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對基于Wiki的文獻檢索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以Wiki平臺為輔助教學手段實現建構式教學,并對文獻檢索課與其他課程的滲透教學做了初步探討,以期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建構主義;建構式教學;文獻檢索;Wiki;信息素養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1.039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1-0146-04
Study on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Based on Wiki in Literature RetrievalFeng Xiaona Liu Wenyu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de some researches of Wiki-based literature retrieval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vism.Then it elaborated the method of making Wiki platform to support literature retriev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its infiltration in other courses so a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t teaching;literature retrieval;Wiki;information literacy
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現在國內幾乎所有高校圖書館都開設了文獻檢索課,其教學目的從最初的單純教會學生如何檢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提高到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高度。信息素養研究成為圖書館學、情報學等許多學科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200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校“文檢課教學學術研討會”正式更名為“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明確指出文獻檢索課的教學目的是加強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 建構式教學
建構式教學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而組織實施的一種教學模式。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的哲學,它深刻揭示了知識、學生、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被廣為傳播的一種學習理論。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也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經驗體系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以建構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達到新舊知識認知結構的重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這種理論為自主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1]。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2]。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管理者、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征詢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3]。同時,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
2 文獻檢索教學與建構主義理論
可以說,建構主義理論為信息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個方面。大學生的信息能力不是零起點,信息意識的培養也絕非一朝一夕,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在實踐中強化。文獻檢索課雖然也有陳述性知識,如文獻、信息、信息源、文獻數據庫、專利、標準等概念,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即有關“怎么辦”的知識,是要知道“where”和解決“how”的問題,它主要涉及概念、規則、策略、方法的理解和應用,解決問題的技能、方法及策略的形成,以及行為和情感體驗等。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程序性知識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個體性和活動性,掌握該類知識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從而,教學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依據建構主義學習觀設計文獻檢索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對課堂中所講授的概念、信息源、檢索工具、策略等充分理解,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與存貯于學生頭腦中的有關知識相互融合,轉化為學生的技能,實現這些知識由靜態向動態的轉化,由貯存知識轉化為探究知識,由緩慢再現知識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轉化,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即我們的教學應該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來豐富或者建構自己的知識。
2010年11月第30卷第11期基于Wiki的文獻檢索建構式教學研究Nov3 Wiki在文獻檢索教學中的應用
建構主義理論為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但是如何將這一理論運用于實踐?Wiki的出現,為文獻檢索搭建了一個新型的教學平臺,打破了課堂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禁錮,以獨有的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互動性、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優勢,為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Wiki是一個開放的超文本系統,以“詞條”為中心、以“共同創作”為手段的系統,人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創建、修改、積累、完善和共享。這種超文本系統是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的輔助工具。“共同創作”意為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即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也可以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探討,任何結論都是共同勞動的成果。
3.1 利用Wiki師生共建信息檢索知識地圖
文獻檢索教材各個章節中的內容既有關聯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進入,圍繞該知識點逐漸擴大學科知識地圖。Wiki正滿足這樣的要求,Wiki構建的知識網絡,沒有所謂的頭與尾,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可以作為進入該知識庫的大門。
3.1.1 師生共建教學資源庫
建構主義理論重信息建構的保障——提供資源[4]。首先應該由教師發起。把優秀的文獻檢索教案放在Wiki上,教研室所有的老師及互聯網上所有對該知識點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對其進行再修改,使優秀教案得到進一步完善。然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引導學生將自己發現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添加到Wiki中,充實其資源內容。任何學生都可以添加并允許其他人修改、完善和擴展,通過師生、生生以及學生與材料之間的多種交流互動方式,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方法、進度等的自由空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在實踐中建構文獻檢索知識體系。而放在Wiki上的教案,經過師生的共同修改完善補充,將成為積累文獻檢索專業知識的一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5]。
3.1.2 師生共建文獻檢索教學案例庫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為學生創設多種探究情境。檢索案例即是一種情境的創設。它是在具體情境下針對具體問題的求解,一般與學生所在專業密切相關,一個設計良好的檢索案例應包括檢索前的用戶需求分析、檢索工具或系統的基本情況掌握、制訂檢索策略、擬定并執行具體檢索步驟、獲取并整理檢索結果、分析評價檢索操作與檢索結果6個步驟,而每一步又可以展開若干具體的實施步驟[6]。采用案例進行教學是一種沒有惟一正確答案的教學方法,它重視的不是正確答案本身, 而是得出有效答案的過程——“自學”——“討論”——“指導”。“自學”使學生獨立思考,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不依賴權威性結論的良好心理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實踐能力[7]。檢索案例老師在建設案例庫的過程中要當好引導、輔助的角色,不要越俎代庖,告訴學生“如何去做”,但是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一個什么思路去獲得好的檢索結果,具體“怎么做”要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去分析。比如我給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目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興趣激勵機制研究。具體見表1。表1 文獻檢索案例
項目內 容檢索題目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興趣激勵機制研究該題目的核心問題檢索時間檢索策略選擇的信息源(數據庫、互聯網等)檢索途徑(哪些字段和數據元素可作為檢索入口,有何要求)檢索詞及檢索式檢索結果檢索結果的數量、篩選依據等。分析評價對以上的檢索結果是否滿意?如果不滿意,請返回到步驟3,繼續完善檢索策略。整理檢索結果選擇整理工具(Excel、SPSS……)結論目前我國進行中小學教學興趣激勵機制研究的相關論文有多少?所發表論文的年代分布如何?發表論文數最多的三位作者是誰,分別發表了多少篇?他們研究的興趣激勵機制是什么?還有哪些興趣激勵機制?……請用500字的篇幅簡要論述。
通過Wiki發布該作業后,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檢索策略的設計,此時,教師在課堂內外組織師生、生生圍繞案例建設、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建設和把握以及學習的情感等較為廣泛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廣泛交流,然后,通過Wiki由隱性知識轉化成為顯性知識,為其他同學的學習提供了借鑒。
通過不同專業學生與任課教師的共同建設,涵蓋眾多學科專業的一個個具體的文獻檢索教學案例將匯聚成為一個優秀的文獻檢索教學案例資源庫。案例庫的建設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幫助學生建構自身知識結構的過程,而案例庫本身不僅為其他同學自學文獻檢索提供了很好的自學資源,也成為同學們從此出發深入不同專業學科的起始點。
3.2 以文獻檢索課為紐帶將信息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其它學科的學習單靠開設一門短短24個學時的信息檢索課,是無法實現信息素質教育目標的。信息素養的培養應該貫穿于大學4年以及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那么,4年的大學學習如何貫穿信息素養的培養?
