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以生利”的經濟思想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秦漢之前,該思想就已經出現,后人也有很多提出該思想的。但是目前國內對此經濟思想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義以生利”的經濟思想,由于篇幅問題本文主要包括了孔子與墨子的經濟思想。
[關鍵詞]“義以生利” “義” “利”
義利論是關于道德規范和物質利益的關系及人們如何對待兩者關系的理論。早在春秋時期,“義利之辯”就開始出現,隨之也形成了諸子各家的義利思想。再到后來的秦漢,唐宋,直至明清時期還有很多思想家,文人以及統治者都對義利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可以說,中國的義利思想博大精深,目前國內學者對義利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并且研究也比較深。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內有關學者對義利思想的研究都是關于具體的某個學派或是某個著名歷史人物、經濟學家的義利思想。而筆者是研究“義以生利”這一經濟思想,這一思想并不專屬于某一思想學派的經濟思想,也不專屬于某一歷史人物的經濟思想,這一經濟思想是筆者最認同的一種義利觀,很多思想家都有提到這種觀點,但是目前國內以及國外學者對之的研究卻極少。
一、孔子“義以生利”經濟思想
1. 承認個人私利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指出“富”與“貴”是人人所想要追求的東西,同理,貧賤也是人人想要摒棄和討厭的東西.。《荀子#8226;榮辱》中說“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惡害,是人之生而有也”。從中可以看出:對榮譽、利益的追求是每個人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會有的,人們對“食”、“暖”、“息”、“利”等的需要也是天生隨之而來的,任何人都是一樣的。雖然孔子也說過“放于利而行,多怨”,認為人們對利的追求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怨恨和矛盾,造成社會的動亂,所以他主張“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也就是說盡量的不言利,就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矛盾了。孔子這里所講的“放于利而行,多怨”只是比較反對人們求“利”行為的放縱,反對毫無節制,不符合社會道義要求的、不顧一切的求“利”行為。可以看出孔子所闡述的“義”與“利”關系的統一性,他對合理的、符合社會道義要求的私利給予了肯定,不違背“公利”的私利,或者與日常道德規范相一致的私利,都是可取的。“義”與“利”是可以不相矛盾的。
2. “義以生利”
據《左轉》中記載:“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衛侯使孫良夫、石稷、寧相、向禽將侵齊……新筑人仲叔預習救孫恒子,恒子是以免。即,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日:‘惜也!不如多予之邑!唯器與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如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之……’” 。孔子指出名分是有關國家存亡的大節,存在著一系列的因果關系。其中一個就是“義以生利”。可以看出,孔子明確提出“義以生利”的觀點。“義”能夠產生“利”,也就是說統治者對自己子民的管理要用“義”,而這種“義”的行為其實對被統治者來講就是一種“利”,被統治者所獲得的“利”在社會各個成員中的合理分配可以安定民心,使人民擁護統治者,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最終實現國家與子民互利的結果。
3. 以義取利
先秦諸家在承認利是人的本性之外,還主張“以義取利”,人們對利的追求要以義為準則和前提。《論語#8226;里仁》中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貴”是指社會地位高,“貧”是指經濟困窮,“賤”是指社會地位低,意思是說富貴是人人所喜悅的東西,但必須要用合乎道德的方法取得,要不然就不能享用。相應的,貧賤雖是人人所討厭的東西,如果不是用合乎道德的方式來擺脫貧困與貧賤,那就不算是已經擺脫貧賤了,也就是說富貴如果不是通過“義”的行為取得,那是毫無價值的。除此之外,還要“不義而富且富,于我如浮云” ,就是說對于通過不義的行為所取得的富貴要無動于衷。另外,孔子還對自己的學生提出了“見利思義”的原則,就是說在追求利益前應該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在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義以生利”是說利要從義中取得,“見利思義”是要用“義”來檢驗即將取得的“利”,以是否符合“義”的要求來決定取舍,兩者意思是一致的。
4.“義”在“利”前
在孔子的“義以生利”的思想中,還包括了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義”與“利”之間應當如何取舍。孔子主張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應當舍生取“義”,“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人” ,要把“義”放在“利”的前面。
由于孔子整體的倫理思想比較注重“仁義”對社會的規范作用,所以在其“義利”思想中,對社會“仁義”的注重也有所體現。孔子的“義利”思想整體來講,既注重個人利益,又注重社會道義對“利”的引導作用,主張“以義取利”。
二、墨子 “義以生利” 的經濟思想
1. 義利并重
目前國內有一些學者認為墨子的義利思想是重利輕義,與儒家義利思想是完全對立的,這一點筆者無法認同。首先在對待“義”的問題上,墨子是重“義”的。在《墨子#8226;貴義》中有講道:“萬事莫貴于義”。墨子認為“義”是判斷人類社會是非曲直、公正與否的標準。墨子還講到:“天欲義而惡不義” ,目前很多學者對這里的“天”的解釋含糊其辭,沒有講清楚。筆者認為這里的“天”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別人相處等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道德要求,這種道德規范是被大部分世人所認同的,被認為是合理的,和我們經常說的“天理”是一個意思。所以墨子在這里是認為人世間的道德規范是崇尚“義”,而不接納“不義”的。并且他在《耕柱》中還指出:“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認為如果統治者用“義”的政策來治理國家,人民必然傾心向之,社稷也會比較安定,國家也就會比較好治理,認為統治者“義”的政策和“義”的行為是對人民有利的。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就是大義。墨子還指出:“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天志上》),這里的“天下”,筆者認為應該是國家或者整個社會的意思,那么墨子這里的意思是指國家講義,統治者統治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久,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也就會富裕,如果國家不實行“義”的政策,那么就會引發人民起義造反,造成社會動亂,人們沒有辦法創造物質財富,會造成國家貧困,這樣一來國家遲早也是會滅亡的,所以他極力推崇國家行“義”。
