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1998-2007年的居民信息消費數據,應用ELES模型對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結構進行了研究,從消費結構角度指出了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的特點,并提出了改善信息消費結構的建議。
〔關鍵詞〕ELES模型;信息消費;消費結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1.002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1-0008-04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Resident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StructureWang Linlin Huang Wei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Nanjing 210003,China)
〔Abstract〕Introducing the Chinese resident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ata from 1998 to 2007,the paper used the ELES model and discussed the Chinese resident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struc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it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resident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Keywords〕ELES model;information 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居民的信息消費已與住房消費、汽車消費一起成為當今三大消費熱點。信息消費改變著人們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加速了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推動了第三產業發展,逐漸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信息消費在居民總消費的比重穩步提升,成為我國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的標志。隨著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信息消費內容本身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對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結構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 信息消費研究綜述
1.1 信息消費界定
信息消費是指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根據消費對象范圍不同,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信息消費以凈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廣義的信息消費還包括與信息收集、保存、傳輸等有關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對信息消費的研究,是隨著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
目前,對信息消費的概念基本形成了統一的認識,但關于居民信息消費統計的范圍尚未有明確的理論界定,在相關研究領域中有以下幾種界定方法:
1.1.1 將居民消費中扣除衣、食、住以外的其它“雜費”總額作為居民信息消費額
這一計算方法最早由日本電信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提出,用于評價一國相對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化指數模型(RITE)中,該方法涉及到一國居民信息消費水平的度量問題。該模型中的“信息系數”近似于居民信息消費額在總消費額中的比率,是指個人消費中除去衣、食、住以外的其它雜費消費在總消費額中的比率。這相當于將居民信息消費額定義為:個人消費中除去衣、食、住以外的其它雜費消費。這種計量方法把過多的與信息無關的消費也包括了進去,因此界定范圍過寬。
1.1.2 以居民的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3項消費支出額的加總數作為居民信息消費額
該方法認為:這樣計算得出的消費額并不完全都是信息消費,但信息消費在其中占有絕對大的比重,而且隨著科技進步,信息量比重將快速提高。從廣義的信息消費角度來說,這樣處理誤差不大,并且由于統計數據能夠在《中國統計年鑒》中獲得,所以采用這一方法計量我國居民信息消費額的可操作性強。
考慮到研究結果的可比性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后一種界定方法,即把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界定為信息消費(詳見表1)。表1 信息消費的界定
信息消費醫療保健交通與通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教育文化娛樂用品文化娛樂服務
1.2 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外研究主要是從信息與消費、消費者的關系入手,聯系當前的技術環境,分析消費行為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在信息消費的具體實踐中研究得比較透徹,定量研究較多,比如對網絡消費、電視消費、媒體消費等都有具體的分析數字和結論。但不足之處在于,對信息消費總體的結構認識還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界定,也沒有把信息消費上升到與傳統物質、能源消費同樣的高度來看待,對信息消費的有關理論問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理論基礎顯得較薄弱。
我國對信息消費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從消費經濟學角度對信息消費問題進行定量、實證研究的文獻有蔣序懷[1]實證分析了我國居民信息消費支出比重的變化和信息消費的特征;張鵬[2]運用消費函數進行回歸分析,分別對我國城鎮、農村居民信息消費邊際傾向進行了測算;徐德云等[3]對信息消費函數的大體形式和特點進行了闡述;吳鋼華[4]提出了信息消費系數及其測量方法;陳煒[5]對信息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胡琪君[6]對信息消費力的指標體系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肖霞[7]從信息消費力影響因素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消費力的有關問題;鄭英隆等[8]對我國城鄉居民信息消費結構化差異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從理論與方法上提供了借鑒。