3.2.1 提高所有大學任課教師的信息意識
任課教師不應僅僅教授課本上的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挖掘、探索課本之外的相關知識,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產生獲取尚未收入課本的新知識和新信息的需求,培養和樹立信息意識,自覺運用信息檢索課學到的檢索知識和方法。畢竟,4年的大學時光是伴隨著各門課程知識的學習度過的,不能將信息素養的培養簡單地推脫到《文獻檢索》一門課程的學習上。
3.2.2 通過Wiki平臺將信息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其它學科
Wiki是一個可以將個人隱性知識顯化并且可以提供全部任課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加入的互動、共創、共建平臺。大學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與公共基礎課教師之間的溝通不暢通,本來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課程,被人為分割成獨立的條塊,使得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時,不知其為何學習;在學習專業課程時也不能自覺、自如的運用所學的基礎課知識。大學中所謂的系統學習,僅僅是把相關課程放在了一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學生是否真的建構起了相關專業的知識體系還是一個問題。通過Wiki平臺,無論是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為一個知識點的建設增磚添瓦,而這個知識點可能就是案例庫中的一個知識鏈接。因此,圍繞著《文獻檢索》課程在Wiki上的建設,可以把全校師生的智慧匯聚起來,形成一個以《文獻檢索》課為紐帶的滲透于其它各門學科之中的大學生信息素養課。
3.3 利用Wiki優化信息檢索課程的考核指標
目前“文檢課”的考核方法基本上有閉卷考試、開卷考試、寫專題綜述考試以及綜合考試等。筆者認為,無論是閉卷考試還是開卷考試,都不能反映學生的信息素養。專題綜述是在課程一開始,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畢業論文、學年論文或其他愛好選定一個專題,當然老師也可以根據重點學科或專業擬定一部分參考選題,在隨后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跟隨課程進度,圍繞選題,步步深入檢索各類工具書、數據庫[8]及信息網絡,并閱讀大量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后,按照教師布置的規范格式,寫出一份專題綜述。筆者現在所采取的考核方法是綜合考試法,即綜合學生平時成績(25%)、理論測試(25%)、綜合實習(50%)來考察學生的信息素養,綜合實習形式見表1。理論測試和綜合實習都有客觀的評價標準,但是平時成績的評價卻是主觀性比較強。
對“詞條”的貢獻率是Wiki評價詞條編輯參與者的一個客觀的評價指標。隨著課程的進度,引導學生不斷修改完善檢索案例,充實Wiki知識庫,然后根據學生對該知識庫的貢獻率進行平時成績的評價。一方面通過該評價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平時成績的評定更加客觀公正。
3.4 利用Wiki培養大學生的信息道德
大學生信息道德指大學生在涉及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準則、倫理規約,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倫理關系[9],是指在信息領域中用以規范人們相互關系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各個環節中,用來規范其間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總和[10]。
“文檢課”教師在利用Wiki構建學習資源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互動、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應努力提高學生辨別有用信息與無用信息、健康信息與污穢信息的能力,向學生多推薦優秀的網絡資源,通過這種價值傾向地引導,使學生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從而使學生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判斷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了解并遵守與信息文化相關的文化、法律法規和道德,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從而能夠抵抗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和污染;也不傳播、制造不良信息。
在詞條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活動環節,注重對他人知識產權的尊重,強調在引用他人文獻時,必須注明引文出處、作者姓名等信息,教會學生合理合法使用他人勞動成果。
4 總 結
Wiki因其系統的開放性和協作性的功能與特點,使得以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的建構主義教學觀通過Wiki平臺有機融入進了《文獻檢索》課程,也使得信息素養的培養通過Wiki平臺,以《文獻檢索》課為紐帶,貫穿于各門課程的學習之中,成為學校教與學的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趙建華.知識建構的原理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7,(5):9-15.
[2]付小蘭,高凱娟.探析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社科縱橫,2009,(7):170-174.
[3]顧平龍.現代學校建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93-394.
[4]鄒麗紅.WIKI在高校文獻檢索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1):82-83.
[5]唐永林,唐夢斐.文獻檢索課程的“案例教學法”初探[J].現代教育,2006,(3):199-201.
[6]姚中平.信息素質與《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教學改革的研討[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06,(2):54-56.
[7]沙勇忠.信息倫理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1-20.
[8]流年似水.信息道德[EB/OL].與信息技術一路同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4ac353ee0100f2h9.html,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