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建交以來,兩國間的經貿合作與交流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中國已成為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國,第二大出口市場,而韓國也成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韓國最大的投資市場,2005年韓國已經躍居成為中國的第四大投資方。與之相對應,中韓農產品貿易也發生了較快的增長,中韓農產品貿易在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中占重要地位,對中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對中韓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
一、中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現狀
1 中韓農產品水平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
由表1-1可知,2002-2008年除2005-2006年表現出強產業內貿易特點,2003-2004年表現出產業內貿易稍微強于產業間貿易外,其他年份均表現為產業間貿易較強的特點,并且表現不夠穩定。兩國間的貿易變動除了表現出產業間貿易為主導的特點外,還表現為較強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特點,除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以外,都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強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二、中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
對2002-2008年中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分析表明,中韓農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貿易結構呈很強的互補性。中韓之間的貿易變動主要由產業間貿易為主導,產業內貿易主要由技術差異為主導。這說明中韓兩國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比較低,主要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進行貿易安排,由此看來,中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巨大的貿易逆差
近年來,中韓農產品貿易的增長速度較快,2005年達到30.53億美元,15年增長了近3倍,但與總體貿易所不同的是,韓國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較高,2005年達到25.61億美元。[11]與兩國貿易總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產品貿易比例很低,目前僅占2.7%,且大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隨著中韓兩國之間經貿往來的更加頻繁,巨大的貿易逆差將會對中韓貿易產生不小的影響。
2.激烈的貿易摩擦
近年來,由于韓國從中國進口農產品的迅速增加,使韓國農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2000年發生的“大蒜風波”就是韓國單方面采取貿易手段而導致的一場中韓貿易大戰,自此以后,中韓農產品貿易摩擦不斷,知道2005年的“泡菜風波”,又將中韓貿易摩擦提升到了重大貿易糾紛的高度。[12]不斷的貿易風波,對中韓兩國長久以來建立的友好貿易合作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
3.失衡的貿易結構
目前中國向韓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為谷物和魚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2005年這兩項的出口額占中國對韓國出口農產品總額的56.2%;肉、魚和水生動物的制品以及蔬菜類的出口雖然在中國對韓國出口農產品總額中所長比例不高,但其出口額的增長卻十分迅速。韓國向中口的農產品主要為魚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和糖及糖食,2005年這兩項的出口占韓國向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0.6%,食用水果及堅果的出口額雖然不大,但增長速度卻很快。
三、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結論
1.產業內貿易理論可以用于分析農產品貿易。它的前提假設更加貼近于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并且可以反映出貿易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貿易壁壘影響的情況,所以和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相比,還具有一定的優勢。
2.中韓是密切的農產品貿易伙伴,其中中國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韓國設置了高貿易壁壘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這一矛盾引發了中韓農產品貿易領域的許多貿易摩擦問題。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可以有效緩解這一情況發生。
3.對于中韓農產品貿易狀況進行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中韓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比較低。從趨勢上看,中韓表現出了產業內貿易發展較快的勢頭。從產業內貿易內部的分析來看,中韓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屬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表現了兩國較為明顯的經濟水平差異。
4.中韓兩國發展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可以帶來更多的貿易利益,有利于區域內部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有利于兩國間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我國對韓國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