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中最常用的兩種策略便是歸化與異化。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這種歸化與異化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及其局限性以及對譯文文化內涵的影響。
[關鍵詞]韋努蒂翻譯理論 歸化 異化
在翻譯應該如何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內部基本上分為兩派。一派學者主張歸化(domestication)。另一派學者則主張異化(foreignizing)。“歸化”型翻譯主張譯文要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認為譯文的表達方式應是完全自然的,并要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異化”型翻譯認為譯文應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要盡力保留原文中的語言的方式,以達到豐富譯入語文化和譯入語的語言表達方式的目的。本文通過分析研究韋努蒂譯文和進行翻譯時所表現出的或是“歸化”或“異化”的傾向,表現語言表達方式,目的,表現成因分析,認為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受到翻譯目的的影響,如果采取 “歸化”的翻譯策略,譯文就照顧了譯文讀者的文化期待,便于譯文讀者的理解。如果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則譯文忠實了原作的語言風格和所屬文化。
一、歸化翻譯觀
德國早期思想家施萊爾馬赫早期曾提出兩種翻譯方法:不是譯者不打擾作者,盡可能讓讀者靠近作者;就是譯者盡量不打擾讀者,盡可能讓作者靠近讀者。韋努蒂從中得到啟示,在他1995年的專著《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將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植入社會文化、政治、意識形態、歷史等大背景中,考察了從十七世紀到當代的西方翻譯狀況,揭示了“通順的翻譯”策略一直在西方翻譯史占主導地位。韋努蒂發現,在當前英、美強勢文化中外國文學的譯入仍然通常采取歸化策略,譯文通順、流暢、自然,看上去像是譯語的原作,鮮見翻譯的痕跡,譯者似乎隱了身,翻譯因此變得透明。而對譯本的選擇遵從歐美本土常見的美學標準,譯本的內容必須符合他們原來對這些外國文化的設想,不符合設想的則被刪除。那些選中的譯本還要加入大量適合譯語受眾接受的解釋性材料,或隨意對原文進行刪減,使譯語內容滿足接受者的嗜好和偏見。這種類型的翻譯以強大的力量完成了對外國文化身份的塑造和構建。因為歸化的翻譯總是依據譯入語的語言、文化、詩學規范和意識形態對原文進行改寫,對譯文進行調整。韋努蒂又指出,交際是翻譯的基本目標和功能。在介紹外國作品時,為了體現出本國語言和文化的特色,譯者往往傾向于用本族語的風格來“重寫”以達到翻譯的通順,而忽略了外國語言原有的風格。在翻譯實踐中,很多試圖建立社區的譯者承認翻譯中的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并努力采取各種策略來彌補這種差異。韋努蒂以為,譯者應該像透明玻璃一樣,把交際信息不加任何修飾和增刪,原原本本地傳遞過來。但這樣做勢必忽略了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從而給譯文讀者一種幻覺,即他們閱瀆的不是翻譯作品,而是外國文本,是外國怍家活生生的思想。
二、歸化翻譯的表現形式及歸因
歸化在翻譯上是指遵從譯入語文化的語言傳統,譯文讀起來地道生動,但無法保留源文本的文化特征。異化與之相反,保留了源語文化的語言特點及文化特征,然而卻影響了譯文的可讀性。從17世紀到當代的西方翻譯,歸化策略一直占有主導作用,“其根本原因是要以西方的意識形態為標準,在英語中形成一種外國文學的規范。是以民族中心主義和帝國主義文化的價值觀,來塑造外國文本的。”(郭建中,2000:98)“歸化起到了鞏 固目的語文化規范的作用。就英美文化而言,這是一種文化殖民主義的表現。翻譯是一種文化政治行為,把外國文化打上目的語文化意識形態的烙印。(郭建中,2000:)
三、反對歸化翻譯與歸化譯論的局限
幾百年來,英美兩國一直提倡簡明的寫作風格。英語翻譯的流暢風格與英語寫作的簡明風格有著內在的聯系,追求簡明的寫作必然要求譯文的流暢。流暢翻譯實質上就是從源語向目的語歸化的過程。這種歸化傳統始于17世紀的英國,從德南姆、德萊頓到泰特勒,再到奈達,都主張歸化翻譯。這種翻譯策略實際上把語言看作交際的工具、思想的外衣,把翻譯看作是意義的再現。其隱含的假設就是:意義是恒定不變的、帶有普遍性的,在語言和文化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表述方式的改變所造成的能指的變化,特定文化背景中語義結構在上下文中的不同,以及目的語文化規范和價值觀對翻譯行為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可以忽略。韋努蒂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借鑒德里達的理論,認為原文并沒有所謂的恒定不變的意義,有的只是意義的差異和延宕。“意義是一種多元的、偶然的聯系,并非單一的、恒定的實體,因此翻譯不能以數學意義上的對等或一一對應的概念來評判。”所謂透明通順的翻譯只能是誤入歧途。在當代英美翻譯流派中,奈達的翻譯理論是典型的歸化翻譯理論。奈達認為“動態對等的翻譯,其目的就是追求語詞的完全自然”實質就是要消除語際交流中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韋努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里所渭的交際,既緣起于目的語文化,又受制于目的語文化,其實是一種利己的解說。因此,這種交際與其說是信息的交流,不如說是為了自身目的的對外國文本的挪用。”奈達以交際為出發點的翻譯理論并沒有充分地考慮翻譯過程內在的源于民族中心主義的篡改。奈達提出要在譯語讀者中產生“與源語讀者相同的反應”,其實否定了不同語言和文化間的差異,是一種文化暴力。
四、異化的翻譯觀
