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客觀上鼓勵了廣電的政企不分和壟斷地位,那么在三年試點期后,我們如何期望一個開放的、市場化的廣電橫空出世?
在廣電、電信兩大利益集團的博弈之中蹉跎十年的三網融合,近日終于在國務院的斡旋之下艱難破冰。據悉三網融合的階段性目標被確定為:2010年至2012年,重點開展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2013年至2015年,從業務、產業格局到監管體制,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三網融合通俗地說就是讓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都能提供看電視、打電話、上網等信息服務。在中國,互聯網接入服務商是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基礎電信運營商兼任,因此電信網和互聯網的融合程度已經很深,而與隸屬廣電系統的廣電網之間則壁壘森嚴,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交叉型的新興業務也屢屢因為利益紛爭而受到遏制和封殺。
據廣電系統知情人士透露,在此次最終拍板的試點方案中,三網融臺爭議焦點——IPTV、手機電視的集成播控權,盡數被廣電總局取得,電信系統將專注上述新媒體業務的傳輸,電信企業開展視頻相關業務需向廣電系統報批。同時,廣電正式獲準進入電信重要業務領域——互聯網接入、數據傳送及IP電話業務。也就是說,在試點期內,電信、廣電面臨“不對稱進人”的競爭格局,而且在被認為是三網融合發力點——IPTV、手機電視等視頻業務上,電信運營商被定位于單純的傳輸管道。這份試點方案被外界解讀為,國家給尚未完全政企分開,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廣電系留出了三年的先發優勢。
廣電“得勢”未必得利
在目前的政策保護之下,廣電能成為最后的贏家嗎?引爆了美、日、韓等國信息產業和傳媒產業的三網融合效應能否在中國重現,推動目前處于爬坡期的寬帶網、3G網和亟待振興的文化創意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答案非常不容樂觀。廣電自身面臨體制改革、網絡整臺等幾大難關,以及攻克這些難關所需要的巨額資金缺口。而廣電攻堅的效率和質量,將直接決定三網融合的進程和發展前景,乃至信息、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目前電信網向廣電領域的滲透可謂蓄勢待發,電信運營商需要做的只是升級網絡設備,加強帶寬,讓傳輸通路更通暢,以及等待政策放行。而廣電雖然獲得了電信領域的入場券,卻還難以將電信業務吃到嘴里。原因就在于,由于體制和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有線電視網是分級建設,分級管理的。據統計,目前以省為單位運營的有線網有15個,以地市為主體的有線網有300-400個,而以縣為運營單位的則有上千個。網絡的分散特性與話音業務和數據業務的跨空間屬性相矛盾。廣電要將旗下這數千張有線網“碎網合一”,實現物理上、業務上的互聯互通。
按照廣電總局的規劃,2010年內實現“一省一網”的整臺目標,之后再將各省的網絡整合成一張網,實現全國一張網,同時將在2012年內組建國家級有線網絡公司。業內人士對“一省一網”能否在年內實現均表示質疑。碎網整合是廣電系統內推行十多年的工程,幾乎是從“三網融合”這個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推行。目前,僅廣西、海南、江蘇、陜西等10多個省份完成了全省有線網絡整合。有些省份的碎網整合甚至還未啟動。之前各地廣電早已事實性展開有線網的互聯網接入業務。然而,由于各地有線網的物理網絡均為“各自為政”狀態,都必須通過聯通、電信等電信運營商的端口,接入互聯網。
碎網整合之外,有線網還需要進行數字化改造等,實現模擬信號的數字化傳輸,還需要對單向廣播模式進行雙向通信改造,同時還需要進行網絡擴容,加強計費、尋址等管理功能。這也就是廣電喊了多年的NGB(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下一代廣播電視網)。
有證券分析師算過一筆帳,要實現NGB目標,廣電每個省的有線網整合、改造都需要有200億到500億元的投入,全程全網改造意味著超過6000億元的投入。相比之下,2009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為1852.85億元。自有資金加上有限的財政撥款,廣電仍面臨巨大資金缺口。近年來,廣電高層多次公開表態,歡迎社會資金參與廣電系統的改造、轉型,不過很難想象社會資金會對資金需求巨大而回報周期漫長的基礎網絡建設產生興趣,何況還有不確定的政策、體制等風險因素。
除了設備、技術層面的資金投入之外,廣電體制層面的努力也必不可少,各地碎網的產權整合將是更大一筆投入和更大的考驗。一直以來圍繞三網融合的預備工作,廣電內部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之間,地方與總局之間的利益博弈曠日持久。
目前來看,尚未做好競爭準備的廣電系正在通過國家權力的介入,以監管之名發牌照、設門檻,保護既得利益。如果廣電自身的改革效率和效果難達預期,三年試點期后,廣電系統的開放程度能有多大?未來整個產業的競爭規則又將由誰制定,如何制定?這恐怕是產業界目前最為擔心的問題。
保護太過就成了扼殺
以美、日、韓等國的發展經驗為參照,三網融合之后,電信網、廣電網之間的渠道競爭,將有助于提升內容提供商的地位,促進電影、電視、動漫、音樂等文化行業的蓬勃發展。在內容積累和運營方面具有優勢的廣電面臨的機遇遠遠大于挑戰。例如美國于1996年排除了三網融合的政策障礙之后,傳媒產業迅速躋身美國增長率第二的新興產業,影視娛樂業以內容優勢,逐漸成為信息產業的市場主導。
相形之下中國以廣電為核心的傳媒產業的發展還停留在前信息時代。2009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1852.85億元,同年電信行業營業收入8707.3億元。一些專家以廣電、電信不在一個量級為由認為當前對廣電的保護有理。不過結合實際分析可知,這個數據對比,只能說明在內容與用戶覆蓋面上更有優勢的有線網在廣電體制的運營之下,其價值還只是顯露了冰山一角。而廣電網絡更大價值的挖掘,有待產業之間的競爭與融合發展。
目前的三網融臺試點方案之下,廣電既是行業的監管者,是制定游戲規則,掌握業務發展優先權和審批權的一方,又是市場競爭的參與者。之前在政策未明朗的十年競爭預備期,廣電的體制改革、網絡改造尚行動遲緩,而今在政策的大幅度傾斜之下,廣電加速改革的動力又從何而來?目前的試點方案,客觀上鼓勵了廣電的政企不分和壟斷地位,那么在三年試點期后,我們如何期望一個開放的、市場化的廣電橫空出世?
壟斷并不是政府掌控意識形態產業的唯一方式,政府完全可以將內容的審批監管、內容的生產制作以及內容的傳輸分開,讓行政監管機構、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各就其位。以市場化的思維來看,廣電、電信并不一定要陣營對壘,硬著頭皮把自己整成全能選手再去競爭,而完全可以尋求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例如中國移動沒有寬帶業務,完全可以與有線網合作。廣電的各地碎網也完全可以借助電信網端口快速切入互聯網業務。現階段廣電加大與電信在內容方面的合作力度,可以使內容優勢盡快發揮出來。這些都有助于廣電擴大收入增長點,為未來的發展贏得資金與經驗。同時民間資本也可以在更為開放的內容生產、制作及增值服務等環節找到切入點。互聯網發展的經驗已經充分說明,無論是在人才引進、激勵還是在推動新業務方面,民間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產業邊界的交叉和滲透往往會滋生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民間資本對于創新點的挖掘是最為敏感的。其實三網融合后呈現出的IPTV、網絡視頻等新業態及其衍生服務早可在互聯網生態環境中實現,只是目前受限于牌照制度,民間資本不得其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