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慈善超市在我國各地大量涌現,同時也面臨著發展中的諸多困難。作為慈善與商業結合的一種新型組織,其根本定位不夠清晰,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本文認為,無需諱言慈善超市的商業性質,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其有更大的自主性,鼓勵其競爭,實現網絡化,加強人員培訓和流動,是發展我國慈善超市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慈善超市;監管;競爭;網絡化
一、引言
“慈善超市 ”陸續出現在我國大中城市,甚至還出現在一些農村地區。根據國家民政部的統計,截至2007年9月,全國共建成5721家慈善超市。但是,我們也看到大量慈善超市的經營狀況并不是很好。據某省民政廳官員介紹,該省最多的時候曾經有2000多家慈善超市,現在能夠正常營業的卻不足100家。作為慈善和商業結合的一種新型組織,為什么會陷入困境?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呢?
本文將對我國慈善超市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對隱藏在背后的問題加以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我國慈善超市的困境
1. 慈善超市的定位不明
我國的慈善超市出現在1993年,但其大規模發展,卻是在2004年民政部通知以后。2003年開始,居民捐贈物品、困難群眾免費領取生活用品的慈善超市在一些城市紛紛涌現。2004年7月,民政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大中城市推廣,建立慈善超市這種社會救助模式,加強對城市困難群眾的經常性生活救助。與美國由民間自發形成的公司身份不同,我國慈善超市有很多是被當地政府、慈善總會等“掛牌”經營的。其中很多都不具備法人資格(有一些注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更多的是依托街道、社區經營)。所以,我國的慈善超市對當地政府、社區有很強的依賴性。有許多人認為慈善超市只是一種新型的物資交流平臺,把社會上閑散的物資收集起來,實現扶貧幫困活動的日常化、長期化,是傳統的扶貧幫困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們認為這種流行的觀點存在著諸多問題,也導致了慈善超市發展的困境。
作為對比,美國的GoodWill是一家從事慈善事業的公司,當然具有法人資格,其盈利能力在全美的商業機構中排前20名之內。當然,它接受捐贈、也大量雇用殘疾人士,體現了一個慈善組織的特點。但是,歸根結底仍然是一個公司——一個非營利的商業公司。
我們認為,我國有很多人忽視了慈善超市的商業特點,過于強調其扶貧幫困的特點。由此帶來很多問題:慈善超市的物資依賴于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提供,數量有限而且結構很不合理。一些能夠自己募集捐贈的慈善超市,由于不具備法人資格,無法向捐贈者開具免稅發票,這就限制了他們募集捐贈物資的能力。由于多數慈善超市的所屬不明,一旦出現變故,很難確定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
2. 沒有形成可持續的經營模式
我國的多數慈善超市開始建立的時候,往往會得到來自于各個部門和單位、個人的捐贈物資,有些還享受其他特殊待遇。但是,缺乏后繼貨源成為一大難題。來自于社會的捐贈有其不確定性,僅僅依賴民政部門或者慈善總會等組織的話,常常會無米下鍋。即使獲得一些補償,往往也難以長時間持續下去。如何形成慈善超市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目前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
在我國一些地方,比如廣州市的慈善超市,向當地的困難群眾發放“慈善捐助物品領取票”,憑票領取物品。這樣的經營模式,必然會導致坐吃山空。
僅僅依靠捐贈物資的話,其商品的數量、品種極為有限,對于貧困家庭缺乏吸引力。對于一般消費者,則很難把他們吸引過來。這樣的結果,大多數慈善超市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失去了發展的能力。
3. 封閉式管理
現在大多數慈善超市規模很小,有些甚至就是個人的小店,其發展能力極為有限。雖然很多地方統一向慈善超市發放捐贈物資,但是,慈善超市之間的溝通渠道很少,經營信息和經營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我努力。
由于慈善超市規模小,很多方面管理不夠規范,也容易出現問題。因為慈善捐贈的企業也好、個人也好,他們愿意看到捐贈物資能夠公正、透明、有序地分發到困難人群的手中。目前的管理方式,很難杜絕不公正的物資流用。從長期來說,這也就傷害了捐贈者和被捐贈者的利益。慈善超市一定要公開、公正,把慈善超市從封閉式的經營中解脫開來,是發展慈善超市的當務之急。
4. 人才缺乏
說到底,人才缺乏是限制慈善超市發展的關鍵因素。這里包括兩種人才,一種是經營人才,一種是專業志愿者。由于很多人把慈善超市當作慈善物資的發放點,忽視了慈善超市的經營管理,往往讓社會上的老弱病殘人士去管理慈善超市,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慈善超市的發展。而且,由于慈善超市的性質,經營者領取的報酬很低,所以很難吸引到有能力的人士來加入,對管理者難以起到激勵的作用。
還有,使用志愿者是慈善超市的一個特點。由于慈善超市的定位很低,對志愿者的要求也很低。由于只能夠進行簡單的工作、而且缺乏回報,志愿者的熱情也很難長期持續下去。這種惡性循環,阻礙了慈善超市的發展。
三、我國慈善超市的出路
1. 慈善和商業的結合