“義”即墨子提出的“兼相愛”。墨子提倡“兼相愛”,不提倡“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 。“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動亂的根源就在于人們之間不相愛,所以墨子提倡把人家的國家看成是自己的國家,把別人的家看成是自己的家,這樣就會出現“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的治世。
在對待“利”的問題上,筆者認為目前很多人對墨子的“利”有誤解,因為很多人認為墨子的“利”是功利的意思,筆者想說這真是大錯特錯。筆者認為墨子公開言“利”,這個“利”是“國家百姓之利” (《非命上》),墨子提出一個判斷是非的標準,他稱之為“三表”:第一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表“下原查百姓耳目之事” ,第三表“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非命上》)。就是說一種思想是否正確,要看其在社會實踐中是否合乎國家人民的利益。墨子認為要取得“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需要實行“兼相愛,交相利” 。而“利”的意思不是求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整個社會或人類的公共利益。對墨家來說,“利”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概念,也是一個政治道德的標準,它本身就包含著“義”的內容。所以在《經上》里,他把“義”與“利”并提,認為“義,利也” 。儒家也重視利,但是他把利看作一己私利,而不是把“利”看作道德的標準。 “兼愛”,“交利”是墨家經濟思想的核心。
2. 義以生利
前面提到過,墨子在《經上》里說“義,利也”55,主張“義”“利”合一,也就是說“義”與“利”是一體的。儒家“義以生利”的思想比較講究“利”是通過發揮“義”的主導作用而獲得的,或者說是人們講“義”就可以得到“利”。但是墨子的“義以生利”思想與儒家稍微不同的地方是:墨子把“義”與“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的比較明顯。墨子認為“利”是“義”行為的必然結果,“義”的行為的結果就是“利”,有“義”就會有“利”的結果所伴隨。墨子在《兼愛中》中講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認為不“義”,就不會從別人那里得到“利”,只有對別人“義”,才會從別人那里得到“利”。
墨子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他所說的“天下之利”就是“兼相愛,交相利”的“利”。“兼即仁矣義矣” 《兼愛下》,所以“興天下之利”就是提倡“義”的行為,即“義,利也”。
墨子在《非樂上》中說:“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他主張實行“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的“為賢之道”。認為這樣才能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 (《尚賢下》)。而“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對統治者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利”,對被統治者來講也是一種“利”,只不過是一種“公利”。統治者“愛利萬民”,萬民也自然會擁護統治者,墨子希望以此制造一個和諧的社會,以維護社會的穩定。
三、“義以生利”經濟思想的歷史意義
第一,形成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經濟是否能夠快速穩定地發展,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秩序混亂,充滿爾虞我詐,相互不信任,這就是造成管理上的困難,會嚴重阻礙國家經濟的發展。“義以生利”思想主張通過道義的行為來獲取利益,最終實現利益主體的雙贏,而不是形成經濟壟斷和惡性競爭等。良好的道德環境不僅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也會促進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第二,大力推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一個社會或是國家的繁榮與否,一個重要的體現方面就是要看其經濟是否發達。那么所以如果這個社會或國家的主導思想是否定人們對“利”的追求,或是有關的經濟政策是抑制經濟發展的,只會導致這個國家的經濟衰退,國不富,民不強。而如果一個國家的主導思想是主張或鼓勵人們追求“利”,也會制定一些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那么這個國家的經濟肯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國富民強。“義以生利”思想倡導人們對“利”的追求,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并且它主張要通過“義”的行為取得“利”,合情合理,不會引發階級內部以及階級之間的矛盾,有力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克劍:論語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清]畢 沅: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孫波注釋:墨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楊朝明注說:荀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5]趙 靖: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名著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