韋努蒂使用‘異化’是指,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某些異域特色,以此來故意打破目的語的傳統。主流文化總是要遏制譯文中的異域特色,采用異化翻譯是對主流文化這一心態的挑戰,因而代表了對于國際事務的“戰略性的文化干預”。韋努蒂給異化翻譯的定義是:“異化翻譯中的‘異化’一詞并不是指對存貯于外國文本中的精髓的一個透明的展示,而是有其本身的價值,它是一種戰略建構,其價值是依當下目的語的情形而定的。異化翻譯展示外國文本的不同,但只是通過破壞流行于目的語中的文化符號來做到這一點。異化翻譯必須偏離本民族語言的規范,培育一種相異的閱讀經歷,比如,選擇翻譯某個被本土文學常規所排斥的外國文本, 或者是使用邊緣化的話語來翻譯。”異化翻譯旨在反對翻譯理論與實踐中的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是出于民主化的地緣政治關系的考慮。韋努蒂認為,提倡異化翻譯而反對英語翻譯傳統中的歸化原則并不是為了摒棄文化政治議程,這種提倡本身就是一種議程。他采用了劉易斯的“妄用式忠實”的說法。劉易斯使用這個概念來指稱一種“另類的激進的文學翻譯方式”。韋努蒂認為翻譯對原文的再現不可避免地帶有解釋的因素,因此總是有得有失。這種翻譯策略可以被稱為是一種“抵抗”,不僅僅是因為它避免通順,更是因為它向目的語文化發出挑戰。
五、韋努蒂倡導異化翻譯觀的表現形式及歸因
韋努蒂倡導異化翻譯觀,反對英美傳統的歸化,主張異化的翻譯,其目的是要發展一種抵御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在韋努蒂看來,翻譯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種族中心主義的干擾,外國文本在被翻譯的過程中,總會被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然而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來緩解這種狀況。一是“譯者可以選擇與譯人語文化格格不入,或是在譯入語文化中處于邊緣位置的原作,進行翻譯,起到介紹外來文化的作用。然而在翻譯中,卻使用可讀性強,地道的譯入語表達方式,能夠提高譯文的可接受性。這種策略便是一種消解。二是譯者可以選擇與譯入語文化接近的原文,再用不規范的譯入語表達方式來翻譯。” (Venuti,2004:310)以上兩種方式很好的做到了抵抗種族中心主義,同時又很好的保證了譯文的可接受性,不失為可取的翻譯策略。韋努蒂提倡的異化翻譯觀是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的。他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停留在語言文字層面上的歸化與異化,而考慮到了文化的因素,關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前宗祖國與前殖民地的權力關系。
六、韋努蒂的異化譯論的局限型
盡管韋努蒂的異化翻譯觀有極的意義,然而也有著自身的局限。韋努蒂提倡的異化翻譯觀適用于從弱勢文化到強勢文化的翻譯;那么如果轉換一個方向,從強勢文化翻譯到弱勢文化,再使用異化翻譯觀 ,無疑又是將強勢文化的意識形態強加于弱勢文化,也是文化霸權與種族中心主義的表現。那 么這是不是意味著,韋努蒂所提倡的異化翻譯觀只適用于把英語作為目標語的翻譯?這正是這一理論的局限性所在。針對韋努蒂的觀點,許多譯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是皮姆(Pym)。一是皮姆認為 ,雖然在英美國家出版的書籍中,由其它語種翻譯過來的譯作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由于出版書籍總量龐大,因此事實上譯本的數量也是相當多的。二是在由其它語種翻譯成英語的時候,也并非一直采用歸化譯法,有時也會采用并不流暢的譯入語表達方式。三是歸化譯法并非只出現在以英美國家語言為目的語的翻譯中,在以其它國家語言為目的語。
七、結論
本文闡述了當今西方翻譯界的情況,分析了在翻譯界歸化策略占主導地位的表現形式及形成原因,闡述了其利弊。為了打破種族中心主義,保持個民族的種族多樣性,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8226; 韋努蒂反對譯者隱身,提倡保持源語語言特色的異化翻譯觀。盡管韋努蒂的翻譯觀還不夠全面,然而它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片新的視野,使我們從傳統的只關注語言層面的歸化與異化,轉移到了文化層面的歸化與異化,更加關注翻譯的意識形態與權力關系。這有利于反對種族中心主義和 文化霸權,保護文化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Venuti,Lawrence(ed) 1992 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 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 [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孫致禮.翻譯的異化和歸化[J].山東外語教學,2003
[3]郭建中.翻譯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98.
[4]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化[J].中國翻譯,2001,(3)
[6]郭建中:韋努蒂及其解構主義的翻譯策略,中國翻譯2000(1),51
[7]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到異化[J].中國翻譯, 2002(1):40-44.
[8]蔡平.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 2002(5):39-41.
[9]顧海濱.歸化與異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譯中的運用-以英語隱喻翻譯為例[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07:7.
[10]熊兵.文化交流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中國科技翻譯, 2003(3):5-9.
[11]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中國翻譯2002年 5,26
[12] 李智、王子春:譯者,異也,中國翻譯 2006年4, 32-36
[13]林克難:對理論沉寂期的反思,中國翻譯1998年(6),9
[14]蔡平:翻譯方法應以歸化為主,中國翻譯2002年(5),39-41
[15]陳正發:也談 歸化”與“異化”,外語教學2006年(1),第66-71
[16]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中國翻譯2002年(5),39
[17]謝天振:國內翻譯界在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誤區,中國翻譯2001年(4),2
[19]劉軍平:解構主義的翻譯觀,外國語 1997年(2),5
[20]王東風:《解構“忠實”——翻譯神話的終結》,中國翻譯2004年(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