慈善超市是慈善和商業的結合。那么,應該如何結合呢?據某地調查,有超過90%的慈善超市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其實成為政府扶貧事業的延長。但是,既然采取超市的形式,政府的資助必然是有限的,而且,如果資助不當的話,還會影響市場的正常秩序。我們認為,無需諱言慈善超市的商業性質,而且要追求利潤。非營利事業的慈善超市并非不能盈利,只不過是獲得的利潤不能用來分紅,只能用來進行慈善事業。
當然,這就要求我們對慈善超市的監管必須加強,因為慈善超市享受到免稅等政府的優惠政策。應該允許慈善超市進行營利性的活動,把營利性的活動和非營利性的活動加以區分,并且規定不能超過一定的比例。在有關會計處理中,能夠把營利和非營利的部分明確地區分開來,單獨加以核算。
2. 經營模式
現在的許多慈善超市難以為繼的根本在于沒有形成可持續的經營模式。探索各種可持續的經營模式。比如,商業企業可以拿出來部分柜臺,建立慈善柜臺,優先雇用殘疾人員,主要銷售一些捐贈物品和二手物品。這樣的話,慈善柜臺既可以利用商業設施和商業網點的各種優勢,又可以體現自身的特點。
另外,還可以把一些慈善超市外包給商業或者社會上的其他組織和個人,在加強監督的前提下,允許其與其他商業組織展開競爭,提高服務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可以根據有關合同解決。
相比較而言,日本的慈善組織,很多依靠有實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我國的慈善組織更多的是以來當地政府。我們認為,這些特點都是與其發展的特點相對應的。但是,我們也認為,總體來說,民間商業上的許多手段都可以運用到我國慈善超市的經營上來,因為民間的商業組織要經受競爭的考驗,有較強的生存能力。但是,為了維護慈善的特點,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監督。歐美國發達國家的慈善組織,有很強的經營能力。
3. 管理模式
封閉化的管理模式,已經在許多慈善超市中顯現出來。僅僅依靠個人或者設區的力量,是不可能把慈善超市搞好的。上海市的愛心公益服務社等組織搞得比較好,全市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但是,這種管理方式仍然存在著的問題是,自上而下的部分多、自下而上的部分少,而相互之間的溝通和聯系非常少,還沒有真正形成網絡式的管理體系。
慈善超市之間缺乏競爭,也是一個問題。現在基本上是按照地區,畫地為牢,各自劃分勢力范圍。這樣的結果,慈善超市之間根本沒有競爭關系,干好干壞一個樣。我們認為,慈善組織內部也應該形成一種競爭的氛圍,或者相互之間人員流動的機制,這樣的話,有利于慈善超市的健康發展。
4. 經營人才
很多有關人士都在呼吁政府對慈善超市加大支持力度,但是,我們認為,人才缺乏其實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由于把慈善超市定位在慈善捐贈物資發放的這個層面上,忽視了慈善超市募集、經營、人才培訓等重要工作,而且待遇偏低,阻礙了優秀人才進入慈善超市。其實,慈善是一個富有創意的事業,需要大量具有創新思想的優秀人才的加入。
一方面,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提高有關人員的待遇水平。另外,積極吸引優秀的經營人才作為自愿者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我們習慣于邀請工商界人士捐款捐物,卻很少邀請他們獻計獻策。特別是,在具體的經營中,很少把專業人員納入。這就造成了目前經營人員缺乏的局面。
還有,大量志愿者的參加,是慈善超市發展中的一個特色。但是,目前的志愿者專業化背景比較低,往往在做一些非常低級的事情。如果我們吸收優秀的經營人才加入,然后邀請他們和志愿人員共同進行培訓,不但可以培養出來大批的專業志愿者,還可以大大提高慈善超市的經營效率。當然,慈善超市和商業超市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在培訓的過程中,不是單方面的灌輸商業思想,而是志愿者和專業人士共同努力,營造慈善超市的獨特文化氛圍。
四、政策建議
通過分析,我們認識到慈善超市在我國方興未艾,正在迅速成長。當然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更多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慈善超市自身的努力,我們認為,我國慈善超市的發展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慈善超市把慈善和商業結合起來,必須立足商業,同時加強監管,才能獲得長期發展的能力。
(2)在經營模式上應該大力創新,鼓勵政府、企業、個人參與,鼓勵慈善超市與民間企業競爭,相互之間競爭,提高其競爭力。
(3)要實行網絡化、信息化管理,鼓勵慈善組織相互間的溝通和交流,打破畫地為牢的做法,切實提高服務水平。
(4)人才是關鍵,一方面要吸引優秀經營人才,另一方面要用好志愿者,培育專業性的志愿者,加強人才培育和人才流動。
短短的幾年間,我國的慈善超市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我國一定會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富有活力的慈善超市,為社會各界服務。
參考文獻:
[1] 民政部. 關于在大中城市推廣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N], 2004.7.
[2] Goodwill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Inc. http://www.goodwill.org/[Z], 2010.3.
[3] 跡田直澄. 利益を上がる!NPOの経済學[M], 集英社, 東京、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