁村,演變成舉世知名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 他特別強調:讓我們大家同心攜手,團結一致,一起為重建和諧的社會,為香港的未來而奮斗。 香港精神正是在曾蔭權身上體現出來了。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發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業績。今天的香港,面臨新的創業挑戰,正需要這種香港精神。
云南省劍川縣白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2%,這里擁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文化,這種文化延續了上千年,已經開始內化為“劍川精神”。劍川擁有全國保留最為完好的白族建筑;彰顯白族歷史文化的石寶山石窟;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WMF)入選2002年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海門口遺址是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筑聚落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的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劍川的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是劍川勤勞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的,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文化需要與現階段劍川的縣情相結合,與時俱進,在改革開放中,弘揚“劍川精神”,創新文化,使之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弘揚地方精神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 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歷史的發展總是有所繼承有所創新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指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
地方精神的發展同樣要遵循這個規律。地方精神除了發展,還需要創新地方的傳統文化精神是地方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但由于這種文化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歷史特征,有時會發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傳統有時候會變成保守,會扼制人的思想、規范人的行為。因此,我們既要珍惜經過歷史的沉淀留下來的地方精神,又要在時代中發展符合現今時代要求能促進地方發展的新的地方精神。地方精神的發展和創新一方面要繼承傳統,但又要接受環境的挑戰,要不斷更新自身的內在精神,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內在要求我們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統一。雅斯貝爾斯説:“對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的了。它向我們顯示人類最廣闊的天地,給我們帶來生活所依據的傳統的內容,指點我們用什么標準衡量現世,解除我們受自己時代所加予的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來看待人。” 海德格爾曾説過,歷史是人存在的領域,人降生在歷史中,在理解歷史之前,已經不可避免地有著存在上的關系。在歷史時間的延續性上看,歷史必定作為生活領域構成了當代,構成了人的現實世界,歷史所包含的語言、傳統、精神等必然成為構成當代的要素。歷史雖是指過去之事,然而卻是有后效的東西,對后一代人來説總是先在的,每一代人都被“拋擲”到他的前輩所創造的歷史之中,在歷史的生活境遇中成長。歷史不僅作為一代人生存的“大地”,而且作為人類經驗的敘述,是每一代人不可能離開歷史去創造歷史。每個生活著的人都是在對歷史進行解釋、吸收人類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因此,我們弘揚和培育地方精神不能拘泥于歷史而要立足與現實,一定要植根于當地人民群眾的實踐,繼承過去、超越現實。
3. 開放與弘揚的統一
鄧小平説過:“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態勢已表明: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將世界不同地域、不同體制的國家推到相同的經濟河道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交往日益頻繁和緊密,使任何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都不可能在閉關鎖國的情況下進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每一個地方也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使得地方不得不處于一種開放的姿態中。地方精神的弘揚和發展也好在這種開放的狀態中得到發展。弘揚地方精神,要全面地了解當今世界,全面的了解國情,不僅要了解現在,也要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和未來。
弘揚地方精神,要立足于如何以更開放的姿態去迎接挑戰,加快當地經濟發展;要站在當今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更寬容的態度進行改革,有所創新;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07年第1版第36頁
[3]江澤民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頁
[4]金生.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
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54頁
[5]鄧小平文選.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