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的城市規劃大多注重外觀的美觀性,強調對城市的科學與理性控制,力求城市物質效益最大化。因此社區規劃便被提到越來越突出的位置。城市社區規劃的發展對于克服現代的城市空間規劃的局限、回歸城市的人文價值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城市社區規劃 空間結構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城市社區規劃就是以社區為單位進行的規劃,又稱社區計劃或社區設計,它是運用系統分析技術,決定最佳行動方案,以達到預定目標,解決社區共同問題,引導社區變遷的理性決策方法。社區規劃可分為兩個層面:①全社區的總規劃。是將整個社區的經濟、教育、衛生、福利、交通等方面綜合起來擬訂的發展計劃。②各部門的規劃,即社區各業務機構按社區總規劃的分工擬訂的具體工作方案。前一方式為集中式,后一方式為協調式。社區規劃的總目標或長期目標是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區發展,實現國家整體建設;分目標或短期目標是,根據社區當前需要,解決社區面臨的各種問題,逐步改善社區的生活條件。
二、我國城市社區規劃的現狀
隨著我國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居住條件,這就決定了城市的規劃要把社區規劃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我們通過對當前我國社區規劃的研究不難發現現在我國的社區規劃大致分為:城市擴展過程中的新區開發和對原有社區進行舊區改造。
1.新區開發過程中的社區規劃
新區開發過程中的新建居住空間是當前我國社區設計的主要對象,它的建設模式主要是以市場主導的房地產開發建設為主。多年以來,我國的社區規劃一直沿用傳統的“物質形體決定論”的社區規劃理論。主要表現在
(1)社區規劃隨意性。社區建設,規劃先行。規劃在建設中的地位極其重要,然而,在社區建設中,社區規劃經常被改變,表現出了很強的隨意性。
(2)社區規劃缺乏前瞻性。目前小區的車位緊張幾乎成為每個社區的通病,這除了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關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社區規劃中缺乏前瞻性。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私家車的普及率提高,社區內的車位已經不能滿足車主的停車要求致使公眾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一切都與在城市規劃中缺乏前瞻性有關。
2.舊城改造中的社區規劃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舊城改造成為了城市建設與房地產開發的重點。我國現在對于舊城的改造大多數是對其進行綜合在開發模式,其規劃主要是:
(1)維護型社區規劃。這種規劃主要用于具有使用價值較高的社區,在維護住宅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通過改善社區的空間環境品質和公共設施來增加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2)整建型社區規劃。對于舊區的住宅我們視其現狀對其進行改建、擴建、部分拆除以及對公共設施進行升級完善或者對其住宅內部進行現代化的更新,來改善舊社區的居住環境,這樣有利于保留原有社區的風貌特點,提高社區的特色價值。
(3)重建型社區規劃。重建型就是對已經沒有保留價值的舊社區進行拆除清理后,重新規劃設計,提高住宅的容積率、質量標準和居住舒適度并且完善社區的公共設施,使社區的生活功能得到提高。
三、我國社區規劃的發展趨勢
1.社區規劃的指導原則
(1)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實現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等的協調發展是當代城市發展的主潮流。城市規劃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所難免,但要采取科學合理的規劃措施把這種消極影響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徹到規劃的各個層面上。
(2)公平與共享原則。公平與共享原則是對社區主體之間存在與發展的界定。社區是一個整體,社區的功能是對于這個整體來說的,社區內的所有居民有權利享有社區的公共設施,而且公平的享有社區的空間環境資源,無論他的年齡、身體狀況等他都有權利公平合理的享有社區的一切公共資源。
(3)適居性原則。適居性是強調社區的整體環境對居民的生活與生產的適應與支持。社區是居民的居住場所,這就要求社區具有“可居住性”的品質,滿足社區主體的多層次需求。同時由于社區居民的不固定性,這就要求社區具有相對固定與恒久的空間結構來適應居民的變化從而達到居民的居住。
2.社區規劃的發展趨勢
可以說社區規劃作用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城市的快速發展,我們不難發現社區規劃的發展趨勢主要有:
(1)生態社區規劃模式。生態社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輔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環境和人四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消耗最少的資源和能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社區。
(2)復合社區規劃模式。在我國大部分的城市中城市規劃為確保居住的環境要求,往往會將工廠區域和生活居住區域相互隔離,以此保證居住區的空氣質量,但這一過程卻耗費了太多時間和大量資源。因此規劃一種復合式的社區模式對于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這種復合式的社區模式功能不是單一的而是混合的,就是規劃為先進制造、研發和生產服務業的綜合基地,與公共服務設施、生態型的居住小區錯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娛樂等復合形態,人們在復合式的社區生活除了工作之余還能滿足各類的精神需求。
(3)健康社區的規劃模式。創造支持性的健康空間與環境,是規劃設計的關鍵。規劃設計應推動支持性健康環境的相關方案,并制定系統的架構,在此基礎上落實社區健康環境與空間建構的措施。在我們這個越來越注重居住條件的社會,我們也要建設新郊區主義的、強調“人性互動”、鄰里人情味的空間低密度社區,達到自然、休憩、簡潔的居住環境氛圍的高品質社區、以實現舒適健康的居住生活。健康社區的規劃模式強調空間結構與領域空間的結合,注重交往場所的營造,通過交往空間設置和交往活動組織,為居民提供交流、對話、共處的機會和場所,營造親切和諧的人文氛圍。
四、結語
社區規劃已經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我們這個越來越強調建設“宜居城市”的社會背景下,我們要加強對社區建設的規劃,使社區建設在科學合理的規劃下發揮最大的社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