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侵權法中因果關系的認定方面,兩大法系歷經多年理論和司法實踐,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學說,碩果累累。尤其是作為大陸法系通說的相當因果關系理論,至今仍是法學界討論的熱點,對侵權法上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明確責任承擔范圍,從而更好的把握現今復雜繁多的侵權案件,做到客觀公正的歸責。
[關鍵詞]相當因果關系說 相當性 法律價值取向 事實原因 法律原因
相當因果關系學說首先是19世紀80年代德國弗萊堡的心理學家馮#8226;克里斯(Von kries)倡導的。馮#8226;克里斯基于可能性的數學理論以及社會統計學理論,認為可能性概念也可能在法律上適用。這種基于數學理論以及社會統計學理論對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的方法,毫無疑問是科學、合理的,馮#8226;克里斯也因使用這種科學的方法對因果關系進行分析而聲名遠揚。不久,其理論也逐漸被法學界所接受,他們在克里斯的理論基礎上對相當因果關系學說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從而形成了侵權法領域的相當因果關系理論。
一、相當因果關系說的理論基本及其價值
所謂相當因果關系說,系以行為人之行為所造成的客觀存在事實,為觀察的基礎,并就此客觀存在事實,依吾人知識經驗判斷,通常均有發生同樣損害結果之可能者,該行為人之行為與損害間,即有因果關系。馮#8226;克里斯認為,只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原因和結果之間才有因果關系:(1)它必須是損害的必要條件;(2)它必須在相當量方面增加損害的客觀可能性。由此可知,并非引起某個事件的每個條件都是原因,只有使這一事件在一般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某種結果發生的條件才是該結果的原因,才會承擔責任;如果該條件在一極其特殊的,或者極可能小的情況下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并且該條件是一種事物在一般進程中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則該條件不屬于導致結果的原因。臺灣著名學者史尚寬先生認為:“以行為時存在而可為條件的通常情事或特別情事中,于行為時依吾人知識經驗一般可得,而且其情事對于其結果,為不可或缺的條件,一般的有發生同種結果的可能,其條件與結果,為有相當因果關系。”換言之,確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準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結果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該行為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關系。
大陸法系的相當因果關系說最早出現于19世紀末的德國,是大陸法系在侵權法因果關系認定中適用最廣泛的理論。作為大陸法系的通說,相當因果關系說因為有其存在合理性和研究價值,所以在其產生的一百多年里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
其一,相當因果關系說將“條件判斷”和“相當性判斷”有機結合了起來,合理的確定了責任的范圍。相當因果關系的構造可分為“條件關系”和“相當性”兩個組成部分。其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首先確定造成該損害結果的條件,而后再借助一般社會經驗對這些條件進行判斷,進而斷定造成該損害結果的原因,確定損害賠償的責任范圍,避免了單純采取條件說所造成的因果循環,牽連范圍過寬,一概而論使每一個有牽連的加害人均承擔責任的責任范圍過寬現象。
其二,相當因果關系說將“可能性”納入判斷因果關系中,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因為“可能性”判斷一般取決于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經驗與見識,所以在依據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某侵害行為是否為某損害后果的原因時,并不要求受害人對因果關系的證明達到精確和絕對的地步,只需證明該侵權行為依一般社會經驗極大的增加了損害的可能性即可。如此則極大地減輕了受害人的舉證責任。突出表現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在該類案件中一般采用“蓋然性”的方法確定原因和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例如,某化工廠污染了某居民區的水源,該居民區大部分居民喝了該水之后均呈現出不同輕重的中毒情況,則該居民區居民只需證明該化工廠侵權的“極大蓋然性”即可,而無須親自證明該蓋然性已經達到了確定性的程度。
二、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缺陷
雖然相當因果關系說已逐漸被大陸法系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相當因果關系說亦有其固有的理論缺陷:
其一,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可能性理論易造成使用的差異性。由于因果關系說的可能性理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行為人對極大增加損害結果的可能性理論并不能提出精確的認定標準,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國家或同一地區,同樣適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其判決也是見解歧異。另外,法官在裁案時,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可能會出現法官因同情被害人而認定因果關系之存在,造成裁判不公。
其二,相當因果關系說缺少必要的法律價值取向。美國著名的法律哲學家埃德加#8226;博登海默認為“價值判斷在司法過程中會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價值判斷在法律制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它們被整合進了作為判斷客觀淵源的憲法規定、法規以及其他種類的規范中。”由此可見,價值無論在司法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借助數學及社會統計學理論對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可是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畢竟是法律問題,而法律問題的解決就必須注意到公平和正義的價值取向,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對此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
其三,相當因果關系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并不能對社會中發生的所有的侵權案件判斷其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并且有些案件并不適宜采納相當因果關系說,如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侵權案件。
三、相當因果關系說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完善
毫無疑問,相當因果關系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研究價值,較符合我國目前的具體國情,有其存在和生長的沃土。但是相當因果關系說在我國理論和實務運用中存在的缺陷也應引起注意。本文針對相當因果關系說在判斷標準上的種種不足與欠缺,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應準確理解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中的“可能性”,使因果關系判斷清晰化。即一般有發生同種結果之可能者,其條件與其結果為有相當因果關系。“若無該行為,通常不會發生該損害的場合”和“若有該行為,通常會發生該損害的場合”。準確理解“相當性”,有利于準確判斷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有利于削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所帶來的不公。
第二,因果關系的認定應結合價值判斷,采用兩分法,從“事實原因”和“法律原因”兩方面來判斷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江平教授認為,應當按照兩分法思路來考察因果關系:“第一步被告行為或者應由其負責的事件是否在事實上屬于造成損害發生的原因?第二步,造成損害的原因是否是應負法律責任的原因?”[4]因此,認定事實原因時,鑒于我國無陪審團制度,法官可以采用“折衷的相當條件說”,將被告實施行為時以一個理性的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的因素納入條件范圍。在判斷法律原因時,法官應將法規目的說融入相當因果關系說。法規目的說認為在法規性評價因果關系和認定成立損害賠償義務時,歸責必須與侵權人所違反的法規保護范圍或法規目的相吻合。就其實質而言,法規目的說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是主張舍棄任何特定的標準直接依法規之內容及目的決定因果關系的有無。在實踐中,大多數學者主張,損害應否賠償,首先須認定其有無相當因果關系,其次再探究其是否符合法規之目的。換言之,加害行為與損害之發生之間雖有相當因果關系,但在法規目的之外者,仍不得請求損害賠償。
第三,因果關系問題早在古羅馬時代就已經產生,但由于當時社會結構的簡單,社會生活的單調,大多侵權案件都比較簡單,因而因果關系較容易判斷。但從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社會結構日益復雜,人們生活逐漸豐富,侵權案件也大量增多,日益復雜,難以把握。因此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問題,不應一概而論的套用某一理論學說,對一些不適合適用相當因果關系說的案件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適用更適合這一案件的理論學說,從而更好的體現立法的價值。例如,在一因多果的案件中我們可以適用必要條件說,可以有效排除無關因素,提高訴訟效率;在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的案件中,可以采用實質因素說,則有利于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確立。
作為大陸法系的通說,相當因果關系至今是法學界討論的熱點,對侵權法上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明確責任承擔范圍,從而更好的把握現今復雜繁多的侵權案件,做到客觀公正的歸責。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205
[2] 史尚寬,債法總論,臺灣,史泰容出版社, 2000: 161-170
[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 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527-528
[4] 劉信平,侵權法因果關系理論之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131
[5]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