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互聯網不斷擴展其對經濟活動和個人生活的影響。與現實世界相似,網絡虛擬世界的發展促使了虛擬貨幣的出現,并在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虛擬貨幣對現實貨幣流通的影響。
[關鍵詞]虛擬貨幣 通貨膨脹 劣幣驅逐良幣
一、虛擬貨幣的概念
1. 虛擬貨幣發展現狀
根據艾瑞咨詢即將發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網絡游戲市場數據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到79.2億,同比增長28.7%,環比增長9.1%。預計到了2012年整個產業收入將達到686億元,每年增長率在20%以上。按照全球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趨勢,我國市場占有率還將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數據,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數量達3.84億,寬帶網民3.46億,網站數323萬個,域名數1682個。CNNIC《2010中國網頁游戲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4月,大型網頁游戲用戶規模達到2384萬,其中44.3%的大型網頁游戲用戶在游戲中產生過花費。而從用戶使用年限上看,使用年齡在3年以上的用戶比例達到60.9%。目前虛擬市場存在的貨幣有:騰訊Q幣、百度幣、網易泡幣、盛大點券等,下圖是部分虛擬貨幣的使用范圍與現實貨幣的兌換比率及充值方式示意圖。
2. 虛擬貨幣的特征
(1)虛擬性。虛擬貨幣是一種數字化的信息,虛擬貨幣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用來作為信息商品的交易媒介以及作為虛擬財富的儲存手段。
(2)流通速度快。面對日益增長的網民及虛擬貨幣使用者,商家會瘋狂造幣,而互聯網提供便捷的支付加快虛擬貨幣的流通速度,使得虛擬貨幣具有無限擴張能力。
(3)流動單向性。虛擬貨幣可以通過聲訊電話、銀行卡、手機話費和人民幣到代理商處購買進行充值。正常情況下,官方渠道只允許單向流動,不可以將虛擬貨幣幣兌換成人民幣。
(4)不同虛擬貨幣之間的非互換性。虛擬貨幣的發行方是各家網絡公司,各虛擬空間如各類網站、聊天工具、游戲平臺、網絡游戲的虛擬貨幣單位不同,所以他們之間大部分不能相互兌換。例如:騰訊Q幣只能在騰訊的網站上購買商品和服務。
二、虛擬貨幣對現實貨幣流通的影響
1. “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在虛擬貨幣流通中,各虛擬空間的虛擬貨幣單位不同,現實中大部分人存在于多個虛擬空間,但是各虛擬空間之間的各種虛擬貨幣不能完全進行相互轉換,為了減少轉換虛擬空間的轉換成本,各種虛擬貨幣的線下買賣悄然而生,產生了新的矛盾,即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兩種貨幣法定比率不變,而虛擬貨幣和現實貨幣的市場價值隨市場勞動生產率和供給關系變動而變動,從而導致兩種貨幣的法定比價和兩種貨幣的實際比價的背離。這樣,當虛擬貨幣和現實貨幣在同一市場上流通時,人們傾向與將足值貨幣收藏起來,則實際價值高于法定價值的“良幣”會被驅逐出流通,導致實際價值低于法定價值的“劣幣”充斥市場的現象。以Q幣為例,人民幣和Q幣的官方兌換比率為1:1,但是像Q幣這種熱門的虛擬貨幣,有許多網站專門提供Q幣與人民幣進行雙向兌換,在些網站上,Q幣的兌換價格一般是150Q幣按120元人民幣進行買賣,既Q幣在“黑市”上兌成人民幣會貶值,在這個市場中,Q幣的實際價格低于法定價格則為“劣幣”,而人民幣則為“良幣”。兩種貨幣并行,便是虛擬貨幣驅逐人民幣的后果。
2. 需求推動型通貨膨脹
隨著虛擬貨幣流通范圍和流通速度的不斷增大,虛擬貨幣和現實貨幣的雙向流通會使得虛擬世界的通貨膨脹波及到現實世界。在虛擬世界中也存在需求推動型的虛擬通貨膨脹,網絡游戲玩家隨著游戲中虛擬人物等級的提高,對各種游戲的道具、裝備等物品的需求也會大大提高。其次,有些游戲玩家為了節省練級的時間,一般會購買裝備,用金錢換回時間,將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等級提高。由于對虛擬物品的需求增加,勢必會造成必需品供小于求,物價上漲。
3. 貨幣推動型通貨膨脹
在虛擬國度中,也會存在貨幣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如網易的POPO金幣,2004年4月POPO推出金幣換免費短信活動,網易為了擴廣POPO軟件,擴大POPO金幣帝國的“公民”數量,POPO推出“好友分成”的貨幣政策,通過好友的金幣數量分成得到一定量的金幣。通過好友的時間累計在短時間獲得非常可觀的金幣數量,使得POPO金幣的供給量瘋狂增長。這政策影響了POPO金幣的價值,2006年POPO調整其政策,用POPO免費發短信給手機好友扣2000個金幣/條,而POPO好友之間發送短信為1000個金幣/條,限制1個月600條。POPO公民發送短信所需的金幣數量從2004年10月20日的1000個金幣/條上升到2000個金幣/條,發送短信所花費的金幣數量翻了一倍。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2010Q1中國網游市場規模達79.2億 產品同質化趨勢引發激烈競爭,2010年5月24日
[2]CNNIC《2010年中國網頁游戲調查報告》 2010年5月28日
[3]趙銳:基于互聯網的虛擬貨幣對微觀經濟影響的分析.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200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