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其傳統文化絕不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許多優秀的文化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影響并將繼續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然,傳統文化中有些思想觀念已經陳腐過時,但是只要充分縷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必將發揮應有的作用。當前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尤其中國政府在處理金融危機時的果斷和有效,都為中華文明贏得了良好機遇,我們要加強“文化自覺”的反思,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潛力,在積極抗擊危機中走出從容的步伐。
一、金融海嘯中的西方文化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進而演變成金融海嘯,它給世界造成的負面影響之深,為200年的現代資本主義類似情況不能比擬。這次危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條件,使人們意識到需要坐下來冷靜思考:危機背后的文化因素究竟是什么?從深層次看,是西方文化的危機。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看,是西方企業文化出了大問題。思想指導行動,行動導致結果。美國奉行的是自由經濟理論,它認為“經濟人”是理性的,受到誠信、公正、公平等市場規則制約,能夠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反映到企業文化上,總的體現為“唯盈利是圖、唯股東是從”,法律和理性的絕對性使得道德邊緣化,而極小化的道德約束使得攫取私人財富的行為無止境和不擇手段,其結果必然是個體的理性導致群體的非理性。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如果每個企業都站在自利即所謂“理性經濟人”的立場上,大概如同沒有警察維持交通秩序的擁堵路口一樣,大家都為了自己而盡快脫身通過,其結果反而是越堵越嚴重,越堵范圍越大,也就是說危機將越發嚴重,企業統統都將被“套牢”,越陷越深無力自拔,企業深受重創,社會經濟也將元氣大傷。尤其是金融危機與高管高薪引發的強烈對比,一度顛覆了西方傳統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和股東價值理念,進而引發人們思考并重新構建商業倫理的新體系。這對過去“言必稱西方”的國內財經精英而言,是個有力的回擊。
從社會消費的角度看,金融危機的表現無論多么嚴重,歸根結底取決于美國的消費文化和信貸文化。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鼓勵的是高消費或超前消費,但這種消費主要不是實際收入增長所帶動的,而是由信貸資金拉動的。在長期的經濟繁榮時期,“欠債并非罪惡”的觀點已成為全國性的消費者口號。美國民眾長期以來習慣于透支消費,及時享樂,以至于最近兩年它的國民儲蓄率都是負值。不但民眾以舉債為榮,就是美國整個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甚至連美國對外侵略的錢都是從外國借來的,這都必然導致美國的存款大量減少,借貸不斷增加。而美國金融市場的過度繁榮,又將居民的夢想作了最大限度的提氣,把窮人批量生產成了中產階級。由此,美國社會的消費信貸盲目擴張,將不少還款能力低、信用程度差的居民推進了高負債的深淵。與此同時,美國經濟運行模式從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模式轉向了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模式,居民不是依據收入增加而是主要依據房產、股票財產升值相應的擴大消費。這種不重視儲蓄的超前消費文化為金融危機做好了最終的鋪墊。
二、以危機為契機,重拾傳統文化的自信
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直接啟示是:西方或美國不再是唯一必然的榜樣。曾經強勢的文化并非如想象中那樣強健,其道德并不比其他文化高貴,曾經不受質疑的觀念今天遭到顛覆,西方并不總是教主或楷模。簡而言之,金融危機帶給東方的是對西方模式的顛覆性的思考和理性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際金融危機,就要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尋求解脫。雖然我們的現代經營管理理念還很不夠,但是,中國銀行業在歷史中形成的創業觀念、學習風氣、犧牲精神等都深深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蘊,蘊含著無窮的價值,是任何外來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不能比擬的,置之今天仍是人類先進的、積極的文化,尤其在此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更是凸顯其優越性。“古為今用”“中學為體”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任何妄自菲薄的思想都會給我們的事業造成損失。我們要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建設屬于我們自己的銀行企業文化,這也是在金融海嘯中避險進而騰飛的重要途徑。
任何一種企業文化模式都不是憑空自生的,它的形成有著內在的路徑依賴性。一是對原有文化中優秀內容的繼承和發揚,尤其是已被證明對保證銀行長期穩定經營有著積極作用的核心價值觀。二是有選擇的學習和吸收其他銀行先進的企業文化。三是將歷史文化傳統與當今世界經濟客觀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而言,企業文化的再創造一定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創造性和規定性,應切合國際國內金融實際,并融合傳統文化的魅力,凝聚新的職業理念、價值理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規定性的銀行企業文化。與西方思維方式相比,在金融動蕩中,中華文化的“通變”思維對我們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尤其寶貴。