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校園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和諧發展關系到社會文化的和諧發展,如何構建和諧校園是新時期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不斷探索研究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應該從重視“五育”的和諧發展、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對學生實施人性化管理、加強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努力,從而有效地實現和諧校園的構建。
關鍵詞:高校;和諧校園;構建方法
和諧校園是一種以校園為紐帶的素質教育模式,它以內和外順、和衷共濟、協調發展為核心,要求校園中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協調與整體優化,強調學校教育的各個子系統與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運轉,是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和諧發展的教育合力,注重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整體效應。
構建和諧校園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這個新概念,并將和諧社會與物質、政治與精神文明一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位一體”的目標。同時,構建和諧校園也是教育規律正確發展的必然體現。長期以來,在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我國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著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不和諧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不但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損害,而且有悖于教育的本質宗旨與國家的整體教育方針。因此,在新時期、新階段構建和諧校園不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構建和諧校園并不是部分人所認為的使整個校園里的人“大家都好”,也不是壓抑學生個性、掩蓋發展矛盾、擱置存在問題的“穩定局面”。和諧校園的“和諧”表現為各要素水乳交融的自然狀態、各方面利益關系的有效協調以及融洽的人際關系,它源于學校各個因素與子系統之間的協調與默契。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其中蘊含著很重要的、科學的和諧觀。就是說,和諧狀態是“和”而又不千篇一律,異而又不相互沖突。和以共生共長,異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萬事萬物及人類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的、普遍的規律,也是人類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是人類社會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所在。
在新時期,構建和諧校園,形成“和合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構建和諧校園之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一切依靠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提供優良的思想、制度與組織保障。概而言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重視“五育”的和諧發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提出了將“五育”并重,使其融合發展的思想。他指出:“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實利主義者,胃腸也,用以營養;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機也,周貫全體;美育者,神經系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于神經系而無跡象之可求。”[1]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針仍然強調受教育者應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和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本質體現,它要求改變重智輕德、單一追求智育的教育現狀,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求學生各個方面的均衡發展,“五育”的和諧發展并不意味著學生各方面的均衡發展,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因材施教,充分發掘學生的天賦條件,在學生身上體現出教育的整體效應。在科學文化素質增長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勞技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也都能和諧發展,成為綜合性人才。
(二)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和諧校園的構建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學生個性素質的高低是評價和諧校園構建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尺;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一個重要標志。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生命感受與經驗體會的過程。學生在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所必需的基本素質的同時,根據自身潛質、興趣、愛好、特長等培養出具有鮮活個性的全面、多樣化人才,使校園中的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能得以充分發揮,特長得以充分展現,都能實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實施人性化管理,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和諧
教育是充滿著愛的陽光事業。父母之愛給學生以成長的“陽光”,教師之愛給學生以發展的“陽光”。實施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學校的各項管理活動中,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情感人、以誠待人、以理服人。堅持培育和發展“待學生如朋友”的師生關系理念,以熱愛學生為切入點,給予每一位學生以切實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關懷和人情溫暖。大學應有大愛,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抱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為學生的學業成才、健康成長、精神成長提供幫助。一是要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學生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要對當代大學生強烈的主體意識作出充分的估計;學校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多作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同時要虛懷若谷地聽取學生的反映意見,當某項決定有大多數學生不贊同時,切不可強制推行;建立健全各種與學生溝通的機制。二是要建立學校領導聯系(一個或幾個)分院(系)的制度,建立學生評教與教師評學互動的機制以及部分輔導員、班主任入住學生宿舍進行一線調研的機制。三是要從多側面、多角度、多渠道給予學生以深切的人文關懷,圍繞“求真、向善、唯美”的原則,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四是要時刻把學生的安危冷暖與利益掛在心上,千方百計為之排憂解難,幫助其解決問題。五是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經常性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并廣泛開展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活動。例如開展專題性的講座、報告或個別咨詢,為心理有困難的同學排憂解難。
(四)加強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
高校黨團組織與學生社團作為連接校方與廣大學生的橋梁和紐帶,能更好地實施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一方面,由于學生黨團組織在生活中與學生的貼近性,在實際工作中更能顯示出特有的親和力。黨團員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向大學生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形成人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學生黨團組織源自并存在于學生群體中,能更加直接、及時和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利于相關部門即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學生黨團員還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有力的疏導方針,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言傳與身教統一起來,從而樹立自身的威信。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是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學生社團是學生群體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結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活動的組織。高校黨團應繼續保持并加強對這一組織的影響力,通過學生社團本身所具有的較強的凝聚力、號召力,積極鼓勵和支持其開展一系列具有思想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進行系列社會調查活動,讓大學生了解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建設現狀,促使大學生對當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與路線,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充分發揮輔導員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作用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開展與傳達者,在構建和諧校園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為建設和諧校園作出自己的貢獻。
首先,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加強對學生干部、黨團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以班級或團支部為單位開展各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體性活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誠信和責任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上整體素質較高的群體,是先進文化的有力推動者,增強學生對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責任心。
其次,做好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教育工作。對新生來說,做好大學學習、生活的適應性教育非常重要,輔導員應對新生進行學習方法和技巧、人際關系、社會實踐、院系活動、心理健康以及大學生活等方面的著力輔導,以使學生盡快完成學習與社會角色的轉變,從而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例如可以以學習經驗交流會、新老生座談會、主題班團會等形式來幫助廣大新入校學生完成心理與行為上的適應性轉變。
再次,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坦然面對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同時,又要使他們樹立起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意識,提高他們以后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利用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素質拓展、創新能力等的培養,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觀實習與課外科技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最后,關注學生的思想與生活動態,為學生提供實實在在的教育與幫助。積極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進工程”,即進社團、進公寓、進網絡,尤其要加強網絡德育工作,加強對學生宿舍互聯網的監督管理。使廣大學生養成文明上網的習慣。要經常性地對學生強調紀律的嚴肅性,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考勤,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同學要有依據地進行嚴肅、公開與公正地處理。但是在嚴肅與嚴格中,要把對學生的愛貫穿始終,始終牢記紀律的目的不是懲戒人,而是教育人。要尊重、愛護、關心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讓學生在學校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重點關注貧困生、女生、失戀生、行為和心理異常生等四類學生,這幾種學生的工作事關安全穩定的大局,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中之重。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園地,既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科學研究的“發源地”。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宏大工程,需要一代人、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不斷地進行探索創新。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提高科學認識,明確責任目標,改進工作方法,為構建和諧校園,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注釋:
[1] 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