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征信法治建設給企業管理帶來新的挑戰,企業在日常管理、商業秘密保護、客戶資料安全保障,以及失信帶來的信用風險等方面都需要引起足夠重視,企業應樹立征信意識,健全企業征信管理制度,保護商業秘密及客戶資料信息,保證企業信用等級良好,并利用征信制度保障交易安全。
[關鍵詞]征信 企業管理 挑戰 對策
一、我國征信制度建設現狀
征信即資信調查服務,是信用風險管理服務中的一項最普遍、最基本的業務。它是專門的服務機構(即通常意義上的征信公司)代理客戶對交易另一方的資歷、信用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查和判斷,為決策人選擇貿易伙伴、簽約、確定結算方式或者處理逾期賬款、經濟糾紛等決策提供參考。我國征信制度的建立是迫于征信業產生和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以信用評價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的出現和發展,特別是1992年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企業資信調查服務的民營企業—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標志中國的企業資信調查服務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國的資信評級企業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征信業規模普遍較小,業務空間不大,更多地在做其他的市場調查業務,進行企業咨詢策劃的公司,兼做信用調查業務。
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發展階段,民營征信機構較大發展,以及外資機構進入。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規模不斷擴大,對企業信用調查的市場需求也在增加。各種背景的征信機構競相介入,加劇了征信市場的競爭。隨著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企業信用調查受到普遍重視,帶動了企業征信業的發展,一些民營征信企業發展起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它承擔了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建設工作,并同時開展企業征信業務。公司主要的征信產品和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信用報告、個人信用風險評分及系列評分、個人信用數據增值服務、個人信用風險控制解決方案等。
第三階段為21世紀初期的系統建設階段,其主要標志是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信用信息披露系統和以社會中介為主體的信用聯合征集體系的起步和推進。國家有針對性地在全國選擇了幾個重要城市試點運作。200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信息辦聯合印發《上海市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的試點辦法》,開始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的試點工作,它標志著規范的個人征信在中國正式起步。該系統已于2005年6月底、7月初進入測試狀態。在北京、浙江、廣東、重慶、陜西、廣西、四川和湖南8個省份實行聯網。
第四階段為人民銀行牽頭協調管理實施階段。主要從五個方面:一是加強征信法制建設,抓緊制定有關法規,包括征信業管理法規和關于政務、企業信息披露及個人隱私保護的法規;二是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促進征信機構蓬勃發展;三是加快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基礎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四是依法對征信市場進行監管;五是加強征信行業標準化建設。截至2008年3月末,人民銀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的企業及其他組織個數已經達到1357.5萬個,其中623.8萬個企業有信貸記錄,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數已達6億,其中1.09億人有信貸記錄。
伴隨著征信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征信立法也從地方立法向中央立法推進。2002年《深圳市個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實施;《上海市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2004年實施;《上海市企業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 2005年實施;《江蘇省個人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和《江蘇省企業信用征信管理暫行辦法》于2007年實施。早在2002年,人民銀行牽頭、17個部委參加,建立征信工作小組,開始研究提出《征信管理條例》草案,但因為涉及部門比較多,各方面要取得完全一致的認識并不容易。經過多次修改,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于2009年10月全文公布《征信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目前社會各界對該征求意見稿仍然存在很多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征信管理的立法完善是必然趨勢。
二、征信法制建設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挑戰
1.征信立法給企業管理增加了難度。征信使企業處于透明和公開狀態,但企業也需要對外隱藏其內部不利于己的某些信息。征信制度實施后,企業必須面對新形勢,將征信納入管理。企業信息中哪些內容需要隱藏,哪些內容可以公開,哪些內容應當得到廣泛宣傳,都是企業管理者要慎重考慮才能確定。《征信管理條例》中對個人信息收集作了比較嚴格的限制和保護,但對企業信息的收集范圍并無明確的界定,這就使得征信機構在收集企業信息時無所顧忌,一個企業不把征信納入管理范疇,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同時,征信涉及企業的信用等級評定,這種評定在企業經濟活動中會產生很大影響,甚至決定企業經營活動的成敗,因此企業必須將征信納入管理之中,征信制度的確立和實施為企業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2.征信制度為企業保護商業秘密帶來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要想在激烈競爭中謀求最大利益,就必須不斷開發新技術,優化經營管理方法,而一旦掌握了某種技術秘密或經營秘密,并據此獲得更多經濟利益或取得競爭優勢時,必然會在主觀上產生保密意識,客觀上采取保密措施。由于社會化大生產及國際經濟技術貿易的空前發展,高新技術的大量涌現,商業秘密由技術秘密擴展到管理秘密、商務秘密、工作秘密等,其價值日益凸現,在企業需要保護的信息中,商業秘密是最重要的內容。由于商業秘密本身沒有其他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和公開性限制,商業秘密就成為企業無限期獲利的基礎。但征信制度的設立為其他組織尤其是征信機構獲取企業信息提供了合法根據,為了獲取企業信息,征信機構會通過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已經完全公開的企業信息對征信機構沒有太大價值,征信機構只有獲取一般公開渠道無法得到的信息,才能贏得客戶,這種信息價值決定了企業商業秘密會成為征信機構的重要收集對象。為了保護商業秘密,企業必然要在該領域投入更大的精力。
