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自學考試在高等教育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其它教育模式的沖擊影響,走入調整徘徊時期。本文就如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繼續發揮自學考試在構建終身教育中的作用,做了分析探索。
[關鍵詞]自學考試 終身教育 思考
自學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國家考試相結合的一種高等教育形式,具有開放性、靈活性、 主導性 、服務性等優勢。自1981年創辦以來,規模不斷壯大,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完善自學考試的教育功能,對構建終身教育意義重大。
一、時代要求發展終身教育
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倍增的周期越來越短。20世紀60年代,知識倍增,周期是8年,70年代減少為6年,80年代縮短成3年,進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增長1倍,21世紀剛畢業的大學生知識就折舊40%。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單靠學校學的知識“應付”一輩子,已完全不可能了。其實,就一個人一生所學的知識來說,在校求學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充其量不過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識都必須在以后的自學中不斷獲取。另外知識的綜合性和交叉性越來越強。不僅在本專業需要進修學習,拓寬到其他專業領域也很有益,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開卷有益,有助于拓展本專業,在學科邊緣地帶出成績。
二、自學考試在構建終身教育中的作用
自學考試自1981年創立以來,全國累計共有2.1億人次參加自學考試;學歷教育累計報考5420萬人,畢業學生920萬人。自考全國開考的專業有600多個,涵蓋了理、工、農、醫、政法、語言等普通高校開設的所有學科。
自學考試近三十年的發展,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三種狀態,擔當了不同的歷史重任。第一階段是學歷教育的補償,時間從1981年到1988年,普通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足,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應運而生。第二階段是在1988年到2000年,自學考試成為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一種補充。第三階段大體是在2000年到現在,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時,自學考試成為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形式。目前考生構成超過一半是在職在崗人員,接近60%具有專科以上學歷,體現出明顯的繼續教育和開放性、兼容性、職業性、多樣性發展特征。
近期自學考試在發展過程中進入低谷。但其優勢仍存主要是:最大的開放性,廣泛的適應性,極大的靈活性,自學方法和社會助學的多樣性。隨著時代發展和要求,自學考試如何揚長避短,與時俱進繼續在構建終身教育中發揮作用,是我們思考的課題和時代的要求。
三、實施六項轉變促進自學考試的發展
1. 學習資源的轉變
單一的紙介質也不能滿足現代學習的需要,建立多媒體、網絡化的學習資源,實現學習資源的轉變。
2. 從注重考試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
自學考試重視考試,輕視過程學習,發揮社會助學機構的資源優勢,加大學習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和監督,可以發揮社會助學和自考兩大優勢,更好為終身教育服務。
3. 學業評價方式轉變
從單一的閉卷考試向開卷、實踐考試、學習過程考試等多元化考核轉變。自學考試的學業評價仍沿襲單一知識評價工具,已越來越不適應綜合評價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徑,以評價促發展,成為自學考試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4. 學習質量由文憑功能向技能培養轉變
隨著教育的普及,自學考試教育中心應從文憑教育轉移到非學歷教育,加大社會人員的技能教育和繼續教育。
5. 教育對象從城市向農村轉移
自學考試向農村發展,不僅僅是自學考試在地域上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具有深遠意義。在廣大的農村開展高等學歷和非學歷教育,擴大農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和農村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為農村培“留得住、用得上”的專門人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農村現代化步伐,縮小城鄉差別意義重大。
6. 國內考試與國際涉外考試接軌
新世紀經濟的國際一體化和教育的國際化將是歷史的必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流動、國際間的合作勢必增多,國際人才市場、就業市場的“通行證”的需求量也必將加大。自學考試應發揮自身已形成的文憑和考試資源的優勢,擔當涉外考試的教育考試機構,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沒道理。自學考試經過近30年的發展、壯大和完善,形成一定規模,培養了系統化的專業管理隊伍,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新時期應與時俱進面對社會轉型期的新挑戰,進一步改革轉變,擔當起構建終身教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