本文將ELES(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引入到信息消費問題研究中,利用1998-2007年我國31個省區的統計數據,建立起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的ELES模型,實證分析這一時期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結構問題。
2010年11月第30卷第11期中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結構研究Nov.,2010Vol.30 No.112 研究模型
2.1 信息消費需求的ELES(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
ELES模型(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是1973年C·Liucch在R·Stone導出的LES模型(線性支出系統1954)基礎上提出來的,其具體形式可表述為:
PjXj=PjX0j+bjI-∑nk=1PkX0k j=1,2,…,n(1)
Pj——第j種商品的價格;
Xj——第j種商品的實際需求量;
X0j——第j種商品的基本需求量;
bj——第j種商品的邊際消費傾向,0bj<1;
I——可支配收入。
模型(1)中的X0j和bj為待估計參數。該系統可解釋為:消費者對于每種商品的支出PjXj都可以分解成兩部分,第一部分PjX0j為消費者為了維持其起碼的生活在第j種商品上的最小支出,簡稱為基本需求支出,第二部分bjI-∑nk=1PkX0k為超出基本需求支出的收入部分中可用于第j種商品的支出。如果∑nj=1bj<1,說明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除用于消費外,尚有一部分結余用于儲蓄;如果∑nj=1bj1,則說明消費者沒有儲蓄或運用了以前的儲蓄。這個模型清楚地刻畫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行為。要估計模型中的X0j和bj需要時間序列數據,為估計方便,通常使用截面數據進行估計,這時價格Pj是不變的,于是PjX0j-bj∑nk=1PkX0k(j=1,2,…,n)是常數,不妨令:
aj=PjX0j-bj∑nk=1PkX0k (j=1,2,…,n)(2)
則模型(1)可變為:
PjXj=aj+bjI j=1,2,…,n(3)
利用面板數據估計出式(3)中的參數aj和bj(j=1,2,3,…n)后,由式(2)可整理,得:
PjX0j=aj+bj∑nk=1ak1-∑nk=1bk j=1,2,…n(4)
這就是人們對各種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該模型反映在一定的收入水平I下,居民在滿足基本消費需求PjX0j之后,依照邊際消費傾向bj的比例來安排剩余收入對各類非基本消費品的支出。
2.2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評價
2.2.1 理論依據強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是在預算約束條件下,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求解馬歇爾需求函數,其理論基礎是消費效用理論,具有堅實的理論依據。
2.2.2 對數據依賴性小
ELES模型一個明顯的優勢在于它在進行參數估計時,無須任何有關價格(水平)的信息,使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收集、整理原始數據的工作。
2.2.3 參數估計容易
估計擴展線性支出系統中的參數時,不需要利用額外經驗信息,只需要先估計出參數aj和bj就可以測算出基本消費支出總額和各類基本消費支出,而且是惟一的。另外,根據邊際消費傾向也可以推算出邊際預算份額,并且推算出來的邊際預算份額與由線性支出系統測算的邊際預算份額幾乎沒有差異。
2.2.4 可以為相關主體制定衡量標準提供參考
在信息消費的ELES模型中,aj就是消費者針對信息消費的基本需求。因此,類似于恩格爾系數,利用aj可以方便地估計出被考察對象的生活水準,這對于判斷給定收入水平居民的生活狀況,考查居民信息消費水平,制訂并實施相應的政策規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3 信息消費需求的參數估計
一般,對函數模型參數的估計有最小二乘法、迭代法、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法(FIML)等多種方法。這里采用“綜合時序和截面數據”的方法,對模型(1)中的參數aj和bj進行估計。我們依據1998-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的統計數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模型參數的估計(如表2所示)。
表2 1998-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ELES模型參數估計值
信息消費項目ajtabjtbR2SeF顯著性水平μ收入彈性f醫療保健-62.849-1.4230.05912.0530.94840.50530145.2771.136646交通-342.856-15.2320.07931.7390.99220.640611007.3371.994516通信-106.720-2.2230.05510.3830.93144.02427107.8010.051.278045文化娛樂-88.916-3.0140.05817.6810.97527.05432312.6131.216423教育111.0832.1740.0437.5020.87646.8653256.2840.774076
3 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結構分析
基于ELES模型,利用表2所得的參數,可以對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狀況及其構成要素展開分析。
3.1 基本信息消費支出
根據ELES模型可以測算國內城鎮居民基本信息消費需求支出。根據信息消費的定義,居民基本信息消費需求是指為了保證勞動力的正常再生產,居民對相關物質產品和勞務所需要基本消費量的貨幣支付能力。由表2估計結果可以得出,信息消費基本需求為-490.57,說明信息消費在城鎮居民總消費結構中處于較高級需求,在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城鎮居民會優先考慮對基本生活用品、服務的需求,只有在擁有“額外”收入的情況下,居民對信息消費的需求才會顯現。具體而言,在收入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時候,我國城鎮居民對交通的基本需求為-342.856,通信的基本需求為-106.720,文化娛樂為-88.916,醫療保健為-62.849,而教育則為信息消費類中惟一為正的要素,其基本需求為111.083,這一排序符合我國居民的消費習慣。
3.2 邊際消費傾向
從表2可以得出,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294,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元,用于信息消費的部分為29.4元,約占可支配收入的1/3,說明我國城鎮居民對信息消費的需求較高,居民的消費結構總體水平已經超越追求溫飽的低級階段。具體分析,在城鎮居民總的信息消費中,每29.4元中,用于醫療保健消費的部分為5.9元,用于交通的部分為7.9元,用于通信部分為5.5元,用于文化娛樂5.8元,用于教育的為4.3元,各類信息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由高向低排序,依次為交通、醫療保健、通信、文化娛樂、教育。