3.征信制度增加了企業維護客戶利益的成本和法律風險。征信機構往往是從一個企業收集其他企業或個人信息,由于利益的存在,企業很有可能將本企業所掌握的客戶資料作為交易對象,比如通訊企業、金融企業或者是銷售企業都有可能將本企業的客戶資料轉讓給征信機構。企業在轉讓客戶資料時對該轉讓可能對本企業客戶造成的不利影響估計不足,一旦這些資料被非法利用,企業可能要承擔較大的法律責任。由于現代交易手段的便捷和高效,企業員工私自轉讓客戶資料而企業難以控制,但其法律后果要由企業來負擔,增加企業維護客戶利益的成本。在企業轉讓的信息中,大多數屬于個人信息,如果企業沒有經過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將客戶資料轉讓給征信機構,則可能構成對客戶的侵權行為,要承擔侵權法律責任。
4.失信懲罰制度使企業信用風險增加。征信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將使企業失信懲罰力度增加,失信后果嚴重,對于整體經濟來說,這是征信制度設立的主要目的和作用,但對于單個企業來說,失信將會使企業處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征信制度將會使失信企業處于社會公示狀況,從而使企業失信效果增大,企業失信面對的不再是處于交易的相對人,而是整個社會,因此可能一次并不嚴重的失信行為會導致企業無法預想的不利后果,從而可能淘汰出局。因此,征信制度對企業而言,增加了經營的風險。
三、企業適應征信法治建設的對策
1.提高征信意識,將征信納入企業日常管理。很多企業對征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企業尤其是決策層對征信的關注度難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企業管理和經營中缺乏制度保障和人員配備,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為此企業應當開展征信知識學習和征信意識培養,認真研究本企業可能涉及的征信問題,并制定必要的應對措施。將征信意識作為企業經營的一個重要方面,將征信要求納入到企業發展的規劃目標。必須克服企業經營活動中粗放管理,從本企業涉及征信制度的各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企業征信管理制度,從企業經營管理中找出可能不利于本企業信用的問題,從源頭上防止不利于企業的信息的產生,而不是單純的靠掩蓋不利信息來保持企業信用等級。只有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才是保證企業信用等級的治本之策。
2.健全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根據我國《刑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所謂技術信息,是指經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不為公眾所知曉未取得工業產權保護的,具有經濟價值的技術知識,包括制造某種產品或者應用某項工藝以及產品設計、工藝流程、配方、質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知識;所謂經營信息,是指經權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不為公眾所知曉的,具有經濟價值的有關商業、管理等方面的方法、經驗或其他信息包括企業的發展規劃和計劃、營銷方式、貨源、財務會計報表、客戶名單、談判底盤等信息。商業秘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業秘密具有保密性,不為公眾所知悉,二是必須采取了保密措施的信息,三是必須是具有商業價值的實用信息。商業秘密的價值和實用性是其生命,商業秘密必須是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的信息。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措施,從制度上設定保護的范圍、保護方法、責任以及違反保護規定的責任,盡最大可能保證本企業商業秘密的安全,以防止其他組織、個人獲取,從而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
3.完善客戶資料保護制度,明確企業和客戶的法律關系。企業要真正贏得客戶信賴,必須樹立對客戶高度負責的觀念,確保客戶資料的安全。建立客戶資料安全保護制度,以免由于自身過錯使客戶資料外泄,尤其在客戶資料的復制和拷貝方面健全責任制,以免出現本企業員工私自將客戶資料出售。與此同時,要和客戶以合同等方式明確相互法律關系,提前征求客戶是否同意由征信機構收集其信息,如果客戶不同意其信息被征信機構收集,則要依照征信管理法律來分析客戶資料是否屬于不需要經其同意就可以被征信機構收集的種類,明確與客戶的合同中是否存在信息保密條款。同時,企業應站在客戶角度看信息被征信機構收集是否對客戶產生不利后果,以及收集該信息的征信機構是否合法誠信等,以防止因客戶信息轉讓可能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4.誠實守信,保證本企業良好的信用等級。企業要經營,就要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要使企業在健全征信制度中獲得更有效的經營環境,必須注重自身信用建設。在涉及信用交易信息,即企業在貸款、使用貸記卡或準貸記卡、賒銷、擔保、合同履行等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有關的交易記錄,以及其他信息,即與企業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的行政處罰信息、法院強制執行信息、企業環境保護信息等社會公共信息方面不產生失信記錄,只有這樣,才可能使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被其他企業或個人所信任,才可能使企業經營處于良性循環。企業一旦發生失信事件,必須采取有效補救措施,化解失信危機,消除失信記錄,確保企業信用等級的良好。
5.充分利用征信制度,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征信制度的開放性決定了其他企業可以了解本企業的信用狀況,本企業也可以掌握其他企業的信用狀況,因此企業經營活動中既要考慮本企業信用的建設,也要利用征信制度來防范其他企業或個人信用不良給本企業可能造成的損失,在簽訂重大合同、進行相關投資的過程中,全面及時了解交易對象的信用狀況,避免與信用記錄不良的企業產生交易,從而預防給企業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周新輝:我國征信體系建設中的失信懲戒機制構建[J]. 財會月刊,2009(6)
[2]葉世清:征信的法理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3]陳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J]. 《浙江學刊》2008(3)
[4]陳斌彬:隱私保護與信用征信立法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