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補貼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如何把好的政策用好卻是一個難題。我國當前的財政農業補貼就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補貼總量小、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形成、補貼標準混亂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在遵循這些原則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目標,進而采取以下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改善農業補貼管理,保護農民利益
1.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的法規,使財政對農業的補貼成為一項長期和穩定的制度。我國財政對農業的補貼長期存在著補貼政策目標短期性、補貼方式模糊性、補貼對象和補貼數額的隨意性等,使補貼效果難以集中體現和發揮出來。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農業補貼法規,使之成為支持、保護和發展農業的一項制度。從上明確對農業的補貼數量,把對農業的支持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美國把支持農業的資金投入公眾化、固定化并寫入農業法中的做法對我國從法律法規上明確對農業的投資數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建立農業補貼綜合管理體制。應強化農業部的職能,或成立一個專門負責農業補貼的部級單位或部級的監管部門,整合財政補貼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集中、高效、協調財政農業補貼,解決目前農業補貼多頭管理,以及在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的問題。
3.成立全國農作物專業協會,保護農民的補貼利益。國外經驗表明,成立專業性農民協會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適應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借鑒國際成功做法,建立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的全國性農民專業協會,加強行業服務,規范交易行為,調解或仲裁有關貿易糾紛,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保護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
二、增加補貼額度。改進補貼方式
1.切實改變過去財政補貼過多直接投入生產建設領域的做法,探索建立“政府出資,市場運作”新型財政資金運作模式,加快將財政資金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史多地依法、依規采用補助、貼息、獎勵、保險、物資援助、風險補償、減免稅費、購買服務等政策工具和激勵措施,支持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把錢用到農民直接受益的項目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2.通過財政補貼,建立對農業投入的激勵機制。通過貼息、擔保、政策優惠等方式,引導并刺激銀行信貸資金、外資、民資工商資本投入農業,提高農業投資的吸引力。同時對目前的財政補貼資金扶持對象、項目審批等方面的政策進行清理,減少社會資金投入農業體制性障礙,通過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規費減免等方式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的投資積極性,進一步明確凡是社會資金投入農業都可以平等享受財政資金的扶持,從而引導社會資金的廣泛投入,豐富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方式。
3.積極推行財政對農戶直接補貼公示制度。對補貼農戶的糧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對種糧農戶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資金進行全方位公示,發揮了廣大農民直接監督的作用,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
4.改變對的補貼方式。如安徽省今年在農村及農村教育的財政體制上將明確三點:對面向農民的補助及支持,通過機存檔管理、銀行卡發放等方式,保證中間不會出現截流、挪用;改變對教育的補貼方式,變過去對教育部門和學校進行補助為直接對農民學生家長補助,建立一套規范的投入機制;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建立起消化農村債務的長效機制,調查債務狀況、規模及成因,逐步幫助解決農村債務這一難題。
5.保護價政策和農民直接收入補貼同時應用。保護價政策和農民收入直接補貼并不是相悖的,按照WTO協議,我國的“黃箱政策”的實施余地還很大。當然,保護價政策的實施要結合市場行情,當市場價低于保護價時,政府對不足的差價部分給予補貼;相反,則不予補貼。
三、在補貼對象上實現從全面補貼向重點選擇的轉變
限于特殊的國情國力,在總體上不可能采用美國模式,在現階段期望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進而實行全面補貼是不現實的。理性合理的選擇是突出重點、順序推進,即把有限的財政資金補貼到關鍵區域和重點品種上,以強化其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收入水平。
1.重視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倉儲建設和出口補貼,緩解農產品的過剩問題。國家實行糧食按保護價敞開收購政策后,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加,而國家對糧食的消化和轉化又很有限,這就必然造成過剩局面。對過剩糧食的處理辦法目前只有兩種:擴大倉容,增加出口。
2.注重對農業保險業務虧損的補貼,強化農業保險防災補損職能,健全農業風險補償機制。農業保險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風險大且難以控制,賠付率高,經營保險業務普遍存在虧損問題,以至許多商業保險企業限制開辦或不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支持農業保險業務的全面開展。
3.重視農業生態補貼。改革糧食流通補貼制度,將一部分糧食流通補貼轉用于對糧農的直接補貼。逐步擴大退耕范圍,加大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水等投入,改善生態環境,所以退耕還林資金要大幅度增加。
4.重視對農村人才引進、培養的補貼。現階段的我國財政資金的農村教育補貼主要是對農村學生的補貼,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補貼。下一步,財政資金補貼要對在農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T資進行補貼,充分調動農村教育者的工作積極性,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才能培養出人才;此外,對在農村工作或愿意到農村工作的農業科技人員也要進行工資補貼,使其工資待遇不低于在城市工作,鼓勵農業大學畢業的科技人員到基層展示才華;最后財政補貼還要鼓勵在農村建立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把農民的大學建在家門口,培養適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