我國相關信息基礎設施(交通系統)的逐步發展完善和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極大地影響了城鎮居民的信息消費水平和結構,因此,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交通在我國城鎮居民消費中的比重也獲得釋放性的增長。我國城鎮居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醫療保健類消費在城鎮居民消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我國郵電事業取得飛速發展,通信需求也由原來的爆炸性增長越來越趨于正常,其邊際消費傾向在日漸降低。文化娛樂消費的較高消費傾向說明了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已經擺脫了以吃、穿、住為標志的低級層次,開始追求生活的品質。教育的邊際消費傾向越來越低,其增長率也由原來的遠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轉變為2007年的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這主要因為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高,城鎮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長率勢必有所降低。各信息消費構成要素邊際消費傾向的不同,反映隨著收入的提高,對于城鎮居民來說,信息消費越來越具有資本化的特征。
3.3 信息消費的收入彈性
利用表2中的邊際消費傾向數據,可以得出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各構成要素的收入彈性(如表2所示)。分析可得,信息消費各構成要素中,按其收入彈性大小進行排列,依次為交通、通信、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教育。其中,除了教育外,交通、通信、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的收入彈性均大于1,這說明隨著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的增長快于收入的增長,同時對可支配收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在這幾項中,交通的收入彈性最高,同時其邊際消費傾向也最高,說明我國城鎮居民對交通的消費需求很高。而教育,其收入彈性為0.77406,對應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043,為信息消費各項中最小的。
4 結 論
我國居民信息消費增長和結構變化的背后是整個國家的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信息消費的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雖然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考慮到居民信息消費過程主要涉及信息消費的主體、信息消費的客體和信息消費環境三方面因素,居民信息消費實質上這是三者的有機結合,因此,只有協調好這三方面的關系,從而使三者實現有機結合中,居民的信息消費水平和結構才能不斷發展和改善。
4.1 信息消費主體方面
由ELES模型可以看出,居民信息消費與可支配收入具有明顯的一元線性關系。因此,影響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的主體因素是居民對信息產品的支付能力,而居民對信息產品的支付能力又取決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息消費成本。在居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信息消費的成本因素是影響居民信息消費的重要因素。信息消費成本包括購買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基于信息消費的特殊性質,搜尋和購買有效的、高附加值信息的成本要遠遠高于傳統消費。信息消費的高成本特性要求信息消費者有較高的收入水平。因此,為提升我國城鎮居民的信息消費水平,改善信息消費結構,應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提高居民對信息消費的支付能力。
4.2 信息消費客體方面
一方面,應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因為信息產業為信息消費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信息消費的支撐體系。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擴大信息產品供給,是提高信息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的關鍵。另一方面,應加大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因為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多少、結構優劣和質量好壞直接制約著信息消費力的提升。
4.3 信息消費環境方面
要創建完善的政策法規制度,為居民信息消費提供制度平臺。主要包括制定完善信息產業政策、信息消費市場政策、信息技術政策、信息人才政策、信息投資政策、國際信息交流政策等方面。
要加大信息消費社會環境建設。信息消費的社會環境影響信息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消費者信息消費的路徑和方式,對信息消費具有間接而顯著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蔣序懷.略論我國居民信息消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消費經濟,2000,(5):33-37.
[2]張鵬.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信息消費的比較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1,(11):25-28.
[3]徐德云,徐海俊.論信息消費及其函數決定[J].生產力研究,2003,(1):97-98.
[4]吳鋼華,楊京英,閭海琪.信息消費系數及其測算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7,(2):69-71.
[5]陳煒.我國信息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J].金融經濟,2008,(20):77-78.
[6]胡琪君.我國信息消費力指標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2007,(17):22-27.
[7]肖霞.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力的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2):3-5.
[8]鄭英隆,王勇.我國城鄉居民信息消費的結構差異成長[J].經濟管理,2009,(1):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