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交通環境的改變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發展,通過道路的輻射帶動地區內人員的流動從而加深經濟活動的活躍性。道路的區域聯通也促進了地域間商貿活動的往來,在經濟交流的過程中有效的促進了地域內的經濟結構向著更協調的方向邁進,同時區域的經濟增長也反作用于地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為道路交通輻射的范圍提出更廣集散性更高的新要求。
[關鍵詞]道路交通輻射 區域經濟 集散性 經濟活動
一、引言
道路交通作為覆蓋面積最廣可到達地區最多的交通方式,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道路交通的輻射范圍內人員流動程度的提高,也帶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突破了原有的空間限制。經濟發展的加速,就可以對該地域內的其他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延伸發展空間并帶動區域經濟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循環中。
二、道路交通與經濟發展的相互影響
1.經濟與交通發展模式的影響
從古至今,經濟發達地區無一不是交通樞紐或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地區,交通的便利為經濟活動、商貿往來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交通輻射網絡中的道路主干既是國家交通網絡的主干也是聯通國家中心區域的樞紐,中心城市交通命脈的貫通,不僅可以帶動周邊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以城際間經濟活動為主體,盤活更大范圍內的商業往來,甚至是資源的調配。因此,道路輻射網絡是經濟要素在區域上流通的載體。隨著我國新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區域經濟發展的地位越來越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加深了相鄰城鎮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地域內經濟結構的整合針。針對這種以交通網絡劃分的區域經濟范圍,如何使區域道路交通建設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發展模式是目前區域經濟發展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2.區域道路交通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從經濟的長遠發展形勢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終實施,要依賴于道路交通一體化的全線貫通。道路交通網絡的建設要突破行政區域間的劃分,形成跨地區的連通,這樣才能有效的協調多個地區間的資源調配,促進大范圍的經濟結構整合。道路交通與區域經濟的發展之間相互促進、影響,同時經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轉化的過程。經濟發展初期交通環境相對落后,區域內交通不便地區的資源利用和經濟活動都很難開展,隨著道路交通的逐步改善,激活新地區土地價值、加快物流體系建設的同時,也將當地的資源和經濟活動納入區域的整體發展。經濟條件的改善,為可持續性的道路交通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一來可以繼續交通閉塞地區,促進當地的社會進步和城市化進程,同時為擴大道路輻射打下基礎,二來可以著重建設道路樞紐地區的對外交通輻射網絡,促進區域間的經濟發展。道路交通從無到有的過程,也見證了經濟實力從弱到強的轉變。經濟騰飛交通先行的局面為道路交通輻射網絡的構建規劃提出了目的性的指引,道路輻射點的選取也可以使區域內經濟發展的重點有的放矢。
三、道路交通輻射與經濟輻射
道路運輸的承載能力隨著交通網絡的覆蓋,正在向著遠距離、大流量、高速度的目標無限接近。隨著道路輻射范圍的擴大和路況的不斷改善,道路運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在鐵路鋪設和航空條件不能到達的地區,公路運輸方式是主要的物流通道。每一個道路的節點都是一個物流的集散點,也是以地區為單位的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因此隨著地區間高等級公路的鋪設,縮短了兩地行程的同時也促進了物流運輸和經濟活動的高速進步。公路建設的等級化區分,也是經濟的發展成本出現等級化的差異,同一地區間的公路建設等級越高,基礎建設投資越大,經濟發展成本也就越高。經濟的發展過程也是公路等級的提升過程。
四、道路交通輻射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
作為經濟活動往來的載體,道路交通輻射的空間結構改變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根本的影響,同時道路交通所承載的經濟輻射作用也對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首先,道路交通干線對土地價值的重新定位,影響了城鎮的空間分布,為大城市周邊構建衛星城市促進經濟中心的構建提供了條件。其次,道路交通輻射范圍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輻射范圍,如何擴大經濟網絡的覆蓋面積,激活沿線的各種相關產業新市場和刺激商貿活動往來,都是受到道路交通網絡制約的經濟活動。因此,無論是道路交通的空間分布特性還是它本身的傳導載體特性,都對區域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五、結語
道路交通輻射的根本功能在于它的社會性和經濟發展的參與性,道路交通作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不僅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也是經濟活動往來的主要載體,積極地參與者區域經濟的發展建設。道路交通是所連接區域內城市經濟聯系的基礎條件,而城市經濟發展又是道路交通發展的客觀推動因素之一,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參考文獻:
[1] 張文嘗:交通經濟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2-13
[2] 沈 未: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結構優化模型與應用[J].中南公路工程,2009,30(1):150-151
[3] 張秀生:區域經濟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23-126
[4] 劉紹文:交通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9(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