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必然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厚悠久,反映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具有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態和內涵,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其中許多合理的有利于社會進步的觀念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三、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建設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面對金融海嘯,我國的商業銀行建設自身企業文化時,要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對國外優秀現代銀行文化進行學習、消化、吸收、創新,更要注意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從中汲取有效的營養成分,從而為我國的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善用中庸之道,追求可持續發展。看看西方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一個階段出現爆炸式增長,一個階段又進入衰退和蕭條,總是大起大落,西方的這一套極端做法正是中庸文化所不為的。《禮記#8226;中庸》中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之道要求想問題辦事情要講求恰到好處,不要有偏激,體現于消費觀上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所秉持的“量入為出”、“節制有度”,這與西方發達國家所謂的超前消費和超前享樂的價值取向顯然是大相徑庭的。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一些決策比較激進、投資大、擴張快的企業損失慘重,而信守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的企業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則表現的相對較好。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避免出現危機的基石,在銀行企業文化建設中要秉持中庸之道,才能推動金融經濟從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華爾街精英”以金融創新的名義吹起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來掩蓋納斯達克泡沫的破滅,但是這樣的金融泡沫一定也會破滅,因為它同實體經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背離到了極為荒唐的地步,最終的悲劇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從中庸的視角看,華爾街精英們搞的金融創新,沒有做到新而有“度”,嚴重超越了實體經濟的界限。反觀國內,“創新”這個詞一段時間以來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金融創新在金融產品差別化方面擔當起了重要角色,然而,隨著金融自由化、信用證券化以及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金融創新在給金融業帶來效益的同時,也使其在面臨傳統風險的同時面臨新的風險。實踐證明,對于創新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決不是越新越好,要以中庸之道,客觀冷靜的看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準確的把握好“度”。
其次,把握傳統“合和”理念,構建和諧企業文化。以“和”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和光彩,危機時期,必須更加重視和諧文化建設。“合和”思想源遠流長而又博大精深,西周的周太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孔子主張“和而不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更是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文化注重和諧與統一,不像西方文化追求分別與對抗。金融危機使得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的非道德性和不和諧性暴露無異:無人監管國際貨幣美元的發行,無人過問是誰在銷售有毒金融產品中賺錢和用什么手段賺錢,危機爆發后又站在自利立場上采取以鄰為壑的態度和政策,這一系列的不和諧引發并使危機不斷加劇。此時,和諧文化會凸顯它的價值,起到很大的潤滑作用。因此,“和諧”不但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想境界,而且更應成為現代企業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和諧思想處處閃耀著管理者的睿智,它的積極作用不僅在于能夠化解人際關系的緊張和沖突,還在于員工間通過彼此的理解和溝通,實現同心同德,相互協作,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把握合和理念,搞好和諧建設,用和諧文化將員工凝聚起來,確保隊伍不亂、力量不散、干勁不減、眾志成城抗擊危機。構建和諧企業文化需要從多方面努力:一是在堅持利益原則和人性原則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關系的和諧,這種和諧不僅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良好的溝通交流,還要有對金融業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在內部經營管理中創造一種整體與個體的高度和諧和相互融洽的良好內部環境。二是遵循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則,并且在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支持下樹立和諧競爭的新理念,追求真善美和諧統一的企業文化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